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解放、山西全境(除晋西南外)纳入八路军掌控的消息,像一颗投入国际舆论池的石子,迅速激起层层涟漪,虽然时间过了有二十多天,但是其舆论影响却一直没有消散。
上海租界的《字林西报》用头版头条报道:“八路军以雷霆之势解放山西,歼灭日军四万余,俘虏日军中将司令官筱冢义男,其装备之先进、战术之精妙,颠覆西方对华国抗日武装的认知”;
伦敦《泰晤士报》则评论:“山西战役标志着八路军已成为华国抗日战场的核心力量,其远程炮火与空中协同能力,已达到现代战争水准”;
而华盛顿《纽约时报》的特派记者更是冒险潜入太原,发回了一组八路军战机编队、新型指挥部的照片,配文称:“这支军队正在用新的方式,对抗日国人”。
这些报道,很快摆到了白宫椭圆形办公室的案头。
罗斯福总统坐在宽大的橡木办公桌后,手指轻轻敲击着《纽约时报》上的战机照片,眉头微蹙。
“先生们,我们不能再忽视这支力量了。”
他抬起头,目光扫过围坐的国务卿、陆军部长和驻华武官,语气沉稳,“过去两年,我们多次试图与延安建立直接联系,却因重庆方面的阻挠、日军的封锁屡屡落空。现在,八路军解放了山西,控制了华北战略要地,他们用战绩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 这不仅是华国的抗日力量,更是我们在远东反法西斯战场的潜在盟友。”
陆军部长史汀生拿起一份情报报告,声音凝重:“根据驻华武官传回的消息,八路军独立旅在山西战役中使用我们无法理解的先进装备,技术水平接近甚至超过我军现役装备。更令人惊讶的是,他们的指挥官曾夏勇,以三个月时间整合部队,从晋东南一路打到太原,歼敌数量超过中央军半年的战果。如果能与他们合作,不仅能加速华国战场的胜利,还能为我们提供对抗日军的重要情报。”
国务卿赫尔点头附和:“重庆方面的表现令人失望,蒋介石的部队一溃千里,却把更多精力放在封锁延安上。现在,我们必须绕开重庆,直接与延安对话。我建议,让驻华大使高斯先生通过重庆八路军办事处,正式向延安提出访问请求,商议反法西斯合作事宜 —— 最重要的是,务必见到那位叫曾夏勇的指挥官,了解他的部队到底具备怎样的战力。”
罗斯福微微颔首,手指在桌面上轻轻一点:“就这么办。告诉高斯,这次访问要不惜一切代价促成,我们需要知道八路军的真实需求 —— 是武器援助,还是情报支持,只要能加速打败日国,我们可以考虑提供必要的帮助。”
命令很快通过美国驻华使馆传到重庆。
当高斯大使带着翻译,走进重庆八路军办事处时,主持工作的邹同志正在整理山西战役的战报。
听闻大使的来意,邹同志立刻意识到此事的重要性,他一边请高斯在会客室稍候,一边快步走进电报室,亲手拟写电报,用最高加密级别发往延安。
几乎在同一时间,克里姆林宫的斯大林办公室里,气氛同样严肃。
斯大林站在巨大的世界地图前,手指落在华国山西的位置,对身旁的米高扬说:“山西的胜利,比我们预想的还要快。八路军主力独立旅部队,不仅消灭了日军在华北的精锐,还控制了正太铁路、同蒲铁路这些战略干线 —— 这意味着日军从华北调兵支援满洲的通道,被掐断了一半。”
米高扬手里拿着苏联驻华军事总顾问崔可夫发来的报告,语气中带着惊讶:“报告显示,八路军使用的先进装备,比我们的装备技术还要好,而且他们的战术运用更灵活。尤其是那位指挥官曾夏勇,他在太原战役中采用的协同战术,比我们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巷战战术,更适合城市攻坚。”
