决定接受c校的教职后,波士顿的夏日仿佛被按下了快进键。接下来的几周,生活被各种琐碎而必要的“告别”与“启程”的准备工作填满,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混合着不舍、忙碌和对未来的兴奋的复杂气息。
工作上的交接是首要任务。他们在博德研究所的博士后生涯进入了倒计时。顾言澈和苏念晴开始系统地整理数年来的研究数据、实验笔记、代码和文献库,确保所有资料都完整、有序地移交给导师和实验室的后续成员。他们为戴维和实验室的其他技术员撰写了详细的工作交接说明和未来项目建议。与导师进行了多次深入的告别会谈,感谢多年的悉心指导和支持,导师们也对他们未来的独立生涯给予了诚挚的祝福和宝贵的建议。研究所还为他们举办了小型的欢送会,同事们举杯相祝,气氛温馨而略带感伤。
生活上的清理同样繁重。住了数年的公寓需要清空退租。他们开始整理行李,这是一个充满回忆的过程。翻出读博时期的笔记、参加国际会议的胸卡、一起在137号座位自习的照片、苏苏出生时的脚印模型……每一件物品都承载着一段故事。他们仔细筛选,将重要的纪念品打包,将不再需要的书籍和物品捐赠或处理。联系搬家公司、办理各种账户的注销或迁移、为苏苏办理离园手续……事情千头万绪,但在两人高效的分工协作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与朋友的告别则充满了不舍。他们在波士顿结识了不少挚友,有实验室的同事,也有华人学者社群的朋友。聚餐、下午茶、家庭聚会一场接一场。在查尔斯河上最后的泛舟,在熟悉的餐馆里最后的聚餐,大家畅谈过去,更展望未来,约定保持联系,将来在学术会议上再见。离别的愁绪与对彼此前程的祝福交织在一起。
在所有告别中,最具有仪式感的,是与查尔斯河的告别。离开前夜,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他们将苏苏托付给来帮忙的朋友,两人再次并肩漫步到查尔斯河畔。这是他们过去几年里走过无数次的路,熟悉得如同呼吸。
夏夜的风带着水汽,温柔地拂过面颊。河面上,赛艇和帆船的影子依稀可见,对岸mIt和harvard的灯火依旧璀璨,勾勒出他们学术梦想开始的地方。他们走得很慢,谁都没有先开口,只是静静地走着,任由记忆在脑海中翻涌。
“还记得刚来的时候吗?第一次来这里散步,又兴奋又忐忑。”苏念晴轻声打破沉默,望着波光粼粼的河面。
“嗯。在137号座位熬过的夜,在实验室通宵的日子,还有苏苏第一次来河边学走路。”顾言澈接口道,声音在夜色中显得格外低沉。即使是理性如他,此刻也充满了感怀。
“波士顿真好。给了我们博士学位,给了我们第一份独立工作,还给了我们苏苏。”苏念晴的语气充满感激。
“是一个重要的阶段。我们在这里成长了太多。”顾言澈停下脚步,望向对岸的灯火,目光深邃,“从这里,我们拿到了通往下一个阶段的船票。”
他们靠在河边的栏杆上,看着城市的倒影在水中摇曳。有对过往的不舍,但更多的,是对未来的憧憬。波士顿是他们学术生涯的摇篮,见证了他们的青涩、奋斗、成长和收获。如今,羽翼渐丰,是时候飞向更广阔的天空了。
“有点舍不得。”苏念晴靠向顾言澈。
顾言澈伸手揽住她的肩膀,将她往怀里带了带:“不是结束,是新的起点。c校会有新的河流,新的实验室,新的家。”
“嗯。”苏念晴点头,深吸一口带着河水气息的空气,“希望我们在那里,也能创造出像在这里一样好的回忆。”
“会的。”顾言澈的语气肯定,“只要我们在一起。”
最后一晚,他们在公寓里,看着打包好的纸箱,虽然凌乱,却充满了对新生活的期待。他们举杯,以水代酒。
“为了波士顿,干杯。”苏念晴说。
“为了c校,干杯。”顾言澈说。
“为了我们,和苏苏,干杯。”两人相视一笑,轻轻碰杯。
第二天,搬家公司的大卡车装满了他们的家当,驶向通往新城市的州际公路。他们抱着苏苏,最后看了一眼那间承载了无数回忆的公寓,然后转身,坐上车,驶向机场。
飞机起飞,爬升,波士顿的城市轮廓在脚下逐渐变小,查尔斯河像一条银色的丝带,蜿蜒穿过城市,最终消失在云层之下。苏念晴靠着舷窗,轻轻叹了口气。顾言澈握住她的手,紧了紧。
告别,是为了更好的启航。查尔斯河畔的日子,已经成为他们生命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它给予了他们知识、荣誉、爱情、家庭和面对未来的勇气。如今,他们带着这一切宝贵的行囊,携手飞向新的学术疆土,去开启属于他们的、更加精彩的教授时代。窗外,是湛蓝的天空和无限的可能。再见,波士顿。你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