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九年三月,春寒料峭,汉东省委党校新一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正式开班。能踏入这个被誉为“汉东黄埔”的殿堂,无一不是各地市、各厅局精心挑选的佼佼者,年龄多在三十五至四十五岁之间,正值年富力强、前途可期的黄金阶段。李为民作为其中一员,也是备受瞩目的焦点之一——最年轻的学员之一,主持林城全面工作期间经历抗洪与重建考验的实干派,背景深厚却又政绩卓着的“特殊人物”。
开学典礼庄重而简洁。省委组织部部长亲自到场讲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要求大家“静下心来、潜心钻研、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台下,几十双眼睛中,有审视,有好奇,也有不易察觉的较量。李为民能清晰地感受到落在自己身上的目光尤为密集。他端正而坐,神情专注,仿佛只是一名普通的求知者。
学习生活紧张而充实。课程设置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领导科学与艺术、法律法规等多个方面。授课的老师有党校的资深教授,也有从北京请来的知名学者,还有省里主要部门的领导进行专题讲座。
在课堂上,李为民并非发言最踊跃的那个,但每每发言,总能切中要害。当讨论到政府与市场关系时,他能结合林城“腾笼换鸟”的实际案例,阐述如何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当分析宏观经济形势时,他能引用的数据详实,对产业发展趋势的判断往往让授课老师也暗自点头。他的发言,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却充满了来自实践一线的泥土气息和超越同龄人的战略眼光,这让一些原本对他“背景”有所揣测的学员,也开始收起轻视,转而认真对待这位年轻的“同学”。
课余时间,党校宿舍和林荫小道成了非正式的交流场所。学员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话题从课堂内容延伸到各自的工作领域、对当前一些热点问题的看法。李为民很快便与几位志同道合、同样务实肯干的学员熟络起来。一位来自省发改委的副处长对李为民在林城推动的产业规划十分感兴趣,两人常常探讨至深夜;一位来自北部山区地市的副书记,则对林城灾后重建的高效有序钦佩不已,虚心向李为民请教应急管理的经验。
当然,有人的地方就有圈子,党校也不例外。一些出身相似、或利益关联密切的学员很自然地走得近些。李为民敏锐地察觉到,有几位与周明关系匪浅的干部,似乎形成了一个小团体,对他保持着礼貌而疏远的距离,偶尔在讨论中,会提出一些看似中立、实则暗含质疑的观点。李为民对此心知肚明,但并不点破,依旧保持着不卑不亢的态度,该交流时交流,该坚持原则时也毫不退让。
学习期间,他也并未完全隔绝于外界。手机保持着畅通,林城的重要工作汇报会定期传来,一些重大决策仍需他远程拍板。祁同伟、赵瑞龙、陈海等人也会不时来电,汇报近况。祁同伟在新婚燕尔之余,将岩台的工作打理得井井有条,并开始尝试将林城市区“腾笼换鸟”的一些经验在岩台条件合适的乡镇进行试点。赵瑞龙的中医药园区引入了新的合作伙伴,研发中心建设进展顺利。陈海则在检察院的一次专项斗争中,顶住压力,查处了一起涉及某县领导的经济案件,彰显了锋芒。
来自京城的王建军、刘伟等人,也会偶尔来电,除了闲聊,也会传递一些更高层面的政策动向或人事风声,提醒他注意某些可能影响汉东格局的微妙变化。这些信息,如同拼图,帮助李为民在党校这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依然能清晰地把握住时代的脉搏和汉东的棋局。
三个月的学习时光转瞬即逝。在最后的结业研讨会上,李为民作为学员代表之一做了发言。他没有空谈理论,而是以《重大自然灾害后城市重建与产业升级的路径探索——基于林城实践的思考》为题,系统梳理了林城抗洪救灾、灾后重建以及推动“腾笼换鸟”的历程、经验与教训,并对其背后的理论逻辑和普遍意义进行了提升。他的发言,案例鲜活,数据扎实,思考深邃,赢得了在场领导和学员的热烈掌声。
结业典礼上,省委一位主要领导亲自出席并为学员颁发结业证书。当念到李为民的名字时,领导的目光在他身上停留了片刻,与他握手时力道也格外重了些,低声说了一句:“为民同志,学习结束了,回去好好干,林城的担子不轻啊!”
这句话,看似平常,却传递出丰富的信息。李为民心中了然,平静而坚定地回答:“是,领导!我一定不辜负组织的信任和培养!”
手捧鲜红的结业证书,站在省委党校古朴庄重的主楼前,李为民与同学们合影留念。阳光洒在他的脸上,勾勒出坚毅的轮廓。三个月的淬炼,不仅系统梳理了理论,提升了站位,更让他对汉东的全局、对未来的挑战、对自己肩上的责任,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
他知道,返回林城,等待他的将不再是“主持工作”的身份,而极有可能是真正的、全面的主政一方。党校的“砺剑”已然完成,是时候返回那片他倾注了心血、也寄托着无限希望的土地,去挥斥方遒,去直面更复杂的局面,去开启林城乃至汉东的又一个新篇章了。车轮启动,驶离党校,他的目光投向林城的方向,沉稳而锐利,如同即将出鞘的宝剑,寒光内敛,却已蓄势待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