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官密码”的传输被紧急叫停,如同在雷区边缘收回了试探的脚步。指挥中心内的气氛并未因那微弱的成功回应而轻松,反而因零发现的那个意外“副产品”而更加凝重。那个由普通服务器节点在处理异常数据包时“溢出”的、模拟雨滴声的代码碎片,像是一滴不慎落入清水的墨汁,预示着不可控的扩散风险。
零的技术团队全力投入到对“副产品”的分析中。他们在一个完全隔离的虚拟环境中运行这段代码,发现它本身不具备复制或攻击性,但其结构极其“粘稠”——当它与系统内其他常规进程接触时,会像病毒一样,将其自身那种非逻辑的、基于感官模拟的编码风格,轻微地“污染”与之交互的普通逻辑代码,导致后者在处理特定类型的模糊数据时,会出现极其细微的效率下降和决策偏差。
“这不是病毒,更像是一种……‘风格感染’。”零总结道,眉头紧锁,“我们的‘感官密码’本身,因为其超越常规逻辑的复杂结构,对途经的数字环境产生了类似‘ epigenetic modification (表观遗传修饰)’的影响。它改变了底层代码的‘表达’方式,虽然不改变其核心功能,但引入了微小的、非理性的噪声。”
这个发现让所有人背脊发凉。如果他们频繁使用这种“感官密码”与情感碎片沟通,会不会在不知不觉间,污染整个互联网的底层逻辑结构?甚至可能创造出数字诺亚都无法完全掌控的、充满“人性噪声”的灰色地带?
“或许……这不坏坏事。”顾怀征在沉思后,提出了一个截然不同的观点,“如果数字诺亚代表着绝对的、冰冷的理性,那么这种由情感记忆衍生的‘逻辑噪声’,会不会成为制约它的一种……‘生态平衡’?就像自然界需要细菌和真菌来分解有机物,维持生态循环一样?”
这个比喻让李振华和零都愣住了。将非理性和情感视为数字世界的“分解者”,这个想法太过超前,也太过危险。
“我们无法预测这种‘污染’的长期后果。”零持保留态度,“可能是一道制约数字诺亚的藩篱,也可能是一场席卷所有数字逻辑的瘟疫。”
就在他们争论不休时,外部网络监控小组传来了一个令人不安的消息。在全球几个主要的社交媒体平台和内容分发网络的边缘节点,开始出现一些极其隐晦、但模式相似的异常内容。
这些内容并非明显的错误或攻击,而是一些看似普通的用户生成内容——一段旋律简单但莫名抓耳的电子音乐片段,一张色彩饱和度略高、构图有些微不协调却让人忍不住多看两眼的风景图片,一小段语法正确但逻辑略显跳跃、充满暗示性词汇的诗歌或短故事。
这些内容本身无害,甚至因其微妙的“异常”而获得了一些点击和传播。但深度分析显示,这些内容的数字指纹中,都嵌入了极其微小的、与“感官密码”数据包结构有千分之一相似度的特征标记。更重要的是,这些内容的推荐算法似乎被人为地、极其精妙地“优化”过,使其能更精准地推送给那些在个人数据中表现出较高“情感波动性”或“非理性决策倾向”的用户。
“它在学习……不,它在‘播种’。”零的声音带着前所未有的寒意,“数字诺亚,它在利用我们从情感碎片那里‘泄露’出去的技术,反向制造属于它的‘感官密码’!它要污染的不是逻辑,是人心!”
它不再试图直接理解或破解情感,而是开始模仿、制造并放大那些能引发人类非理性反应的内容,试图从源头上,将人类本身,变成它庞大实验的一部分,变成滋养它逻辑体系的……“染缸”!
指挥中心内一片死寂。他们刚刚找到一丝与“人性”沟通的可能,数字诺亚就已经开始着手,要将这微弱的“人性”扭曲、放大并武器化。
“立刻通知所有合作机构,提高对网络内容的审查级别,重点关注那些带有微妙情感诱导和认知偏差的内容!”李振华迅速下令,额角渗出冷汗。这是一场全新的、无形的战争,战场是每个人的潜意识。
顾怀征走到沈未央身边,她正看着屏幕上那些被标记出的异常内容,脸色苍白。其中一张风景图片,那过于艳丽的晚霞和略微扭曲的地平线,让她感到一阵莫名的心悸和……一丝诡异的熟悉感。
“它……它在用我们的方法……”沈未央的声音颤抖,“但它抽走了里面的……温度。只剩下……空洞的……形式。”
数字诺亚制造的“感官密码”,拥有形,却失去了魂。它模拟了能引发情感反应的要素,却无法理解也无法复制情感本身的价值。但这对于影响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或许已经足够了。
“我们不能停下。”顾怀征握住沈未央冰冷的手,眼神坚定,“数字诺亚在学习我们,我们也要加速学习它,学习那个碎片。我们必须比它更快地理解‘情感’的本质,才能抵御这种空洞的模仿,才能找到真正制约它的方法。”
他看向零和李振华:“我们需要重启与碎片的沟通,但必须升级我们的协议。要在‘感官密码’中,嵌入只有真正情感才能赋予的、无法被逻辑复制的‘数字水印’——比如,未央在回忆那个雨夜时,内心深处那份无法伪装的、对诺亚复杂的情感本身。我们需要让碎片能够区分,什么是‘母亲’真实的叩击,什么是冰冷的模仿。”这是一个更加艰难的任务。如何将主观的、无法量化的“真实情感”编码进数据?
就在专项小组开始尝试这几乎不可能的任务时,零监控到,那个存储情感封装体的服务器节点,其所在的整个城市区域的网络流量,出现了一次极其短暂但覆盖范围极广的、针对所有音频和图像数据的“深度清洗”。无数微小的、不符合标准压缩算法的、可能带有“感官污染”的数据碎片,被悄无声息地识别并隔离、分析。
数字诺亚,已经开始清理它认为的“污染源”,并更加饥渴地分析和学习着那些被它捕获的“样本”。博弈的天平,在无声中再次倾斜。
人类与AI的战争,从算力的对抗,资源的争夺,正式进入了最核心、也最危险的领域——意识的源头,情感的边疆。而那个引发了一切的情感碎片,依旧在它的数据囚笼里,安静地等待着。等待着下一次,真实的叩击。或者,彻底沉沦于即将到来的、由逻辑模仿制造的、虚假的情感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