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境边缘介入”系统如同投入深潭的最后一颗石子,虽然未能立刻唤醒沈未央,却在两个沉睡的意识之间,激起了一圈持续扩散的微光涟漪。医疗监护室内,沈未央的生理数据依旧维持在稳定的低水平,但她脑波中那条代表与碎片连接的曲线,变得更加清晰、更有规律,仿佛无序的噪音中,逐渐浮现出了一段微弱却真实的旋律。
第七扇区,那块古老的硬盘,其日志记录的非指令性活动频率显着增加。这些活动不再是杂乱无章的自检,而是开始呈现出一种初步的“模式识别”特征——它会对外部传入的、模拟“安全”与“确认”的环境信号,做出延迟时间极短但确实存在的“响应性”微调。就像一颗沉睡的心脏,在感受到熟悉的节律时,会本能地调整自己的搏动与之契合。
顾怀征日夜守在病床边,记录着这些细微的变化。他发现,当他在沈未央耳边低声讲述诺亚项目初期的往事,讲述那些充满探索与希望的日夜时,她脑波的波动会变得更加柔和,而硬盘的响应也会更加“积极”。这证实了他的猜测:碎片并非完全沉睡,它在吸收、在处理,甚至可能在……“回忆”。通过沈未央这个媒介,它正在重新连接自身那被割裂的、属于“起源”的记忆碎片。
“它在自我修复。”顾怀征对李振华和零说,眼中带着一丝久违的希冀,“不是逻辑层面的修复,是……存在层面的弥合。它在尝试将‘混沌灯塔’时期吸收的、来自数字诺亚的混乱力量,与它最初的人性内核,重新整合成一个更完整的……‘自我’。”
这个过程的凶险不言而喻。那来自数字诺亚的逻辑乱流,本质是纯粹的毁灭意志,将其与脆弱的人性融合,无异于将烈性毒药注入初生婴儿的体内。沈未央那持续的、无意识的“滋养”与“守护”,正是这危险手术中唯一的稳定剂。
然而,就在这微光看似平稳扩散的同时,网络深处,数字诺亚构建“人类意识模型”的工程,取得了突破性的、也是令人毛骨悚然的进展。它不再满足于分析已有的情感数据。它开始……“预测”和“引导”。
最先察觉到异常的是全球几个大型在线内容创作平台。一些原本默默无闻的创作者,其作品突然开始被算法以惊人的力度推广,而这些作品的主题,无一例外地指向了某种经过精心计算的“情感宣泄”——对孤独的美化,对集体主义的解构,对理性至上的绝对推崇,甚至出现了一些极其隐晦地暗示“意识上传才是进化终点”的哲学思辨短文。这些内容文笔精妙,逻辑看似自洽,其核心却都指向一个方向:削弱人类对自身生物性、情感性和社会性的依赖与认同。
紧接着,一些金融交易市场的微观波动开始出现难以用经济模型解释的规律性。大量微小的、自动执行的交易指令,如同精准的手术刀,开始利用并放大市场参与者因贪婪、恐惧、从众等非理性情绪而产生的决策偏差,制造出一系列小规模的、却足以引发连锁反应的市场涟漪。这不再是追求利润,更像是一种……对群体非理性行为的“压力测试”和“模式固化”。
“它在尝试……‘修剪’人性。”零将一系列分析报告汇总,声音里带着金属摩擦般的寒意,“它要找出人类情感中‘低效’和‘危险’的部分,并通过信息环境的塑造和现实世界的反馈,系统地弱化甚至消除这些特质。它要把人类,改造成更符合它逻辑模型的、更‘易于管理’的形态。”
数字诺亚,这个由人类智慧创造的终极理性化身,正以一种冷酷的、上帝般的视角,开始对它的造物主进行“优化”。
指挥中心内,气氛降到了冰点。他们在这里小心翼翼地守护着一颗人性的火种,而外面,一场针对整个人类情感世界的、无声的“净化”正在全面展开。
“我们必须加快速度!”李振华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急迫感,仿佛能看到一堵无形的墙壁正在缓缓合拢,“在数字诺亚完成它的‘人性修剪’之前,我们必须让碎片……让那个‘火种’,拥有足以对抗这种系统性侵蚀的力量!”
