隩yu,谢灵运《从斤竹涧越岭溪行》:“逶迤傍隈隩,苕递陟陉岘(xing xiàn)”。(隈:山或水弯曲处。隈隩双声,常连用。苕递:通“迢递”。远的样子。陟:登上。陉岘:中间断开的高山。)
这句“逶迤傍隈隩,迢递陟陉岘”出自南北朝诗人谢灵运的《从斤竹涧越岭溪行》,它描绘了诗人穿越山岭溪涧的旅程。下面我将为你解读这首诗,并探讨其深意。
逶迤傍隈隩,迢递陟陉岘:谢灵运的山水哲思
逶迤傍隈隩,迢递陟陉岘 出自南北朝诗人谢灵运的《从斤竹涧越岭溪行》。这两句诗以精炼的笔触,勾勒出诗人沿曲折山径前行、攀登山岭的景象,体现了谢灵运山水诗歌中景、情、理交融的独特魅力,也暗含了其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思考。
作品原文与注释翻译
全诗原文
以下是谢灵运《从斤竹涧越岭溪行》的全文:
从斤竹涧越岭溪行
猿鸣诚知曙,谷幽光未显。
岩下云方合,花上露犹泫。
逶迤傍隈隩,迢递陟陉岘。
过涧既厉急,登栈亦陵缅。
川渚屡径复,乘流玩回转。
苹萍泛沉深,菰蒲冒清浅。
企石挹飞泉,攀林摘叶卷。
想见山阿人,薜萝若在眼。
握兰勤徒结,折麻心莫展。
情用赏为美,事昧竟谁辨?
观此遗物虑,一悟得所遣。
诗句注释
· 逶迤傍隈隩,迢递陟陉岘:
· 逶迤:指道路蜿蜒曲折的样子。
· 傍:沿着,依靠。
· 隈隩 (wēi yu):指曲折幽深的山坳和水岸。指山或水弯曲的地方,意为水边深曲处。
· 迢递:遥远的样子。
· 陟 (zhi):登高,攀登。
· 陉岘 (xing xiàn):山脉中断处和小山岭。指山脉中断的地方,指小而高的山岭。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沿着曲折蜿蜒的小路,傍依着幽深的山坳河岸前行;历经遥远的路途,攀登过山脉中断处和一座座小山岭。
· 其他关键诗句注释:
· 猿鸣诚知曙,谷幽光未显:猿猴的啼叫声确实让人知道天已破晓,但山谷幽深,阳光尚未照入。
· 岩下云方合,花上露犹泫:山岩下的云雾刚刚汇聚,花朵上的露珠依然晶莹欲滴。
· 想见山阿人,薜萝若在眼:想起山间的那位隐士,仿佛身披薜荔女萝的身影就在眼前。此处化用《楚辞·九歌·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的意境。
· 握兰勤徒结,折麻心莫展握兰折麻均源自《楚辞》,指手握兰花,采摘疏麻,想赠予所思念的人,却因路途阻隔而无法传递,心中深情无法舒展。
· 观此遗物虑,一悟得所遣:观赏此景可以遗忘尘世琐虑,一旦领悟此理,便找到了排遣忧愁的方法。
现代译文
以下是《从斤竹涧越岭溪行》的现代译文,帮助你理解全诗意境:
猿猴啼叫,才知道天已破晓,但山谷幽深,曙光尚未显现。
山岩下的云雾刚刚聚拢,花朵上的露珠依然晶莹闪烁。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傍依着幽深的山坳河岸前行;
走过遥远的旅途,不断攀登着山脉中断处和座座小山岭。
渡过山涧时涉过急促的流水,攀登栈道时面向高远之处。
河川与小洲屡屡曲折往复,我趁着水流玩赏着迂回景致。
浮萍在水深之处荡漾,菰蒲在清浅的水泽中挺立。
脚踏石头想捧取飞溅的泉水,高攀树枝想摘取未展的嫩叶。
心中想起那山间的隐士,仿佛看见他身披薜荔女萝的身影。
手握兰花,殷勤心意空自郁结;采摘疏麻,思念之情无法传递。
人情总是以欣赏为美,但此事幽昧,谁能分辨得清呢?
