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教员上一堂课关于德国法西斯闪电战与大纵深作战理论的剖析,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高级科全体学员的心中激起了巨大的波澜和持续的回响。
连日来,饭堂里、窑洞前、散步的小道上,将领们三三两两议论的焦点,都离不开“坦克集群”、“纵深突击”、“火力密度”这些以往在敌后游击环境中显得有些遥远的概念。
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与紧迫感弥漫在空气中,大家都渴望了解更多,尤其是如何将那些看似先进的理念,与八路军、新四军当前的实际相结合。
就在这种氛围中,新一堂军事理论课开始了。刘教员再次站上讲台,他敏锐地捕捉到了学员们眼中尚未平息的思索与渴望。他没有立刻继续宏大的战略话题,而是将话题巧妙地引回大家最熟悉、也最关切的领域。
“同志们,”刘教员开门见山,声音清晰而沉稳,“上次我们看了欧洲战场,德国人用装甲洪流和空中优势给我们展示了现代战争的一种形态。很震撼,也很有启发。但是,我们八路军、新四军,目前没有那么多坦克,更没有成规模的空军。那我们是不是就束手无策了?”
他自问自答,语气坚定:“当然不是!战争,从来都是扬长避短的艺术!我们有自己的优势,那就是广袤的敌后战场,有千百万真心实意支持我们的人民群众,有我们所熟悉的、利于我们而不利于敌人的复杂地形!我们过去正是依靠这些,一次次地重创了武装到牙齿的日本侵略者!”
他话锋一转,切入今天的核心:“今天,我们不来虚的,就聊一个实实在在的话题——炮兵的应用!” 此言一出,台下所有学员的眼睛都亮了起来。
炮兵,这可是各部队的心头肉,是能否打硬仗、啃硬骨头的关键!在场的旅长、纵队长们,谁手下没有几门当成宝贝疙瘩的炮?虽然大多是从鬼子手里缴获的,型号杂乱,弹药紧缺,但依然是支撑部队战斗力的重要支柱。
“我们知道,我们的炮兵,是在极其有限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炮少,炮弹更少,很多时候一门炮只有几发、十几发炮弹,打完了就得想办法再去缴获。”
刘教员实事求是地说道,“但是,条件越有限,我们就越要思考,如何把这有限的条件利用到极致!如何让我们宝贵的炮火,在关键时刻,发挥出决定性的作用,给予敌人最大的杀伤!
今天这堂课,就是希望大家畅所欲言,把你们各自部队使用炮兵的经验、教训、心得,都摆到桌面上来,咱们一起探讨,共同提高!”
这下达成了共鸣,课堂气氛瞬间活跃起来。来自天南地北的将领们纷纷各抒己见,结合自己战区的特点和经历,分享着炮火运用的点点滴滴。
一位来自晋察冀军区的副司令员首先发言,他重点介绍了在反“扫荡”中,如何将仅有的几门迫击炮和步兵炮分散配置,依托山地地形,实施游击式的炮击,打了就跑,专打敌人的行军纵队、指挥所和物资堆放点,虽然每次战果不一定很大,但积小胜为大胜,有效地迟滞和消耗了敌人。
一位新四军的旅级干部则讲述了在江南水网地带,利用河道运输的相对便利(有时也用木船拖拽),实现小口径火炮的机动部署,配合步兵伏击日军的内河航运船队,或者轰击敌人的据点炮楼,强调了在特殊地形下炮火机动的重要性。
李云龙也听得津津有味,不时和旁边的陈旅长、许旅长交换着眼神,低声评论几句。当听到有些部队因为缺乏专业炮手,或者指挥不当,导致珍贵的火炮被毁或者炮弹浪费时,他也不禁扼腕叹息。
刘教员认真倾听着每个人的发言,不时在黑板上记录下关键点,或者提出一两个问题引导大家深入思考。他肯定了各位指挥员在实践中摸索出的宝贵经验,尤其赞扬了那种“有什么武器打什么仗”的务实精神。
随着讨论的深入,刘教员的目光在教室里扫视,最终停留在了李云龙身上,脸上带着一丝意味深长的笑容:“听了同志们的发言,我很受启发。大家都是在艰苦条件下,把炮火用出了花样,用出了水平。不过,我听说啊,咱们在座的学员里面,可是藏着一位‘土财主’。”
他顿了顿,引得众人纷纷好奇张望。“这位同志手下的炮兵营,那可了不得!不光有常见的迫击炮、步兵炮,甚至还有大口径的,超过100毫米的榴弹炮!而且,不止一门!”
