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为民临时主持经济发展办公室工作的消息,像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金山镇政府大院内部激起了层层涟漪。惊讶、观望、质疑,甚至还有几分等着看笑话的意味,各种目光交织在他身上。一个刚毕业没多久的年轻人,一个差点被他们定性为“弃子”的空降兵,居然凭借一次偶然的“运气”,就站到了这个位置上,哪怕只是“临时主持”,也足以让很多熬了十几年资历的老资格心里泛酸。
刘镇长在班子会上力排众议,给了李为民这个机会,话也说得很实在:“为民同志有知识,有冲劲,更难得的是有责任心!我们金山镇穷了这么多年,光靠老办法、老思路不行了,得让年轻人试试看!”话虽如此,压力却实实在在地落在了李为民肩上。他必须尽快拿出实实在在的业绩,否则,“临时”两个字可能永远也去不掉,甚至会成为更大的笑柄。
李为民没有急于烧“三把火”。他把自己关在经发办那间略显空旷的办公室里,对着墙上那张泛黄的、比例失准的金山镇地图,以及自己那本厚厚的笔记,陷入了长久的沉思。纸上谈兵的计划没有意义,必须找到一个投资小、见效快、能迅速调动群众积极性,并且能真正让老百姓看到收益的突破口。
他的目光在笔记上反复逡巡,最终停留在几行字上:“西村,零星农户,曾试种金银花、柴胡等中药材,品质尚可,苦无稳定销路,价格被药贩子压得太低,积极性受挫。”旁边,还记录着镇砖瓦厂的情况:“设备老化,管理粗放,仅生产单一的红砖,质量不稳定,市场萎缩,连年亏损,拖欠工资,职工怨气大。”
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问题,在他脑海中慢慢碰撞、勾连。一个大胆的念头逐渐清晰起来。
他没有先找镇领导汇报,而是带着经发办唯一一个还算肯干事的年轻科员小赵,再次扎进了西村。这一次,他不再是沉默的记录员。他直接找到那几户曾经种过药材的农户,坐在他们的炕头、院坝里,仔细询问种植技术、成本、往年收购价格、被压价的具体情况。
“李干部,不是我们不想种,是种了也白种啊!”一个叫老陈的农户唉声叹气,“那些药贩子精得很,看你种出来了,就拼命压价,我们辛辛苦苦一年,赚不了几个钱,还不如种玉米省心。”
“如果,镇上能牵头,帮你们找到稳定的收购商,签订保底收购合同,你们愿不愿意再试试?规模可以稍微大一点。”李为民抛出了他的设想。
老陈和其他几个农户将信将疑:“镇上?能行吗?以前也不是没说过……”
“这次不一样。”李为民语气笃定,“我们会先找好买家,再发动大家种。而且,前期的一部分启动资金,比如苗子钱,镇上可以想办法先垫一部分。”
他没有空口许诺,而是拿出了更具体的方案:成立一个金山镇特色中药材种植合作社,农户以土地和劳力入股,镇上经发办负责技术引进、寻找销路和争取部分启动资金。
与此同时,另一路人马——主要是小赵,被李为民派去了县里和邻县,拿着之前整理的砖瓦厂资料和初步设想,秘密接触了几家规模较大的中药饮片厂和制药公司。李为民给他的任务是:探听市场需求,尤其是对道地、稳定药材原料的需求,同时,隐晦地询问对方对投资改造一个现有砖瓦厂,转型生产中药烘干设备或者标准药材包装材料的可能性。这个想法极为大胆,等于是用未来的产业需求,反向盘活濒死的旧企业。
几天后,小赵带回的消息让李为民精神一振。一家位于林城市的中型制药厂,正苦于本地药材供应不稳定、质量参差不齐,对建立稳定原料基地兴趣浓厚。而另一家邻县的机械加工厂,则对利用砖瓦厂现有场地和部分设施,转型生产小型中药材烘干设备表示了谨慎的乐观,前提是金山镇真能形成一定的种植规模。
有了这些底牌,李为民开始行动了。他首先找到了刘镇长,将自己的全盘计划和初步接洽结果做了详细汇报。他没有夸夸其谈,而是用数据、市场反馈和切实的步骤说话。
