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休息的这几日,李为民难得地卸下了肩头的重担。白日里,他陪着母亲韩明玉在院子里散步,听她念叨些家长里短,或是被儿子李继业拉着在书房的地毯上搭建“宏伟”的积木城堡,享受着稚子纯粹的信赖与欢乐。傍晚,则常常与爷爷李太行对坐品茗,听老爷子纵横捭阖,谈古论今,那些蕴含在历史烟云中的智慧与教训,总能给他以新的启迪。妻子宋雨晴的温柔体贴,更是如同春风化雨,悄然抚平了他连日奔波积攒的疲惫与紧绷。
期间,他也抽空与王建军、刘伟、孙海等十几位从小在一个大院里摸爬滚打长大的发小聚了一次。地点选在了一家不显山露水的私人会所,氛围轻松而随意。没有官场上的虚与委蛇,只有兄弟间的插科打诨和真情流露。王建军依旧嗓门洪亮,拍着李为民的肩膀说他“总算知道回来看看兄弟们了”;刘伟扶着他的金丝眼镜,分析着国内外经济形势,偶尔调侃李为民在汉东搞出的动静;孙海则更关心林城“腾笼换鸟”中有没有适合兄弟们参与的好项目。这群如今已在军政商各界崭露头角的核心子弟,聚在一起,既是情感的维系,也是一种无形资源和信息的交汇。李为民在其中并不张扬,而且年纪也不是最大的,但那份沉稳的气度和隐约成为核心的地位,却是众人心照不宣的。
这种松弛而充满温情的生活,直到这天下午被打破。
李为民的手机响起,是汉东省驻京办主任戴秉国亲自打来的,于是来到书房
“李书记,没打扰您休息吧?”戴秉国的声音带着一丝恭敬和不易察觉的紧张。
“戴主任,有事请讲。”李为民放下手中的书,预感到可能有重要消息。
“刚接到省委办公厅的正式通知,”戴秉国语气郑重,“赵立春书记明天上午乘机抵达京城。办公厅要求我们驻京办做好接待安排,并且……特别指示,请您明天下午三点,到赵书记下榻的宾馆汇报工作。”
消息来得突然,却又在情理之中。李为民眼神微凝,平静回应:“知道了。接待方案按标准准备,确保万无一失。我准时到。”
“是,李书记,您放心,一定安排妥当!”戴秉国连忙保证。
挂了电话,书房内恢复了安静,但空气仿佛已然不同。李为民走到窗边,望着窗外庭院里苍翠的松柏,目光沉静。
赵立春来了。而且一到京城,第一时间就要听他汇报。
这其中的意味,耐人寻味。四省联动项目,前期铺垫已经完成,现在是到了需要省委一把手亲自出马,进行高层推动的关键时刻。赵立春此行,目标明确,就是要亲自与相关部委领导会谈,争取将汉东乃至四省的构想,纳入国家层面的规划盘子。
而点名首先听取他的汇报,既是重视,也是检验。赵立春很清楚他李为民的背景,也知晓他与边西省委书记李振邦的父子关系,更明白此次四省联动,李振邦领导的边西是关键一环。将儿子赵瑞龙放在他身边,既有让其历练、借他之力管教之意,也未尝没有借此维系甚至监控与他李为民,乃至与京城李家这条线关系的考量。
赵立春此人,精明、务实,善于平衡,也精通权术。他支持四省联动,因为这符合汉东的发展利益,也是他主政后的重要政绩工程。但他同样会警惕任何可能脱离他掌控的力量和局面。李为民前期在京的工作成效,以及隐约展现出的在京城深厚的人脉,恐怕既让赵立春欣慰,也让他心生一丝审慎。
明天的汇报,不仅仅是对前期工作的总结,更是赵立春观察他李为民态度、能力与忠诚度的一次重要机会。他需要展现出足够的价值与功劳,但又不能显得功高盖主;需要清晰阐述规划与困难,但又不能将压力完全推给上级;需要表现出对赵立春权威的尊重与服从,但又不能失了自身的风骨与担当。
这其中分寸的拿捏,至关重要。
李为民沉思片刻,拿起电话,先打给了父亲李振邦,简要通报了赵立春明日抵京并将听取汇报的情况。李振邦在电话那头沉默片刻,只说了八个字:“实事求是,把握大局。”
放下电话,李为民心中更定。他重新坐回书桌前,摊开笔记本,开始梳理明天汇报的思路。不需要华丽的辞藻,也不需要夸大其词,就用最扎实的数据、最清晰的逻辑、最务实的态度,将前期工作、当前进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下一步的建议,原原本本地呈现出来。
夜幕渐渐降临,书房的灯光一直亮着。宋雨晴悄悄送来一杯热茶,没有打扰,只是轻轻放在桌角,看了丈夫专注的侧影一眼,又默默退了出去。
京城依旧灯火璀璨,但在某些特定的圈层里,消息灵通人士已经知晓,汉东的封疆大吏即将抵达。一场关乎区域发展格局的高层博弈,即将在这座城市的部委大院和高级宾馆里悄然展开。而李为民,作为这场大戏的重要前期策划者和执行者,已然站在了风暴即将兴起的前沿。他深知,从明天下午三点开始,短暂的宁静将告一段落,新的、更为复杂的挑战正等待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