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明提出的采购成本上涨问题,让余晚星意识到:随着小吃铺运营愈发规范,单纯的“记流水账”已无法满足经营需求。想要在保证供应稳定的同时控制成本,必须通过精细化记账,用数据看清每一笔收支的来龙去脉,才能做出精准的经营决策。而此时的许明,经过大半年的历练,早已从一个懵懂的记账学徒,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账房先生”,由他主导升级记账制度,再合适不过。
在余晚星的支持下,许明开始搭建“日核+周结+月算”的三级账目体系。每日闭店后,他会花一个时辰,将当天的营收、成本逐一核对清楚,记录在专门的“日账册”上。营收部分,他不再笼统地记“今日营收xx文”,而是细化为“堂食营收”和“打包营收”,甚至会标注出“桂花红薯糯米糕”“猪肉包”等爆款单品的销售数量;成本部分,则分为“食材成本”“人工成本”和“杂项成本”,食材成本里又细分到面粉、猪肉、蔬菜等具体品类,每一笔支出都对应着清晰的凭证。
到了周末,许明会将一周的日账汇总,做“周结”分析。他会计算出一周的总营收、总成本和净利润,更重要的是,他会制作一张“单品利润分析表”——表格里清晰地列着每款小吃的售价、食材成本、制作工时,以及最终的单品利润和利润率。比如,猪肉包每个售价10文,食材成本5文,利润率50%;桂花红薯糯米糕每块售价15文,食材成本8文,利润率47%;而芝麻糖饼虽然售价8文,食材成本仅3文,利润率高达62%。
这份“单品利润分析表”,让余晚星第一次清晰地看到了各品类的盈利情况。她惊讶地发现,平时看似不起眼的芝麻糖饼,竟是利润率最高的单品;而作为爆款的桂花红薯糯米糕,因红薯采购成本较高,利润率反而不如预期。基于这份数据,余晚星做出了第一个数据驱动的决策:适当增加芝麻糖饼的制作量,从每天50块增加到80块;同时优化桂花红薯糯米糕的配方,在不影响口感的前提下,减少红薯的用量,降低食材成本。
除了单品利润分析,许明还在“月算”时加入了“成本波动分析”。他会对比每月各食材的采购价格,分析价格波动的原因,并提出应对建议。比如,他发现夏季蔬菜价格普遍上涨,尤其是黄瓜,7月份的采购价比6月份高了2文\/斤;而冬季面粉价格会有所上浮。基于这个规律,许明建议:在蔬菜价格较低的春秋季,适当增加蔬菜馅料的小吃产量;在面粉价格上涨前,提前储备一部分面粉,以降低采购成本。
精细记账带来的改变,不仅体现在成本控制上,还为新品研发提供了方向。有一次,余晚星想推出一款新的粥品,在“南瓜粥”和“银耳粥”之间犹豫不决。许明通过分析往期数据发现,冬季顾客对温热、养胃的粥品需求更大,且南瓜的采购成本比银耳低30%。基于这个数据,余晚星最终决定推出“南瓜粥”,上市后果然大受欢迎,既满足了顾客需求,又保证了合理的利润。
更让余晚星惊喜的是,精细记账还帮助她发现了一个隐藏的盈利点。许明在核对账目时发现,每天下午未时到申时,是营收的低谷期,此时顾客较少,食材和人工都有一定的闲置。他建议:在这个时间段推出“下午茶特惠套餐”——一份芝麻糖饼+一碗小米粥,原价18文,特惠价15文。这个建议被采纳后,下午的低谷期营收竟然提升了20%,有效利用了闲置资源,增加了整体利润。
看着精细记账带来的一个个成果,余晚星对许明愈发信任。她感慨地说:“明儿,以前娘做生意靠的是经验和感觉,现在有了你这份精细的账目,娘心里更有底了。你做得很好,以后小吃铺的账目管理,就全靠你了!”许明用力点头:“娘,您放心,我一定会把账记好,帮您把小吃铺经营得更好!”
可就在这时,许明却皱着眉头说:“娘,我发现最近人工成本占比越来越高了,尤其是新增加了下午茶套餐后,大家的工作时间延长了,要是以后再拓展业务,人工成本还会继续上涨。”余晚星心里一沉,她知道,如何在提升营收的同时控制人工成本,成了她需要解决的新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