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军用机场的跑道上,最后一袋面粉被战士们搬进运 - 9 运输机的机舱,保障团团长季承稳跑过来,对着曾夏勇敬礼:“旅长,所有物资全部装载完毕,10 架运 - 9、10 架运 - 20A 均已完成检修,随时可以起飞!”
曾夏勇点点头,转头看向身边的彭老总。
彭老总伸手拍了拍他的胳膊,眼神里满是嘱托:“到了延安,跟李同志、祝老总多汇报太原的情况,尤其是部队训练和装备改进的事。跟美苏使者谈的时候,腰杆要硬,但也别把话说死 —— 合作是相互的,咱们既要争取支持,也不能让他们觉得咱们好拿捏。”
“请老总放心!”
曾夏勇立正,声音铿锵,“我一定把太原的经验好好汇报,也会守住合作的底线,绝不让组织失望。”
彭老总笑了笑,往后退了半步,对着他挥了挥手:“去吧,延安那边还等着呢。等你回来,咱们再好好聊聊下一步的反攻计划。”
曾夏勇再次敬礼,转身登上了最前面的一架运 - 20A。
机舱内,驾驶员早已做好准备,见他进来,立刻汇报:“旅长,塔台已同意起飞请求,编队将以 5 架为一组,采用箭型编队飞行,航线已设定完毕,预计半小时后抵达延安。”
“好,按计划执行。” 曾夏勇走到舷窗边,看着外面的彭老总还站在原地,身影格外挺拔。
随着塔台的指令传来,运 - 20A 的引擎轰鸣声逐渐加大,机身微微颤抖,缓缓滑向跑道。
“起飞!” 驾驶员一声令下,飞机猛地加速,机头抬起,直冲云霄。
紧随其后的是另外 9 架运 - 20A 和 10 架运 - 9,它们以箭型编队紧随第一架运 - 20A,机翼在阳光下展开,如同一片钢铁组成的雁阵,朝着延安方向飞去。
彭老总站在机场上,望着编队逐渐变小的身影,直到消失在天际线,才转身对身边的参谋说:“通知政委和参谋长,让他们辛苦一下,盯紧太原的训练和重建,有任何情况,第一时间汇报。”
运 - 20A 的机舱内,曾夏勇靠在舷窗边,心里既有期待,又有几分紧张。
他从军多年,打过无数场仗,指挥过千军万马,可这还是第一次去延安,第一次要见到李同志、祝老总这两位他一直敬仰的首长。
“能见到两位首长,比打一场胜仗还让人激动。”
他在心里默念,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衣角 —— 为了这次见面,他特意换上了一身崭新的军装,领口的纽扣扣得严严实实。
除了对见首长的期待,还有对即将到来的外交交流的紧张。
他从没跟美国、苏联的使者打过交道,不知道对方会问些什么,会不会提出过分的要求。
“不管他们问什么,都要实事求是,既不夸大,也不隐瞒。”
曾夏勇在心里打定主意,“咱们的装备和战术是靠自己摸索出来的,没必要藏着掖着,但核心技术和底线,绝不能让步。”
飞机平稳飞行,舷窗外的景色逐渐变化 —— 从太原周边的平原,到吕梁山脉的崇山峻岭,再到陕北高原的黄土坡,每一处景色都带着不同的风土气息。
“旅长,还有十分钟就到延安边区上空了。” 驾驶员的声音传来。
曾夏勇凑到舷窗边,往下望去 —— 下方的黄土坡上,能看到三三两两的农民正在地里劳作,有的在翻土,有的在播种,锄头挥动的动作整齐而有力;
远处的村庄里,几间土坯房的屋顶冒着炊烟,偶尔能看到穿着粗布衣裳的孩子在村口奔跑;
更远处的机关驻地,几名工作人员正围在一张桌子前,似乎在讨论着什么,手里还拿着文件。
就在这时,飞机的轰鸣声传到了地面。
正在翻土的农民停下了锄头,直起腰,朝着天空望去;
机关里的工作人员放下文件,快步走出屋门;
村口的孩子们停止了奔跑,指着天上的飞机,兴奋地大喊:“飞机!好多飞机!”
延川县的一所小学里,学生们正在上课,听到轰鸣声,纷纷看向窗外。
老师没有制止,而是笑着说:“大家快看,这是咱们八路军的飞机,说不定是来给咱们送物资的呢!”
学生们立刻涌到窗边,趴在玻璃上,看着 20 架飞机组成的庞大编队,眼睛里满是好奇和崇拜。
“老师,这些飞机好大啊!比报纸上画的还大!” 一名学生指着运 - 20A,激动地说。
老师点点头,心里也在猜测:“这么大的编队,说不定是独立旅的飞机 —— 上次报纸上说,独立旅有能装很多物资的大飞机,专门用来运输。”
村里的一位老人,颤巍巍地从家里拿出一张皱巴巴的《解放日报》,报纸上印着独立旅运 - 20A运输机的照片。
他对着天上的飞机比对了半天,突然一拍大腿,对着身边的人喊:“是独立旅的飞机!跟报纸上的一模一样!这么多飞机,肯定是曾旅长回延安了!”
