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大高级科的教室里,烛火通明。李云龙和几个老战友围在沙盘前,正激烈地讨论着。
“老李,你看这里,”许旅长指着沙盘上的一处关隘,“当初要是能在这里多布置一个连的兵力,鬼子的增援部队根本过不来。”
李云龙眯着眼睛,手指在沙盘上划动:“你说得对,但咱们当时兵力有限。现在想想,要是能把游击战和运动战结合得更好,在这里设个埋伏,等鬼子过去一半再打,效果会更好。”
这是他们每晚的必修课——复盘百团大战中的经典战例。从破袭正太路到狮脑山血战,从娘子关攻坚到李家峪围歼,每一个战例都被他们反复推敲。这些从前线回来的指挥员们,把战场上的硝烟味带进了课堂,又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带回到沙盘上。
“首长的《论持久战》里说得好,”李云龙拿起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心得,“游击战是手段,运动战是发展,都是为了更好地消灭敌人。咱们以前打仗,很多时候靠的是经验,现在有了理论指导,这仗该怎么打,心里更有底了。”
几个老战友纷纷点头。他们发现,经过这段时间的系统学习,那些曾经模糊的作战理念正在变得清晰,以往的经验正在升华为可以指导今后作战的原则。
与此同时,延安的一间窑洞里,灯火同样亮到深夜。
陕北首长手指间夹着一支香烟,目光深邃地凝视着地图上被重点标注的华北区域,缓缓说道:“集团军首长,百团大战这一仗,打出了我们八路军的威风,也打出了中华民族的志气!这在战略上,意义是重大的,毋庸置疑。
它有力地牵制了日军,使其短时间内无法从容抽调兵力增援华中、华东正面战场,同时对国内那些动摇的投降派和亲日势力,也是一个最有力的回击!告诉他们,八路军,是在真真切切地抗日!”
他的语气沉稳而充满力量,但随即,话锋一转,带上了一丝凝重:“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这次大规模的破袭作战,也必然会导致一些问题。
我们过早地、较充分地暴露了自身的实力,尤其是主力部队的规模和战斗力,必然会引起日军华北方面军的高度警觉和极大忌惮。可以预见,接下来,敌人一定会进行更加疯狂、更加残酷的报复性‘扫荡’,企图消灭我们的主力,摧毁我们的根据地。”
集团军首长深以为然地点点头,他指着地图上几处可能的日军增兵路线,接口道:“您分析得对。日军绝不会甘心吃这个亏。尤其是我们在山西、河北等地,连续成建制地歼灭其大队、联队级部队,甚至击毙了旅团长,这对他们的震动是空前的。
他们必然会调整策略,集中优势兵力,采取所谓的‘铁壁合围’、‘梳篦清剿’等更毒辣的手段,企图压缩我们的生存空间。”
陕北首长深吸了一口烟,烟雾袅袅升起,他的眼神锐利如鹰:“所以,告诉前方的同志们,尤其是副总指挥、和各师长他们,绝不能因为百团大战的胜利而有丝毫松懈,更不能有轻敌的思想!
当前的形势,要求我们必须更加灵活,更加坚韧。部队方面,要抓住敌人调整部署、新的残酷‘扫荡’尚未完全展开的这个宝贵间隙,” 他用力一挥手,做出一个“扩大”的手势,“迅速扩编部队!不仅要扩充主力兵团,地方武装和民兵也要大力发展!有了数量,才有基础。
但光有数量还不行,关键是要抓好训练,提高质量!要把新入伍的战士尽快锤炼成合格的革命军人,要把我们的各级指挥员的指挥能力再提高一步!以应对接下来更加艰苦、更加复杂的斗争局面!”
“明白!”集团军首长郑重地点了点头,“我会立刻将您的指示传达下去,要求各根据地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壮大自己的力量,加强军事和政治训练,准备迎接更严峻的考验。”
陕北首长手指间夹着一支香烟,目光深邃地凝视着地图上被重点标注的华北区域。在与集团军首长深入分析了当前抗战形势后,他话锋一转:“对了,听说李云龙到来了?”
集团军首长脸上露出笑容:“可不是嘛。后勤部的王涵东同志昨天还跟我汇报,说李云龙这次来,给咱们捎来了不少礼物。”
“哦?”陕北首长感兴趣地抬起头。
“都是前线最需要,也是咱们陕北最紧缺的物资。”老总如数家珍,“有过冬的棉衣上千套,武器弹药,还有一批珍贵的药品。特别是那些药品,野战医院的同志们看到后,都说这是雪中送炭啊。”
陕北首长欣慰地点点头:“这个李云龙,有心了。”
集团军首长笑着继续说:“最让王涵东吃惊的是,李云龙不知道从哪弄来一辆还能开的小吉普,也一并给送来了。说是给总部首长代步用。老王看到车的时候,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忍不住笑了起来:“这个李云龙,仗打得好,这‘副业’搞得也不赖嘛!看来把他放到新一旅,不仅战斗力上去了,这家底也厚实了。”
他收敛笑容,正色道:“不过,最重要的是,这说明我们的干部在艰苦的环境中,不仅想着打仗,也想着大局,想着延安,想着同志们。这种全局观念,很可贵。”
“确实如此。”集团军首长点头,“而且据抗大反映,李云龙这段时间学习很用功,经常和战友们复盘百团大战的经验教训,研究如何更好地运用游击战和运动战。进步很大。”
首长正色对老总说:“这样的同志,既然思想觉悟跟上了,仗又打得这么好,当初把他放到现在的岗位上去锻炼,的确让他发挥了更大的作用。过两天,找个时间,你安排一下,把这个李云龙叫过来,我跟他聊一聊。听听他对当前战局的看法,也了解一下他学习的收获和未来的想法。”
欣然应允:“好的,我来安排。这小子,确实是个好苗子。短短半年时间,就把一个新编旅带成了我们八路军在太行太岳山区一支响当当的主力部队,武器装备、部队士气、战斗力都提升得非常快,不容易啊!”
窑洞外的夜色更浓了,但窑洞内的烛光却仿佛更加明亮。这不仅是一场关乎全局的战略研讨,更是对一位正在快速成长的将领的深切关注。
而在抗大的教室里,李云龙和战友们的讨论仍在继续——这些在战火中淬炼出来的指挥员,正在用理论和实践武装自己,准备迎接更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