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历史的车轮驶入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
自2002年那场席卷全国的大基建浪潮开启以来,凭借四省联动项目前期打下的坚实基础和抢占的先机,汉东、江东、江南、边西四省在区域交通枢纽建设、产业协同布局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纵横交错的高速路网、不断提速的铁路干线、以及现代化港口和机场的改扩建,极大地缩短了时空距离,激活了区域经济的内生动力。四省的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城镇化水平连年跃升,成为了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典范之一。而这一切,都离不开那个在世纪之交便极具前瞻性地提出并全力推动这一宏大构想的群体,其中,李为民作为关键的执行者和推动者,功不可没。
近十三年的岁月,足以改变许多人和事。
李为民已从当年那个锐意进取的林城市委书记,成长为汉东省的常务副省长,成为了省政府班子的核心成员之一,主管发展改革、财政、国土资源等关键领域,肩上的担子更重,视野也更加开阔。他在任上继续深化和完善四省联动机制,推动汉东省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民生福祉不断改善,其务实、稳健又敢于担当的风格,赢得了上下的普遍认可。
赵立春则在汉东省委书记任上多年,期间虽有波折,但总体上维持了汉东政局的相对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势头。直至2014年年底,年事已高的他被调往京城,担任全国人大某个专门委员会的副主任委员,算是平稳着陆,但其在汉东留下的庞大影响力与人脉网络,依然无形地笼罩着这片土地。
李达康在离开吕州后,又在其他地市担任市委书记,以其雷厉风行的作风继续创造着“达康速度”,政绩突出,但在高层看来,其过于强势、有时不计后果的行事风格也颇具争议,但是在赵立春的提拔下担任了京州市委书记一职。高育良在省委宣传部长时间不露锋芒,以其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平衡能力,逐渐在省委常委中站稳脚跟,担任了更为重要的政法委书记一职,变得愈发深沉难测。
而祁同伟,这位李为民一手培养起来的学弟,凭借着在吕州以及其他岗位上的扎实积累和不错的表现,尤其是在处理复杂局面时展现出的韧性与成长,终于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担任了吕州市委书记,成为了主政一方的诸侯,实现了人生的重大跨越。他依旧视李为民为最重要的政治引路人,两人的联系始终未曾中断。
陈海的命运则令人唏嘘。这位耿直憨厚的检察官,因理念不合与坚持原则、被某些人私下称为“第二检察院院长”的父亲陈岩石爆发激烈冲突,陈海认为父亲过于干预具体案件,超越了老同志发挥余热的界限。父子二人争吵后,陈海竟几年未曾回家,一心扑在工作上,以冷峻的面孔面对一切,与往日的憨厚判若两人。
就在所有人认为,在赵立春离开后,汉东的政局将按照现有的惯性运行,各方势力将在新的平衡下继续博弈,李为民、高育良、李达康等人将按部就班地等待属于各自的机会时,一则来自中枢的消息,如同一块巨石投入看似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千层浪。
中枢决定,空降一位新的省委书记来接替赵立春。
消息最初只是在极小范围内流传,但很快便以惊人的速度扩散开来,引发了汉东官场无数人的猜测与不安。空降,意味着中枢对汉东现有的政治生态或许并不完全满意,意味着变数,意味着现有格局可能被彻底打破。
很快,这位新书记的身份得到确认:沙瑞金。
关于这位沙瑞金书记的背景、风格、施政理念,汉东省内知之甚少。只知道他长期在边疆和部队系统工作,后来转到地方担任过重要职务,以作风硬朗、原则性强、不按常理出牌而着称。他的到来,无疑给迷雾重重的汉东政局,增添了最大的不确定性。
省政府常务副省长办公室内,李为民站在窗前,望着楼下院落的葱郁草木,眉头微蹙。他刚刚通过自己的渠道,进一步确认了沙瑞金即将到任的消息。赵立春时代结束了,一个全新的、未知的时代即将开启。他脑海中飞快地闪过无数念头:沙瑞金的到来意味着什么?中枢对汉东的期待是什么?四省联动的成果能否得到新书记的认可和继续支持?汉东未来发展的方向是否会调整?现有的利益格局将如何洗牌?高育良、李达康,还有祁同伟,他们各自会如何应对?
更重要的是,他李为民自己,在这个突如其来的变局中,应该如何自处,如何定位?
他拿起桌上的内部电话,又缓缓放下。这个时候,任何轻举妄动都可能引发不必要的解读。他需要冷静,需要观察,需要在迷雾中看清方向。
与此同时,在吕州市委书记办公室,祁同伟也接到了消息,他点燃一支烟,深深吸了一口,目光透过烟雾,变得深邃而复杂。在省委政法委书记办公室,高育良缓缓放下老花镜,靠在椅背上,久久不语。而在另一个城市的市委书记办公室,李达康看着窗外的工地,眼神依旧锐利,仿佛任何变动都无法影响他推进工作的决心。
山雨欲来风满楼。沙瑞金这个名字,像一片巨大的、蕴含着未知风暴的乌云,正缓缓笼罩在汉东省的上空。所有人都意识到,过去的规则可能将被改写,新的博弈,即将开始。而这场博弈的结果,将决定着汉东未来的命运,也决定着他们每一个人的政治生命。平静,只是暴风雨来临前的假象。汉东,迎来了一个充满变数的十字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