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隩)yu,通“隩”,水涯深曲处。《诗经·卫风·淇奥》:“瞻彼其奥,绿竹猗猗。”(淇:水名。)猗猗:美盛的样子。
我们一同来欣赏《诗经·卫风·淇奥》这首赞美君子的千古名篇。开篇第一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便以一幅生机盎然的自然画卷,奠定了全诗的基调。
这句诗以及整首作品,开创了中国文化中以自然之物喻君子之德的辉煌传统。
诗歌原文与语境
诗题:《诗经·卫风·淇奥》
第一章原文: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僩兮,赫兮咺兮。
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词句详解与翻译
· 瞻彼淇奥:
· 瞻:看,眺望。
· 彼:那。
· 淇:淇水,河流名,在今河南省北部。
· 奥:音 yu,通“隩”或“澳”,指 河流弯曲的地方,水岸深曲处。
· 释义:看那淇水弯曲的岸边。
· 绿竹猗猗:
· 绿竹:一说为绿色的竹子;一说“绿”为王刍(一种草),“竹”为萹竹(一种草)。但历来更主流的解读是翠绿的竹子,因其形态更能象征君子的风骨。
· 猗猗:音 yi yi,形容植物修长而茂盛、美丽的样子。
· 释义:绿色的竹子修长而茂盛。
【第一章现代翻译】
眺望那淇水弯曲的岸边,绿竹葱翠,修长茂盛。
那位文采斐然的君子,(治学修身)如同切割骨角,锉平象牙,雕琢美玉,磨光宝石一般精益求精。
他神态庄重而宽厚,地位显赫而光明。
这样一位文采斐然的君子,真是让人永远无法忘怀啊!
创作背景与诗歌主旨
1. 诗歌主旨:一曲君子的赞歌
《淇奥》是一首赞美卫武公的诗歌。据《毛诗序》记载:“《淇奥》,美武公之德也。有文章,又能听其规谏,以礼自防,故能入相于周,美其德也。”卫武公是西周末年至东周初年卫国的一位有道明君,他品德高尚,富有文采,善于纳谏,治国有方。
2. “绿竹”的象征意义
诗人没有直接歌颂,而是从淇水岸边的绿竹起兴。竹子在中国文化中,自古就象征着:
· 坚韧有节:象征君子的气节与原则。
· 虚心挺拔:象征君子的谦逊与正直。
· 四季常青:象征君子的德行永恒。
· 生长不息:象征君子的学问与修养日益精进。
因此,“绿竹猗猗”不仅仅是一处风景,它是对君子风范最贴切、最优雅的比喻。
核心寓意与深刻启示
这首诗,尤其是开篇两句,蕴含了关于人格修养的完美理想:
1. “切磋琢磨”——修养的功夫论: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全文的核心。它揭示出,君子的品格并非天生,而是像工匠加工骨、牙、玉、石一样,需要经过持续不断、精益求精的自我修炼。这是一个由表及里、日益精深的动态过程。
2. “瑟僩赫咺”——风度的内外兼修:
“瑟兮僩兮”指内心谨慎而胸襟开阔(内在的庄重);“赫兮咺兮”指威仪显赫而容光焕发(外在的光辉)。这描绘了一种内外兼修、文质彬彬的理想人格状态。
3. “终不可谖”——人格的永恒魅力:
真正的君子,其人格魅力是让人“终不可谖”(永远无法忘记)的。这种魅力超越了权力与财富,源于其内在德行的光辉,能够穿越时空,历久弥新。
现实联系与论述
《淇奥》所树立的君子典范,对当今社会依然具有强大的指导意义:
· 对个人成长的启示:
· 做“当代绿竹”:在浮躁的社会环境中,我们是否可以像淇水边的绿竹一样,坚守内心的原则(有节),保持空杯心态(虚心),不断学习成长(猗猗)?这无疑是抵御平庸、成就卓越人格的路径。
· 拥抱“琢磨”的过程:无论是学习技能还是修养品德,都应秉持“切磋琢磨”的精神。这意味着不满足于表面,勇于自我批判,乐于接受他人的规谏,在持续的精进中实现自我的蜕变。
· 对领导者素养的启示:
· 现代“卫武公”的标杆:一个优秀的领导者,不应只是业务能手,更应是道德楷模。他需要具备 “瑟僩”的庄重责任感与宽广胸怀,以及 “赫咺”的感召力与透明公正 的管理风格。其魅力应来自德行与能力,而非职位权力。
· 从“权力威信”到“人格威信”:诗中的君子让人“终不可谖”,启示领导者应致力于建立基于尊重和钦佩的“人格威信”,这远比基于职位的“权力威信”更持久、更有效。
· 对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启示:
· “全人教育”的目标:我们的教育,不应只是灌输知识,更应注重培养“淇奥君子”式的“全人”——既有扎实的学问(“文章”),又有高尚的品德(“德”),还具备优雅的风度与健全的人格。
· 环境“育”人:“瞻彼淇奥”告诉我们,优雅的环境对人的品性有熏陶作用。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企业,营造一个充满文化底蕴与正向激励的“淇奥”环境,至关重要。
总结:《淇奥》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君子蓝图。它告诉我们,最理想的人格,是像绿竹一样扎根于美德,历经生活的“切磋琢磨”,最终展现出一种由内而外、令人心折的风采。这不仅是古人的理想,也应当是我们今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追寻的光辉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