“所以,我们必须派人去延安。” 斯大林转过身,眼神坚定,“第一,了解八路军的装备来源,评估他们的真实战力;第二,商议反法西斯合作 —— 我们可以提供武器图纸、军事顾问,换取他们在华北牵制更多日军,防止日军北上进攻满洲;第三,务必见到曾夏勇,弄清楚他的战术思想,是否能为我们的部队提供借鉴。”
他顿了顿,补充道:“告诉米高扬,你的身份是‘苏联政府特使’,态度要诚恳,但也要保持警惕 —— 我们既要争取这个盟友,也要了解他们的底线。”
当天下午,苏联驻华使馆就通过秘密渠道,将斯大林的决定和米高扬的访华计划,发往延安。
延安的窑洞内,阳光透过窗棂洒在炕桌上,李同志和祝老总正围着电报,眉头舒展。
“没想到,山西一仗打下来,美苏两国都主动找上门了。”
祝老总拿起美国和苏联的电报,笑着说,“这说明,实力才是话语权的基础 —— 以前咱们想争取国际支持,得看别人脸色;现在咱们打了胜仗,别人反而主动来跟咱们谈合作了。”
李同志手指在电报上轻轻划过,语气沉稳:“这不仅是为了合作,更是为了展示八路军的国际形象。美国想了解咱们的战力,苏联想借鉴咱们的战术,咱们正好可以借这个机会,让世界知道我们的军队,才是真正抗日的主力,才是为中国人民谋利益的军队。”
“那关于他们想见曾夏勇的事,怎么处理?” 祝老总问道,“曾夏勇现在在太原,是前线指挥核心,能不能见,得征求八路军总部和他本人的意见。”
李同志点点头:“没错。曾夏勇是山西战役的主要指挥官之一,也是他们关注的重点人物,但他的行动必须服从组织安排。立刻给太原彭老总发报,说明美苏使者访延的情况,询问他们对曾夏勇是否接见使者的意见 —— 既要尊重前线指挥的实际情况,也要考虑国际合作的需要。”
电报很快通过无线电波,传到太原指挥部的通讯室。
正在召开作战会议的彭老总、左副参谋长、曾夏勇等人,接到电报后立刻暂停会议。
彭老总读完电报,将其递给曾夏勇,笑着说:“夏勇,你现在可是国际名人了,美苏两国的使者都点名要见你。说说你的想法?”
曾夏勇接过电报,快速浏览一遍,沉吟片刻后说道:“老总,我觉得这是好事。一方面,能让国际社会更了解咱们八路军的抗战决心和实力,争取更多支持;另一方面,也能通过交流,了解美苏两国的反法西斯计划,为咱们接下来的反攻提供参考。至于我是否接见,完全服从组织安排 —— 如果总部和延安认为有必要,我随时可以去延安;如果前线离不开,也可以通过电报与使者交流。”
左副参谋长补充道:“我觉得可以同意。现在山西的重建和部队训练都步入正轨,夏勇去延安几天不会影响前线。而且,让他当面跟使者交流,比电报更能展现咱们的诚意,也能更准确地传递咱们的需求 —— 比如美国的航空汽油、苏联的武器图纸,这些都是咱们接下来发展需要的。”
彭老总点点头,拿起笔在电报上批示:“同意延安安排,曾夏勇可赴延接见美苏使者,独立旅工作由政委李保华、参谋长陈定国等同志暂代。建议延安提前准备交流提纲,明确合作底线与需求,避免被动。”
批示完,他让通讯兵立刻将电报发回延安。
窑洞内,李同志收到太原的回电后,脸上露出笑容:“好!老彭他们考虑得很周全。立刻给重庆邹同志和苏联驻华使馆回电,同意美苏使者访延,时间定在一周后,地点就在延安交际处。另外,给曾夏勇发报,让他做好准备,一周后乘飞机来延安,提前熟悉交流内容。”
消息很快反馈到重庆和莫斯科。
高斯大使收到延安的同意复电后,立刻向白宫汇报,同时开始准备访延的资料,尤其收集了大量关于曾夏勇和独立旅的战报;
米高扬则从莫斯科启程,带着军事顾问和武器图纸样本,经新疆飞往延安;
而在太原,曾夏勇正在陈定国的协助下,整理山西战役的详细战报、装备清单和战术总结 —— 他知道,这次与美苏使者的交流,不仅是个人的会面,更是八路军向世界展示实力、争取支持的重要机会,容不得半点马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