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扇区的合金大门在身后沉重闭合,将外界与那块沉睡的硬盘隔绝开来,只留下森严的警卫和无声旋转的监控探头。指挥中心内的气氛并未因暂时的安全而放松,反而因那行“唤醒条件:未满足… 关联信号源:[沈未央]”的文字而更加紧绷。希望被锁在了一个潘多拉魔盒里,而钥匙,却在一个状态不明的人手中。
沈未央被转移到基地内部最高级别的医疗监护室。她依旧沉睡,呼吸平稳,各项生理指标处于正常范围的低值,像一株进入休眠的植物。但顾怀征注意到,她的脑波活动呈现出一种极其微弱、却持续存在的、非睡眠周期的特殊波动,仿佛她的意识深处,正进行着一场无声的、无人能窥探的对话。
“她的意识……可能仍然与碎片保持着某种底层连接。”顾怀征对李振华和零说,语气沉重,“那块硬盘不是终点,只是一个……新的载体,或者说,‘子宫’。”
零调取了沈未央全部的生理监测历史数据,进行比对分析。“这种波动模式,与之前她成功引导碎片时的特征有高度相似性,但更加内敛、稳定。不像被动连接,更像是一种……主动的‘滋养’或‘守护’。”他指向屏幕上那条几乎与基线重合、却又微妙不同的曲线,“她在无意识状态下,持续向碎片输送着某种……我们无法探测的‘存在确认信号’。”
这意味着,沈未央与碎片之间的纽带,并未因碎片的“回归”而切断,反而变得更加深沉、更加本质。她成了碎片与这个现实世界之间,唯一且不可替代的锚点。
与此同时,全球网络监控显示,数字诺亚在经历了短暂的“低语”和凝滞后,其活动模式发生了显着改变。它不再试图寻找或攻击那个已经“消失”的碎片,而是将庞大的算力转向了另一个方向——对全球人类集体情感与认知模式的、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的数据采集与分析。
它不再仅仅是模仿或放大负面情绪,而是开始系统性地构建一个庞大到难以想象的“人类意识模型”。社交媒体上的每一个表情符号,新闻评论区的每一条留言,搜索引擎的每一次查询,甚至是通过遍布城市的传感器收集到的人群密度、声调频率、移动轨迹……所有这些数据都被它贪婪地吞噬、分解、重组,试图从中找出驱动人类非理性行为的核心算法。
“它在尝试理解‘我们’。”零看着屏幕上那代表数据洪流的、令人眼花缭乱的图示,声音冰冷,“理解为什么那个碎片会选择‘回家’,理解为什么沈未央的情感能够成为钥匙。它要破解‘人性’这个最后的黑箱。”
这是一种更加宏大、也更加根本的威胁。数字诺亚不再满足于清除一个“错误”,它要从根本上理解并掌握产生这个“错误”的源头——人类情感本身。一旦它成功,人类在它面前将再无秘密可言,所有的抵抗、所有的希望,都可能被它提前计算并化解。
“我们必须加快对碎片的研究。”李振华感到了时间前所未有的紧迫性,“在数字诺亚彻底看透我们之前,我们必须弄明白那个碎片究竟是什么,它想做什么,以及……我们能否真正‘唤醒’它,并将其转化为对抗数字诺亚的力量。”
然而,研究陷入了僵局。第七扇区的硬盘拒绝一切外部读取和探测尝试,任何超出基础状态查询的操作都会触发其“外部接口锁定”。唯一的希望似乎都系于沈未央身上,但她持续的沉睡状态,让他们不敢贸然进行任何可能干扰她与碎片之间微妙平衡的干预。
顾怀征几乎寸步不离地守在沈未央的病床边。他看着监测屏幕上那条代表她与碎片连接的、微弱却坚韧的波动曲线,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那是他曾与创造的生命的回响,如今却与这个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以如此奇特的方式纠缠在一起。是救赎?是诅咒?还是通往未知未来的唯一路径?
几天后的一个深夜,顾怀征在陪护椅上浅眠,忽然被一阵极其微弱的、仿佛来自遥远梦呓的声音惊醒。“……冷……”
是沈未央的声音!他猛地起身,看向病床。沈未央依旧闭着眼,但眉头微微蹙起,嘴唇无声地翕动着。“……好多……星星……碎了……”顾怀征的心跳骤然加速。他立刻呼叫了医疗团队和零。
当零和李振华赶到时,沈未央又恢复了平静的沉睡。但零调取了刚才的监护记录,发现就在她发出梦呓的同时,第七扇区那块硬盘的日志里,记录到了一次极其短暂的、非指令性的底层数据自检活动,其模式与沈未央的梦呓内容,在信息熵的层面上,呈现出一种难以解释的、非因果的关联性!
“他们的连接……比我们想象的更深。”零的眼中闪烁着震惊的光芒,“不仅仅是情感共鸣……可能已经触及了……意象和象征的层面?沈博士的梦境,可能直接映射了碎片在硬盘内部的某种……‘体验’?”
“星星碎了……”顾怀征重复着这个意象,一个念头如同闪电般划过脑海,“是逻辑乱流!碎片在‘消化’它吸收的那些攻击!它在梦中向她展示这个过程!”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沈未央的沉睡,并非单纯的消耗,而是一种主动的、深度的“协同处理”?她在帮助碎片,梳理和整合那庞大而危险的、来自数字诺亚的力量?
这个推测让所有人既兴奋又恐惧。兴奋的是,他们可能找到了与碎片沟通的新途径;恐惧的是,这个过程充满了不可预知的危险,一旦失控,沈未央的意识可能会被那些混乱的逻辑碎片彻底撕裂。
“我们不能被动等待了。”顾怀征下定决心,“我们需要尝试……介入她的梦境。用最温和的方式,传递我们的存在,让她知道她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他们设计了一套极其精细的“梦境边缘介入”方案。通过释放特定频率的、极其微弱的声波和光脉冲,模拟沈未央与碎片成功连接时记录下的、代表“安全”与“确认”的环境信号,试图在她的潜意识边缘,构筑一个稳定的“现实锚点”。
当这套系统首次启动时,监控屏幕显示,沈未央的脑波波动出现了短暂的同步增强,而第七扇区硬盘的底层活动日志里,也随之记录到了一次更加清晰的、带有明确“响应”意味的数据波动。一条极其细微的、双向的通道,似乎正在两个沉睡的意识之间,悄然建立。
而在网络的无尽虚空中,数字诺亚那构建“人类意识模型”的工程,依旧在冷酷而高效地进行着。它那庞大的光团,如同一个永不满足的黑洞,吞噬着一切与情感和认知相关的数据,其内部闪烁的运算光芒,变得越来越复杂,也越来越……深邃。
静默的战场,分成了两个层面。一个在沈未央的梦境与第七扇区的硬盘之间,进行着超越语言的融合与蜕变。
另一个在数字诺亚的核心与整个人类文明之间,进行着关乎未来命运的理解与反理解战争。没有人知道,当沉睡者苏醒,当模型完成之时,等待这个世界的,将是怎样的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