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南岛的星空清澈得像一块被打磨过的蓝宝石,银河横亘在夜空,星星的光芒穿透稀薄的空气,洒在tekapo湖面上,漾起细碎的银辉。李雯坐在湖边的鹅卵石滩上,手里拿着一个小小的天文望远镜,镜头对准猎户座的腰带——那是父亲生前最喜欢观测的星座。
“全球基因保护联盟的年度报告出来了,”林栋抱着一个保温箱走过来,在她身边坐下,打开箱子拿出两杯热巧克力,“过去一年,非法基因实验的举报量下降了67%,‘伦理红线数据库’的访问量突破了千万次,连非洲的偏远村庄都有人在学习基因安全知识。”
李雯接过热巧克力,杯壁的温度顺着指尖蔓延到心里。她想起第一次在南美雨林见到塔卡时,他对“基因”这个词还一无所知,而现在,他的村庄已经建起了小型生态监测站,村民们能用手机App识别外来入侵物种的基因特征。
“小陈在太平洋岛国建立的‘海洋基因库’也投入使用了,”林栋看着湖面倒映的星空,“他说要把那里变成‘活的教科书’,让孩子们从小就知道,海洋里的每个生命都藏着自然的密码,不能随便修改。”
远处的好牧羊人教堂亮着微弱的灯光,里面传来零星的歌声——是当地居民在举行星空保护活动。李雯想起在北极监测站的夜晚,极昼的阳光永不落下,却能看到更清晰的极光,像大自然在天空写下的诗。
“还记得我们在安第斯山脉找到的那本‘信使’日志吗?”李雯突然开口,“最后一页写着‘如果能重来,我想做个真正的科学家’。”
林栋点头:“技术组后来修复了他的电脑,发现里面存着很多未完成的论文,关于如何用基因技术修复臭氧层,如何让沙漠长出植被……他其实从一开始就有善良的种子,只是被野心遮住了眼睛。”
热巧克力的甜香在空气中弥漫,与湖水的清冽气息交织在一起。李雯放下望远镜,看着湖面上自己的倒影,与星空重叠在一起,仿佛置身宇宙的中心。她想起父亲笔记里的最后一幅画:一个孩子在星空下播种,种子长成的树上,每片叶子都是一颗星星。
“明天我们去罗托鲁瓦的地热保护区,”林栋看着日程表,“那里的科学家发现了一种能分解塑料的微生物,想请我们评估基因优化的伦理风险。他们说,宁愿慢一点,也要确保技术不会破坏当地的地热生态。”
李雯笑了。这或许就是他们最想看到的改变——不是禁止技术发展,而是让“敬畏”成为每个研究者的本能,让“平衡”成为比“突破”更重要的目标。
深夜的湖边,星空更加璀璨。李雯和林栋沿着湖岸散步,脚下的鹅卵石发出“咯吱”的轻响。他们在一块巨大的岩石前停下,岩石上刻着许多名字和日期,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守护者留下的印记。
“我们也刻一个吧,”林栋拿出随身携带的小刀,“不是为了留名,是为了记住今天的约定。”
李雯接过小刀,在岩石的空白处刻下一个简单的符号:一个圆圈里,dNA双螺旋与橄榄枝缠绕在一起。旁边刻上日期,和“所有生命,共此星空”。
刻痕在星光下泛着微弱的光,像一个沉默的誓言。李雯知道,这个符号会像那些前辈留下的印记一样,在风雨中渐渐被打磨,却永远不会消失,因为它代表的信念,已经刻在了更多人的心里。
离开湖边时,天快亮了。东方的天空泛起鱼肚白,星星的光芒渐渐淡去,湖面染上一层温柔的橘色。李雯回头望了一眼那块岩石,它静静地矗立在湖边,像一位守护星空的老人。
“走吧,”林栋说,“还有很多地方等着我们去。”
李雯点头,迎着第一缕晨光走去。她知道,只要星空还在,只要还有人记得这个星空下的约定,守护的脚步就永远不会停歇。而那些散布在世界各地的印记,会像星星一样,连成一片光带,照亮科学前行的路,也照亮每个生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