这话如同在平静的水面投下一颗石子,顿时引起一阵低低的惊叹和议论。大家的目光不约而同地聚焦到了李云龙身上。谁不知道新一旅最近打得顺,缴获多?没想到连重炮都搞到了!
李云龙被看得有些不好意思,黝黑的脸上难得地浮现出一丝窘迫,下意识地想低下头,但又觉得不妥,只好努力挺直腰板。
刘教员笑着点名:“云龙同志,看来是瞒不住喽。怎么样,给大家分享一下你们新一旅,尤其是有了重炮之后,是怎么玩转炮兵的?也让同志们开开眼界,学习学习嘛!”
“对!老李,说说!”
“就是,藏着掖着干啥,快讲讲!”
许旅长、陈旅长等人也跟着起哄,教室里充满了善意的笑声和催促声。
李云龙挠了挠头,在大家的注视下站了起来。他清了清嗓子,努力让自己显得谦虚些:“刘教员过奖了,各位老战友、老伙计们也别捧杀我。我们那点家当,都是同志们用命从鬼子手里抢来的,算不得什么本事。既然刘教员让我说,那我就浅谈几句,说得不对的地方,大家多批评。”
他整理了一下思绪,开始讲述:“要说用炮,我觉得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步炮协同!咱们炮少,就更得把好钢用在刀刃上,让每一发炮弹都打得值!”
他首先举了一个早期的战例,“那时候我还是新一团团长,在苍云岭,奉命阻击日军坂田联队。那可是个硬茬子,话说在忻口会战打得中央军两个师都没脾气。”
提到坂田联队,一些了解情况的指挥员纷纷点头,表情凝重。
“我们团硬是顶了他们两天一夜,完成了掩护师部和野战医院转移的任务。后来奉命撤退,侧翼突围,坂田那个兔崽子肯定会死死的咬上来,伤亡太大。我就琢磨,能不能敲掉它的指挥系统?”
李云龙的声音带着回忆,“当时我们全团就剩下两门迫击炮,炮弹也没几发了。我就命令一营正面发起反冲锋,吸引鬼子火力,缠住他们!给炮兵创造机会!”
他用手比划着:“我们的炮兵组长,叫王承柱,是个好苗子!就带着那两门炮,在步兵兄弟的拼死掩护下,往前推进五百米,进入了有效射程!就靠着那最后几发炮弹,愣是一炮端掉了坂田联队的指挥部!”
教室里静悄悄的,大家都被这个胆大心细的战例吸引住了。用步兵反冲锋为炮兵创造射击条件,这需要多大的决心和对部队多强的掌控力!
“所以我说,”李云龙总结道,“步炮协同,不是炮兵在后面随便打几炮就算了。得根据战场情况,步兵怎么动,炮兵怎么配合,甚至有时候,需要步兵为炮兵的运动和射击创造条件!这里面,指挥员得心里有本账,知道什么时候该舍得,什么时候该冒险!”
接着,他又谈到了最近歼灭山口联队的战斗:“这次不一样,山口联队是关东军精锐,自己就带着重炮,数量、射程、威力都比我们强。硬碰硬对轰,我们肯定吃亏。”
“那怎么办?”他自问自答,“我们就不能让他舒舒服服地把炮架起来发挥威力!我们化被动为主动,利用太岳山的复杂地形,不断派出小部队前出骚扰、袭击,牵着它的鼻子走,逼着它在我们选择的时间、我们选择的地点跟我们打!不断压缩它的行军速度,把它引到对我们有利、而它的炮兵难以展开或者射界受限的区域。”
他特别强调了情报的重要性:“这期间,侦察兵的作用太大了!得摸清楚敌人炮兵的具体位置、大概数量、护卫兵力,我们自己的炮兵藏在哪儿,什么时候转移,怎么避开敌人的炮火反制,都得靠大量、及时、准确的情报来支撑。可以说,没有可靠的侦察,再好的炮也成了瞎子!”