“曾旅长?就是解放太原的那个曾旅长?”
“肯定是!除了他,咱们八路军谁还有这么多大飞机!”
“太好了!曾旅长来了,说不定又给咱们带好东西了!”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在边区的村庄、机关、学校里传开,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朝着飞机飞行的方向眺望,有的挥舞着手中的锄头,有的喊着 “八路军万岁”,欢呼声在黄土坡上回荡。
当编队飞临延安上空时,地面的欢呼声更热烈了。
延安交际处的院子里,工作人员正忙着布置明天会谈的会场,听到轰鸣声,纷纷放下手中的活,跑到院子里抬头看。
“这么多飞机!是从太原过来的吧?”
“肯定是曾夏勇同志来了!李同志和祝老总昨天还说,他今天会到!”
“你看那飞机多大,肯定装了不少物资,延安的同志们有口福了!”
美国驻华大使高斯和苏联特使米高扬,此刻正在各自的房间里整理资料,听到外面的欢呼声和飞机轰鸣声,也不约而同地走出了房门。
高斯抬起头,看着空中的箭型编队,眼神里满是惊讶 —— 他没想到八路军竟然有如此庞大的运输机编队,而且飞机的体型,比美军的 c - 47 运输机还要大。
“史迪威,你看这些飞机的规模,” 高斯对着身边的史迪威上校说,“八路军的运输能力,远超我们的预估。那个曾夏勇,果然不简单。”
史迪威拿着望远镜,仔细观察着飞机的细节,眉头紧锁:“这些飞机的设计很先进,机翼的角度、机身的流线型,都比我们的运输机更适合长距离飞行。如果八路军有这样的运输能力,他们在华北的物资补给,根本不用担心被日军封锁。”
米高扬也站在招待所的门口,目光紧紧盯着空中的编队,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裤腿。
他之前从崔可夫的报告里知道八路军有先进装备,但亲眼看到如此庞大的运输机编队,还是感到震撼。
“这些飞机如果用来运输兵力和物资,八路军在华北的机动能力会大幅提升。” 米高扬心里暗想,“看来这次和曾夏勇的交流,必须更深入 —— 不仅要了解他的战术,还要弄清楚八路军的后勤保障能力。”
此时,编队已接到延安机场的降落指令,开始逐渐降低高度。
10 架运 - 9 率先调整姿态,稳稳地落在跑道上;随后是 10 架运 - 20A,巨大的机身在跑道上滑行,扬起一阵尘土,最终缓缓停下。
机舱门打开,曾夏勇率先走了下来。
阳光洒在他的身上,军装的衣角被风吹得微微飘动。
负责迎接的延安组织代表老周,快步走了过来,脸上满是笑容,伸手握住曾夏勇的手:“曾夏勇同志!可把你盼来了!李同志和祝老总都在窑洞等着呢,就盼着跟你见面!”
老周的目光不由自主地扫过身后的运 - 20A,眼神里满是震撼:“这些飞机…… 就是你们独立旅的运输机?比我想象的大多了!”
“老周同志,辛苦你了。”
曾夏勇笑着回应,指了指身后的飞机,“这些是运 - 9 和运 - 20A 运输机,这次带来了一些物资,算是独立旅给延安边区的见面礼 —— 有粮食、大洋,还有适合陕北高原的农业机械和军工生产设备,希望能帮上延安的忙。”
“帮大忙了!” 老周激动地说,“延安现在正缺农业机械,有了这些,今年的耕种的效率能提高不少;军工设备更是急需,咱们的兵工厂正好缺几台车床,你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两人一边走,一边聊起了飞机的情况。
曾夏勇指着运 - 20A 介绍:“这运 - 20A 载重能力强,能装下拖拉机、车床这些大型设备;运 - 9 更灵活,适合运输粮食和人员,这次来的战士,都是负责卸物资和维护设备的,等卸完物资,他们会留下来,教延安的同志们怎么操作这些机械。”
老周连连点头:“太好了!有你们的战士帮忙,咱们很快就能把这些设备用起来。李同志和祝老总要是知道了,肯定会很高兴。”
两人登上的小车,朝着李同志的窑洞走去。
路边,不少延安的机关人员和百姓还在朝着运输机的方向眺望,有的还在讨论着曾夏勇的到来,脸上满是期待。
曾夏勇看着身边热情的人群,心里暖暖的 —— 这就是延安,这就是自己的同志和百姓,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用最真诚的方式表达着欢迎。
远处的窑洞方向,炊烟袅袅升起,李同志和祝老总的身影,似乎已在窑洞门口等候。
曾夏勇的心里,既有期待,又有几分紧张,但更多的,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