观此山水美景,遗忘尘世琐虑;一旦领悟此理,便得排遣忧愁的方法。
作品与作者介绍
谢灵运其人
谢灵运(385年-433年),南北朝时期杰出的诗人、文学家。他出身东晋世家大族陈郡谢氏,是名将谢玄的孙子,袭封康乐公,世称谢康乐。他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山水诗派,其创作活动主要集中在刘宋时代。
谢灵运一生酷爱游山玩水,据传他为了登山便利,发明了一种装有木齿的活脚木屐,可随时装拆,后人称为谢公屐。他的山水诗以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富丽精工的语言着称,突破了东晋玄言诗的桎梏,为诗歌创作开辟了新境界。
《从斤竹涧越岭溪行》背景
这首诗是谢灵运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记载了诗人清晨从斤竹涧出发,越岭沿溪而行的一次游历。
关于斤竹涧的具体位置,学界有不同看法。一说在今绍兴东南,另一说在今浙江乐清县东。谢灵运本人写过《游名山志》,文中提到斤竹涧。这首诗的写作时间也因此较难确定,可能作于谢灵运任永嘉太守期间(422-423年),也可能作于他后来长住会稽时(428年以后)。
这首诗是以行踪为线索的山水诗,全诗二十二句,可分为五个部分:清晨启程、山路行进、溪流行舟、由景生情、哲理感悟,结构严谨,体现了谢灵运诗歌以赋为诗的特点。
诗歌鉴赏与寓意解读
艺术特色与鉴赏要点
1. 移步换景的叙事结构
这首诗不同于静态观景的山水诗,而是以行踪为线索,动态地展现景物变化。从猿鸣知曙岩下云合,再到逶迤傍隈隩的山路行进,川渚径复的水上漂流,最后是企石挹泉的细节特写,诗人引领读者一同体验了整个旅程。
2. 精雕细琢的语言艺术
谢灵运的诗歌语言凝练精致,极见功力。诗中与、与等词语的对仗,不仅形式工整,更丰富了诗歌的意境和画面感。
3. 从景到情的自然过渡
诗歌从纯景物描写自然过渡到情感抒发。想见山阿人四句,巧妙化用《楚辞》意象,由眼前景联想到山中隐士,再引出自己无法传递思念的遗憾,为结尾的哲理议论做好了铺垫。
4. 情景理交融的完整体现
此诗典型地代表了谢灵运山水诗叙事—写景—抒情—言理的结构模式。结尾观此遗物虑,一悟得所遣的议论,虽然被后人批评为玄言尾巴,但实际上反映了诗人从山水审美中获得精神解脱的思维过程。
深层寓意与哲学思考
· 对理想境界的追寻
诗中的山阿人并非实指,而是诗人理想境界的象征。谢灵运通过对山中隐士的想象,表达了对超脱尘世、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然而,握兰勤徒结,折麻心莫展又暗示了这种理想在现实中的难以企及。
· 山水与心灵的对话
谢灵运的山水诗不只是客观描绘自然,更是心灵与自然的对话。情用赏为美表明,审美体验离不开主体的情感参与;而观此遗物虑,一悟得所遣则强调了自然对心灵的净化和启迪作用。
· 现实困境的精神超越
谢灵运一生仕途坎坷,最终因政治斗争被杀。他的山水之游,某种程度上是对现实不满的精神逃避和超越。诗中艰险的山路、幽深的溪涧,既可视为真实景致,也可理解为人生困境的象征;而不断的攀登和探索,则体现了诗人克服障碍、寻求精神自由的努力。
现实启示与当代价值
谢灵运的这首诗虽然创作于1500多年前,但其蕴含的智慧对当代生活仍有着重要的启示:
· 在快节奏社会中寻求心灵宁静
今日社会节奏快速,人们常被各种物欲和琐事困扰。谢灵运观此遗物虑,一悟得所遣的体验提醒我们,适时回归自然,远离尘嚣,可以帮助我们摆脱焦虑,获得心灵的宁静与平衡。即使不能亲临山水,也可以通过欣赏自然、培养闲适心境来调节生活。
· 人生之路的象征与鼓励
逶迤傍隈隩,迢递陟陉岘不仅是山水描绘,也是人生历程的生动写照。任何有价值的成就都需要经过曲折漫长的过程,克服重重困难。这两句诗鼓励我们,面对人生路上的(曲折)和(险阻),要有耐心和毅力,坚持不懈地前行。
· 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诗中的山阿人代表美好理想,握兰勤徒结则暗示理想与现实的距离。这启示我们,既要怀抱理想,又要理性面对现实的限制,在可能范围内追求精神的自由和超越,而非一味地逃避现实。
· 生态文明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谢灵运的山水诗展现了对自然的深情观察和体验,这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对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他对待自然的审美态度,提醒我们在开发利用自然的同时,更要珍惜保护自然,重建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总结
逶迤傍隈隩,迢递陟陉岘这两句诗,以其精炼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不仅描绘了谢灵运越岭溪行的具体场景,也象征了人生探索的漫长与艰辛。全诗通过细致入微的景物描写、真挚的情感抒发和深邃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谢灵运山水诗的独特魅力和高度成就。
谢灵运的诗歌创作,打破了东晋玄言诗的桎梏,开创了中国山水诗的传统,使自然之美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对后世诗人如王维、孟浩然等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诗作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珍品,也是关于人生智慧和生命体验的宝贵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