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午后,阳光透过窗棂洒在堂屋的粗布上,余晚星正把近一个月的货款和交接凭证摊在上面,逐笔核对。许明蹲在旁边帮忙数铜钱,许兰则把凭证按日期整理好,连许宝都拿着小布包,小心翼翼地把铜钱分类放好,一家人忙得不亦乐乎。
“娘,禽肉每周10斤,12文一斤,一个月就是480文!”许明拿着炭笔在纸上算着,兴奋地喊道。余晚星笑着点头,接过他手里的纸:“还有蔬菜,每周15斤,3文一斤,一个月180文;面粉每周6斤,5文一斤,一个月120文。总共是780文。”她又拿出日常开支的记录,“买盐、布、粮食花了394文,还剩下386文,净攒了220文。”
听到“220文”,许兰眼睛一亮:“娘,是不是够给我们买新棉衣了?”余晚星摸了摸她的头,笑着说:“够了,不仅能买新棉衣,还能买些过冬的柴火,这个冬天我们再也不用冻手冻脚了。”许宝虽然听不懂具体数字,但看到姐姐和哥哥开心的样子,也跟着拍手笑起来。
核对完收益,余晚星把凭证和剩下的钱小心地放进床底的木箱里。她看着木箱,心里满是踏实——从最初忐忑地送第一批蔬菜,到现在和3家固定客户(福来居、如意楼、吉祥点心铺)加张叔零售形成稳定合作,短短一个多月,变现模式已经完全跑通了。
“现在供货的品类、频次、路线都定好了,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担心卖不出去,也不用怕被人轻易看出破绽。”余晚星在心里默默总结着经验:品类上,蔬菜、禽肉、面粉轮换,既符合“农家产出”的伪装,又满足客户需求;频次上,每周2次禽肉、2次蔬菜、1次面粉,量少且稳定,不会引起怀疑;路线上,每家客户走不同的偏僻路线,清晨送货避开人流,交接用凭证减少交流,每一步都把风险降到了最低。
傍晚,余晚星去给吉祥点心铺送面粉时,王掌柜笑着递过来一袋刚做好的糖糕:“余丫头,这是给你孩子们的。你送的面粉帮我拉了不少回头客,这个月的生意比以前好了三成,以后咱们长期合作,我给你涨1文钱一斤!”余晚星连忙道谢,心里更有底气了——客户主动提涨价,说明对方认可她的货,也意味着合作更稳定了。
从点心铺出来,余晚星又去了福来居。刘师傅看到她来,热情地说:“丫头,下个月我们饭馆想多订2斤禽肉,你看行不行?最近点鸡汤的客人越来越多,3斤不够卖了。”余晚星想了想,答应道:“可以是可以,但得等我家的鸡再长大点,先试着每周多送1斤,下个月再涨到4斤,您看行吗?”刘师傅毫不犹豫地答应:“行!只要有货,怎么都行。”
回家的路上,余晚星的脚步格外轻快。她看着路边金黄的稻田,心里充满了希望——以前总担心一家人会饿肚子、冻着,现在不仅能解决温饱,还能攒下钱,这都是靠自己一步步摸索出来的变现模式。她甚至开始盘算,等冬天过了,开春后再从空间拿出些新的种子,种点豆子、南瓜,拓展更多供货品类。
可就在她走到村口时,心里突然咯噔一下——之前跟踪她的黑影虽然最近没再出现,但黑袍人还在追查她的消息,万一黑袍人找到家里来,这些好不容易攒下的东西、稳定的生活,会不会一下子就没了?余晚星赶紧拉着随后赶上来的许明,加快脚步往家走,心里的喜悦渐渐被一丝担忧取代:现在的安稳只是暂时的,只要秘密没被彻底守住,危险就随时可能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