最后,李云龙拱了拱手,语气恢复了平时的直率,但也带着真诚:“各位,我李云龙肚子里墨水不多,就是仗打得多点。刚才说的这些,都是我们新一旅在实践中摸爬滚打,用血换来的几点体会。
说得浅薄,各位老战友、老伙计觉得有用,就听之;觉得是胡说八道,无用,就弃之。我就不在各位面前关公耍大刀——献丑了!”
他话音刚落,许旅长那大嗓门就响了起来,带着浓重的调侃意味:“哎呦喂!我说李大头,你这来了趟延安,喝了几天墨水,还真学会谦虚了?
这可不是我认识的那个天不怕地不怕,敢纵兵……呃,敢打敢拼的李云龙啊!过草地那会儿,为了搞粮食,你小子那股子‘李大胆’的劲儿哪去了?这会儿倒跟我们装起斯文来了?”
陈旅长也笑着补刀:“就是,老李,你这谦虚得让我们浑身不自在啊!是不是怕我们学了你的绝招,回头抢了你的风头?”
秦旅长推了推眼镜,慢悠悠地说:“云龙同志这是进步了,知道韬光养晦了。”
几位老战友一唱一和,引得整个教室爆发出一阵善意而畅快的大笑,连一向严肃的刘教员嘴角也露出了笑意。李云龙被他们说得哭笑不得,连连摆手,坐了下来,嘴里嘟囔着:“你们这帮家伙……就知道拿老子开涮!”
待笑声稍歇,刘教员走上讲台,做了总结性发言。他首先高度肯定了李云龙分享的经验:“云龙同志讲得很好!非常实在,非常有价值!
他提到的步炮协同、主动造势、地形利用、情报支撑,这些都是在我军现有条件下,发挥炮兵最大威力的关键所在!尤其是他强调的,不能被动挨打,要主动去创造和选择有利于我而不利于敌的战场环境,这一点,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接着,刘教员将话题引向了更深层次:“云龙同志的经验,主要侧重于如何在劣势炮火下与敌人周旋并取胜。那么,我们再往前想一步,如果我们的炮火再强一些呢?比如,我们能够集中起相当数量的火炮,形成一定的火力密度,又该如何运用?”
他引入了“火力集中”的原则:“在欧洲战场,我们看到了德军装甲集群的向心突击。对于炮兵而言,同样有集中使用的原则。
当我们有条件时,不应该把火炮分散‘撒胡椒面’,而应该攥紧拳头,对着敌人防御体系的一个关键点,一个薄弱环节,实施猛烈的、短促的、集中的火力急袭!力求在短时间内,用密集的炮弹,快速撕开一个突破口,为步兵的突击创造决定性的条件!”
他详细阐述了集中火力的优势:可以提高毁伤效率,可以对敌人士气造成毁灭性打击,可以更快地达成战术突破。
“当然,这需要精确的侦察、周密的计划、统一的指挥和良好的后勤保障。但这应该是我们炮兵建设和运用的一个发展方向!我们不能满足于零敲碎打,要朝着能够打出去、能够砸得烂的方向努力!”
刘教员的话,再次为将领们描绘了一幅炮兵运用的进阶图景。李云龙听得格外认真,他想起王承柱炮兵营那几门105毫米榴弹炮,下次在关键地点,在关键战斗中对着鬼子的核心阵地来上那么一下子……那场面,想想都让人热血沸腾!
这堂课,在热烈的讨论与深刻的思考中结束了。走出教室,李云龙感觉自己的脑子又充实了不少。他不仅从战友那里学到了许多巧妙的炮兵用法,更从刘教员的总结中,看到了未来炮兵建设和战术发展的方向。
理论与实践在这里激烈碰撞,迸发出照亮前路的智慧火花。这座革命的熔炉,正以它独特的方式,锤炼着这群中国革命的骨干力量,让他们在思想的淬火中,变得更加坚韧,更加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