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民集团的全球助农版图在东南亚橡胶产业落地后,如期将目光投向非洲加纳 —— 这个占据全球可可产量 20% 的 “西非可可王国”,却长期陷入 “原料出口陷阱”:当地农户阿莫阿种了 15 亩可可树,每年采摘的可可豆只能以每公斤 1.2 美元的价格卖给中间商,而国际市场上的可可脂、精品巧克力利润是原料的 6-10 倍。更棘手的是,加纳雨季漫长,可可豆储存不当的霉变率高达 30%,阿莫阿每年因霉变损失的收入超过全家半年开支,他对着发霉的可可豆叹气:“我们种可可一辈子,却连孩子的学费都凑不齐,还要看中间商的脸色。”
刘木龙带着全家抵达加纳阿克拉时,正赶上当地可可丰收季,却见农户们背着满袋可可豆在中间商仓库外排队,有人等了三天还没卖出去。思琪在走访中发现,加纳可可产业的核心问题有三:一是深加工率不足 5%,95% 的可可豆以原料形式出口;二是仓储技术落后,缺乏防潮防霉设施;三是品牌缺失,优质可可豆被贴上国外品牌标签,农户赚不到溢价。“我们要帮加纳农户把‘可可豆’变成‘高价值可可产品’,还要守住他们的劳动成果。” 思琪在 “惠民加纳可可示范中心” 筹备会上,提出了 “仓储 - 加工 - 品牌” 三位一体的产业链方案。
第一步,思琪从国内调派仓储专家,在阿克拉建设 “太阳能智能防霉仓库”—— 利用加纳充足的日照发电,维持仓库恒温恒湿,配备湿度传感器,一旦超标就自动启动除湿设备。阿莫阿第一批将 500 公斤可可豆存入仓库,半个月后完好率达 100%,他激动地说:“以前雨季要扔一半,现在一颗都不用浪费了!”
第二步,思琪在仓库旁建立 “可可深加工工坊”,引入国内的可可脂提取设备和巧克力生产线,雇佣当地农户培训上岗。阿莫阿的妻子阿吉成为巧克力制作工,每月工资 800 美元,是之前卖可可豆收入的 3 倍:“现在不用再担心豆子发霉,还能在家门口赚钱,孩子终于能去镇上读书了。”
第三步,思琪深挖加纳可可的文化底蕴 —— 当地有 “可可祭祀” 的传统,每年丰收季会举行仪式感谢自然馈赠。她将这一传统融入品牌设计,推出 “加纳古法可可” 系列,包装上印着可可祭祀的手绘图案,还邀请当地长老为每批巧克力 “祈福”,赋予产品文化附加值。通过周雨桐对接的欧洲商超渠道,该系列巧克力在法国、德国上线即售罄,单价达每块 15 欧元,是普通巧克力的 5 倍。
【检测到宿主子女思琪推动西非可可产业链升级,尊重当地文化赋能产业,系统触发 “西非农业公益突破” 判定】【奖励:1. 加纳语基础技能(思琪及示范中心团队同步解锁);2. 西非可可深加工技术包(含可可脂提取、精品巧克力制作等 7 项技术);3. “加纳可可品牌” 光环(产品获欧盟有机认证,出口关税降低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