“镇长,我的想法是,两手抓。一手抓种植源头,成立合作社,绑定药厂,解决销路问题,让农民敢种、能赚钱。另一手抓产业延伸,盘活砖瓦厂。药厂需要烘干设备,我们可以引导甚至合作,让砖瓦厂转型。这样,种植业带动配套工业,工业反过来保障和促进种植业,形成一个闭环。初期投资不大,关键是打通环节,建立信任。”
刘镇长听着,手指在桌上轻轻敲击,眼神越来越亮。他能在金山镇稳坐这么多年,自然不是庸才。李为民这个计划,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切实抓住了金山镇“穷”的症结——缺乏产业牵引和市场纽带,并且创造性地将两个老大难问题捆绑解决。
“好!这个思路好!”刘镇长一拍桌子,“为民,你就大胆去干!需要镇上协调什么,我支持你!不过,砖瓦厂那边情况复杂,职工安置、债务问题,都是马蜂窝,你要有心理准备。”
得到了镇长的尚方宝剑,李为民立刻雷厉风行地行动起来。
在西村,他召开村民大会,请来了县农业局的技术员,拿出了与林城制药厂初步拟定的保底收购意向书,以及镇上同意协调部分小额贷款和补贴苗款的承诺。实实在在的举措,打消了农户的疑虑。很快,金山镇特色中药材种植合作社正式挂牌成立,首批有二十多户农户加入,规划种植金银花、柴胡等品种近百亩。沉寂的土地上,重新燃起了希望。
而砖瓦厂这边,则如同刘镇长所料,是一个更难啃的骨头。
当李为民带着初步转型方案来到砖瓦厂时,迎接他的是怀疑、抵触甚至敌意。以副厂长老马为首的一批老职工,守着“铁饭碗”的旧观念,对转型生产听都没听过的烘干设备极度不信任。
“李主任,你年纪轻,不懂!我们这砖瓦厂,是当年公社留下的老厂子!说转型就转型?设备怎么办?技术哪里来?我们这些老工人只会烧砖,不会弄那些精细玩意儿!搞砸了,你一拍屁股走了,我们喝西北风去?”老马语气激动,唾沫星子几乎喷到李为民脸上。
厂院里,围观的工人们也议论纷纷,脸上写满了不安和抗拒。
李为民没有动怒,他平静地听着,等老马说完,才环视众人,声音清晰地传遍全场:“马厂长,各位老师傅,我理解大家的担忧。守着一个熟悉的摊子,哪怕不赚钱,心里也踏实,是不是?”
这话说到了不少人的心坎里,嘈杂声小了一些。
“但是,”李为民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沉重,“这个摊子,现在还能守得住吗?厂子已经连续亏损五年了!去年拖欠了大家三个月的工资,今年呢?明年呢?等到彻底倒闭那天,我们又能去哪里?”
工人们沉默了,现实的窘迫像一块巨石压在心头。
“转型是有风险,但不转型,就只有死路一条!”李为民加重了语气,“我知道大家担心技术,担心销路。技术,我们可以引进,可以学习!销路,西村的药材种起来,那就是现成的市场!而且不止我们金山镇,整个岩台县,甚至林城地区,都需要这样的设备!这是一片蓝海!”
他拿出了与邻县机械厂初步沟通的纪要,以及合作社的规划书:“这不是我李为民拍脑袋的决定,是市场需要!是我们金山镇自己发展的需要!镇上会尽全力支持,协调转型资金,解决大家培训期间的生活费问题。我们要做的,是把烧砖的手艺,变成制造更好设备、创造更高价值的手艺!这不是丢饭碗,这是给大家换一个更结实、更能吃饱饭的金饭碗!”
他的话,朴实却充满力量,一层层剥开了工人们心中的疑虑和恐惧。从绝望的死路,到充满风险的生路,再到一条有可能越走越宽的金光大道,李为民为他们描绘了一幅虽然模糊却足够诱人的前景。
看着台下工人们眼神的变化,从抵触到思索,再到燃起一丝微弱的希望之火,李为民知道,最难的一关,正在被慢慢撬动。
点石成金,并非神话。它需要的是发现“石头”价值的眼光,以及将其置于合适位置的魄力。李为民站在破败的厂院里,仿佛已经看到,冰冷的砖窑旁,新的车间即将拔地而起;荒芜的山坡上,绿色的药材苗正破土而出。一条充满生机的产业发展链条,正在他手中,艰难而坚定地,一环一环地连接起来。
而远在汉东大学的祁同伟,也即将迎来他命运的十字路口。李为民在基层点起的星星之火,能否形成燎原之势,或许也将直接影响着他那位学弟未来的人生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