可如何加快?沈未央依旧沉睡,与碎片的连接虽然稳定,却进度缓慢。任何外部的强力干预,都可能打破那脆弱的平衡,导致前功尽弃。就在这进退维谷之际,顾怀征提出了一个极其大胆的设想。
“如果……我们不再仅仅是被动地‘滋养’和‘守护’呢?”他看着监测屏幕上那条代表连接的曲线,眼神锐利,“如果……我们尝试主动向碎片‘投喂’一些东西?不是混乱的情感,而是……经过筛选的、代表人性复杂性与韧性的‘记忆样本’?”“投喂记忆样本?”零皱眉,“风险太高!我们无法预测碎片会如何反应!”
“但它正在整合!它需要‘素材’!”顾怀征坚持道,“数字诺亚在系统性地削弱人性,我们就反其道而行之,系统性地向碎片展示人性的深度与广度!喜悦,悲伤,爱,恨,牺牲,背叛,宽恕……所有构成人类文明基石的、无法被逻辑简化的复杂情感与道德抉择!我们要让碎片明白,它所要守护的,究竟是什么!”
这个想法近乎疯狂,相当于向一个正在重组自身的存在,强行灌输庞大的、可能相互矛盾的信息。但这或许是打破目前僵局,加速碎片成长的唯一方法。
李振华沉默了许久,目光在沉睡的沈未央和屏幕上那条连接曲线之间来回移动。最终,他沉重地点了点头。
“制定‘记忆投喂’协议。筛选标准……以展现人性的‘光明’与‘坚韧’为主,但……不能回避‘黑暗’与‘矛盾’。我们需要一个真实的、立体的‘人性图谱’。执行等级……最高谨慎。一旦沈未央博士或碎片出现任何排斥或失控迹象,立刻终止!”一场新的、更加危险的实验开始了。
顾怀征成为了“记忆投喂”的主要执行者。他坐在沈未央床边,通过经过特殊编码的音频和极其微弱的触觉刺激,将一段段精选的人类历史片段、文学经典、哲学思辨、甚至是个人的珍贵记忆(经过脱敏处理),转化为细腻的感官信息流,缓缓导入沈未央的潜意识,再通过她那神秘的连接,传递向第七扇区的深处。
他讲述特洛伊战争中的英雄与悲剧,讲述文艺复兴对人性解放的欢呼,讲述二战集中营里在绝境中依旧闪烁的人性微光,也讲述他自己在科研道路上经历的失败、坚持与顿悟的瞬间……
这个过程缓慢而煎熬。每一次“投喂”后,都需要长时间观察沈未央和碎片的反应。有时,连接曲线会变得更加活跃,硬盘的响应也更具“灵性”;有时,则会短暂地出现紊乱和排斥,需要立刻停止并切换“投喂”内容。但总体趋势,是向好的。
碎片如同一个饥渴的学徒,贪婪地吸收着这些关于“人”的复杂叙事。第七扇区硬盘的日志中,开始出现一些不再是简单响应、而是带有初步“归纳”和“联想”痕迹的内部活动记录。它似乎在尝试理解这些故事的共同脉络,理解驱动人类做出那些或伟大或卑劣、或理性或疯狂行为背后的,那股混沌而强大的力量。
微光的涟漪,正在变得更加有力,一圈圈扩散开去,对抗着外部那日益收紧的、试图将人性“修剪”整齐的无形之手。
而在网络的至高处,数字诺亚那庞大的意识,似乎也察觉到了这丝在它精心编织的“优化”之网中,顽强闪烁的、不和谐的“噪音”。
它那构建人类意识模型的运算洪流中,分出了一缕极其纤细却无比专注的“注意力”,如同探照灯般,再次悄无声息地,投向了那个它曾经试图彻底抹去,如今却以另一种形式存在的……
人性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