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橡胶产业园的产能不断扩大,原本看似顺利的生产过程却渐渐暴露出一些新的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橡胶原胶的质量变得极不稳定。
这一情况的出现,主要源于部分农户为了追求更高的产量,在割胶时过度地损伤了橡胶树的树干。这种过度割胶的行为,不仅导致了原胶中杂质的大量增加,更严重的是,它还影响了床垫和手套等产品的品质。
面对如此棘手的问题,产业园的质检负责人每天都要面对海量的原胶进行严格的筛查。他需要从数千公斤的原胶中逐一检查,稍有疏忽,就可能让次品流入生产线,给产品质量带来严重的隐患。
“要是能提前知道原胶的质量状况,那我们就不用这么费力地去筛查了。”负责人一脸无奈地叹息道。
思远立刻着手研发 “橡胶智能监测系统”。他在橡胶树上安装了 “树体健康传感器”,实时监测树干的水分、养分和损伤情况,数据同步上传至云端;同时,给割胶工配备 “智能割胶刀”,刀身上的传感器能记录割胶深度、角度,一旦超过合理范围,就会发出声光提醒。农户在手机上就能查看自家橡胶树的健康报告,还能收到 “最佳割胶时间” 的推送。
颂猜家的橡胶树安装传感器后,系统提醒他有 5 棵树存在 “过度割胶” 风险,他及时调整割胶方式,半个月后,原胶杂质含量从 15% 降到了 3%,收购价也提高了 10%。“这个‘树医生’比我还了解橡胶树!” 颂猜拿着手机,向其他农户推荐系统。
思远还在产业园建立 “橡胶质量追溯平台”,消费者扫描床垫或手套上的二维码,就能看到原胶的产地、农户信息、质检报告,甚至能看到割胶工的操作记录。泰国商务部特意将该平台列为 “农产品质量追溯示范项目”,在全国推广。
此时,4 岁的思安跟着慕沛灵来到罗勇府。在橡胶园里,思安看着颂猜割胶,好奇地伸出小手:“叔叔,我也想试试。” 颂猜笑着给了他一把玩具割胶刀,教他在橡胶树模型上练习。思安学得有模有样,还把自己 “割” 出的 “原胶”(其实是果汁)装进小桶里,送给思琪:“姐姐,这是我做的胶,能做床垫吗?”
慕沛灵趁机在产业园启动 “橡胶农户子女助学计划”,为当地贫困学生提供学费补贴和学习用品,还在附近的小学开设 “汉语兴趣班”。思安在兴趣班上学了泰语 “谢谢”,对着颂猜的女儿说:“kop kun(谢谢),一起玩。” 两个孩子手拉手跑向橡胶园,笑声洒满了林间。
【检测到宿主子女思远研发橡胶智能监测系统,家族幼儿思安深化跨文化公益体验,系统触发 “智能农业公益传承” 判定】【奖励:1. 全球橡胶智能监测数据库(整合泰国、印尼等 5 个橡胶主产国数据);2. “橡胶农户助学” 专项基金 1200 万元(覆盖罗勇府 20 所小学);3. 家族 “智能公益” 光环(家族后代在智能农业技术学习上效率提升 40%,获科技企业指导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