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六年初夏的省城林州,梧桐飞絮的季节已近尾声。周六傍晚,夕阳的余晖为省委家属院那几栋略显陈旧但格外肃穆的苏式小楼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色。院内树木葱茏,尤以几株高大的梧桐为甚,宽大的叶片在微风中沙沙作响。
李为民领着祁同伟提前十分钟抵达。祁同伟今天特意换上了一身崭新的白衬衫和藏青色的确良裤子,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显得格外精神,却也难掩眉宇间的一丝紧张。他手里还提着两盒岩台县的特色农产品——包装精美的“金山药材”和“岩台乡珍”菌菇礼盒,既不失礼数,又显得朴实亲切。
“放松点,同伟。”李为民拍了拍他的肩膀,低声鼓励道,“刘省长家风开明,就当是来长辈家吃顿便饭。”
祁同伟深吸一口气,重重点头:“学长,我明白。”
开门的是刘长生本人,他穿着一件普通的白色短袖衬衣,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笑容和煦,少了几分办公室里的威严,多了几分居家的随和。
“为民来了,快请进。这位就是祁同伟同志吧?果然是一表人才,精气神足!”刘长生热情地将两人让进屋内。
房子面积不小,但陈设十分简朴,客厅里最显眼的是靠墙摆放的两个顶天立地的大书柜,里面塞满了各类书籍。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书香和饭菜的香气。
“刘省长好!”祁同伟上前一步,微微躬身,恭敬地问好,并将手中的礼品递上,“一点岩台的土特产,不成敬意。”
“哎呀,来就来了,还带什么东西,太见外了。”刘长生嘴上客气着,但还是笑着接过,递给闻声从厨房出来的爱人,“淑芬,你看,同伟同志还带了礼物,是岩台的特产。”
刘省长的爱人张淑芬是省城一所中学的退休教师,气质温婉,围着围裙,手上还沾着些许面粉,她笑着打量了祁同伟一眼,目光温和:“祁书记太客气了,快坐快坐。老刘,快给客人倒茶。婷婷那丫头在房间里,我去叫她。”
李为民和祁同伟在客厅的木质沙发上落座。刘长生亲自沏了茶,气氛轻松地聊了起来。他先问了问岩台县近期的农业生产和“飞地经济”的进展,祁同伟一一作答,言辞清晰,数据准确,态度不卑不亢。刘长生听得频频点头。
正聊着,里间房门轻响,一个穿着淡蓝色连衣裙、梳着马尾辫的姑娘走了出来。她看起来二十五六岁的年纪,身材高挑,皮肤是健康的小麦色,鼻梁上架着一副细边眼镜,眼神明亮而带着一丝审视的好奇,整个人透着一股知识女性的干练和活力。
“爸,李主任。”她落落大方地打了声招呼,声音清脆。
“婷婷,过来坐。”刘长生笑着招手,“这位是岩台县的祁同伟书记。同伟,这是我女儿刘婷婷,在省报当记者,跑农业和农村线。”
“刘记者,你好。”祁同伟连忙站起身。
刘婷婷的目光在祁同伟身上停留了片刻,微微一笑,伸出手:“祁书记,你好,久仰大名了。你们岩台县的改革报道,我们报社做过系列,我拜读过很多关于金山镇和‘岩台经验’的材料。”
两手相握,祁同伟感到对方的手温暖而有力。
“刘记者过奖了,我们只是做了一些探索,还有很多不足。”祁同伟谦逊道,心下却有些讶异,没想到对方对自己的工作如此了解。
众人重新落座。话题自然而然地转向了刘婷婷的记者工作。她谈起最近下乡调研遇到的一些见闻,比如某个乡镇形式主义的问题,或者某个村庄在产业调整中的困惑,言辞犀利,观察入微,显示出扎实的基层走访功底和独立思考能力。
祁同伟开始时还有些拘谨,但一聊到具体的工作和基层情况,他仿佛回到了自己熟悉的战场,眼神立刻变得专注起来。他不仅对刘婷婷提到的问题进行了补充分析,还结合岩台的实际,分享了他们在解决类似问题时的一些做法和教训。
“所以我们认为,关键还是要建立长效机制,光靠行政命令和短期投入不行,得把合作社的利益和农民的利益真正捆绑在一起……”祁同伟侃侃而谈,之前那点紧张早已烟消云散。
刘婷婷听得十分认真,不时提出追问,两人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颇为投入。李为民和刘长生相视一笑,偶尔插话引导一下,大部分时间则含笑听着两个年轻人的交流。
张淑芬端着果盘过来,看到这一幕,脸上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晚餐是家常菜,四菜一汤,荤素搭配,味道可口。席间气氛融洽,刘长生和李为民聊着省里的经济形势和政策动向,祁同伟和刘婷婷则偶尔就某个具体的社会现象或政策效果低声交换看法。
李为民注意到,刘婷婷看祁同伟的眼神,从一开始的职业性好奇,渐渐多了一丝欣赏。而祁同伟,虽然大部分时间还是在认真讨论工作,但面对刘婷婷偶尔带着俏皮的提问时,脸上也会露出些许腼腆的笑容。
饭后,刘长生和李为民移到书房去谈一些工作上的事情。客厅里只剩下祁同伟和刘婷婷,以及在一旁收拾餐桌的张淑芬。
“祁书记,听说你大学是汉大政法系的?”刘婷婷一边帮忙母亲收拾,一边自然地问道。
“是的,八八级的。”祁同伟答道,也起身帮忙收拾碗筷。
“那我们是校友啊,我是九零级新闻系的。”刘婷婷笑道,“不过你毕业那会儿,我刚入学。”
这下子,两人之间的距离仿佛瞬间拉近了不少。他们聊起了汉东大学的老师、校园的变化,气氛更加轻松愉快。祁同伟也难得地讲起了自己当年在学生会工作的一些趣事,引得刘婷婷笑声连连。
张淑芬看着女儿难得在一个年轻人面前表现得如此开朗,眼中笑意更深,悄悄把空间留给了两个年轻人。
时间过得很快,眼看天色已晚,李为民和祁同伟起身告辞。
刘长生和张淑芬将两人送到门口,态度十分热情。
“同伟,以后来省城,有空就常来家里坐坐。”刘长生握着祁同伟的手说道。
“谢谢刘省长,一定。”祁同伟恭敬地回答。
刘婷婷也站在父母身后,微笑着对祁同伟说:“祁书记,下次去岩台采访,可能要专门去叨扰你,取取经。”
“欢迎之至,刘记者随时来指导工作。”祁同伟诚恳地回应。
回去的车上,夜色已深,窗外路灯流淌成线。
“感觉怎么样?”李为民笑着问。
祁同伟望着窗外,嘴角不自觉地带着一丝笑意,沉吟片刻,才开口道:“学长,刘记者……她很有思想,也很懂基层,跟她聊天,很有收获。”
李为民笑了笑,没有点破他话里那点不寻常的情绪,只是意味深长地说:“刘婷婷是个好姑娘,独立,有主见。刘省长家风正,家庭关系简单温暖。机会给你创造了,后面如何,就看你们自己的缘分了。”
祁同伟重重地点了点头,心中某种沉寂已久的情感,似乎被今晚梧桐树下的初次见面,轻轻拨动了一下。他知道,学长为他推开了一扇新的窗户,窗外的风景如何,需要他自己去探索和把握。而此刻,他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隐隐期待,以及更沉甸甸的责任感——绝不能辜负学长的期望,也要努力配得上可能到来的那份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