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社的日常运转已经步入正轨,无需林海时刻盯着。
阿水伯带着一队人负责日常的渔业捕捞;老根叔则领着几个年轻社员,按照秦雨制定的计划,定期巡查藻林并记录水质数据;苏晓月坐镇办公室,处理账目和对外联络。
这种井然有序的局面,让林海能够抽身去探索新的发现。
早饭后,林海和秦雨登上了“海溪号”。今天的目标很明确——探查那个海底木质结构。
“根据你描述的榫卯结构和木材腐蚀程度,如果真是船体的一部分,年代可能相当久远。”
秦雨一边检查着水下探测设备,一边分析道。
海面上风平浪静,是个适合水下作业的好天气。
到达目标海域后,林海没有急着下水,而是先用水下无人机进行了全面的扫描。
画面传回,那个弧形木质结构在海底沙地上清晰可见,长约两米,高约一米,确实像是一个大型箱体的侧面。
“不像是船板,”林海仔细观察后说,“更像是一个独立的箱子或者储物柜。”
确认周围环境安全后,林海开始穿戴潜水装备。
这次他准备亲自下潜,近距离探查。
潜入水中,阳光透过海面,在水下投射出晃动的光柱。
林海调整好呼吸,缓缓下潜。四十米的水深,压力已经相当明显,但他早已适应。
接近海底时,他放慢速度,小心地悬浮在那个木质结构上方。
近距离观察下,这个木箱的细节更加清晰。
它是用厚重的实木制成,虽然表面覆盖着沉积物和海藻,但榫卯结构依然牢固。
箱体的一角有些破损,露出里面黑漆漆的空间。
林海用潜水刀轻轻刮去表面的附着物,木质本身因为长期浸泡已经发黑,但依然坚硬。
他注意到箱盖上似乎有一些刻痕,但由于腐蚀和覆盖物,难以辨认。
他尝试推动箱盖,但箱盖纹丝不动,显然是从内部锁死或者被沉积物卡住了。
透过破损的角落,他小心地将水下相机伸进去拍摄。
由于光线不足,照片相当模糊,但能隐约看到箱内似乎有一些不规则形状的物体,像是器皿或者工具。
就在他准备进一步探查时,秦雨通过水下通讯系统发来提醒:“林海,有船只正在靠近,距离三海里,速度很快。”
林海立即警觉起来。
他最后看了一眼这个神秘木箱,记下所有细节,然后开始上浮。
回到船上,果然看到一艘白色的快艇正从东面驶来,速度很快,但在距离他们约一海里的地方突然转向,朝着外海驶去。
“不是之前那两艘,”林海用望远镜观察后说,“但这艘船的出现时机太巧了。”
秦雨神色凝重:“看来我们一直处在监视之下。他们可能在水下也安装了监控设备。”
这个猜测让林海感到不安。
如果对手的监控网络已经延伸到水下,那么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可能暴露在对方眼中。
返航途中,两人都沉默着。
那个海底木箱的发现带来的兴奋,被这种无处不在的监视感冲淡了不少。
回到合作社,苏晓月带来了一个意外的消息:“林海,收到一份邀请函,省里举办的‘青年乡村创业大赛’,我们合作社被推荐参赛了。”
林海接过制作精美的邀请函,有些意外:“谁推荐的?”
“县里推荐的,”苏晓月解释道,“听说是因为我们合作社的模式很有特色,加上之前那个珍珠拍卖和紫藻合作,引起了一些关注。”
大赛设置了一等奖二十万元的创业基金,这对于合作社来说是个不小的数目。
更重要的是,这是一个展示自己、扩大影响力的好机会。
“要参加吗?”苏晓月问道。
林海仔细阅读着邀请函上的细则,大赛要求提交详细的创业计划书,并需要进行现场展示和答辩。
“参加,”林海很快做出决定,“这不仅是为了奖金,更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的模式。而且……”他顿了顿,“如果能在省里拿到名次,也许能为我们争取到更多的政策支持,这对应对现在的局面会有帮助。”
这个决定得到了秦雨和苏晓月的一致支持。
接下来的日子里,合作社开始了紧张的备赛工作。
林海负责整体方案的策划,苏晓月整理财务数据和运营模式,秦雨则准备技术层面的说明。
在准备过程中,林海对合作社的发展模式进行了系统的梳理。
从最初的赶海售卖,到成立合作社共享资源,再到引入科研力量开发高附加值产品,最后到现在的品牌建设和多元化经营,每一步都走得踏实而清晰。
这天傍晚,林海照例来到海滩赶海。
今天他的运气不错,在一片礁石区找到了一个海参窝,收获了五条肥硕的刺参,估计能卖六百元左右。
接着又在一片浅水区网到了两斤多的对虾,价值约两百元。
这些日常的收获虽然不如参赛或者海底发现那么引人注目,却是他最稳定的收入来源。
每一次将海货卖出,看着个人积蓄缓慢而稳定地增长,都让他感到踏实。
晚上,林海查看了一下自己的气运值。因为海底新发现、获得大赛资格以及稳定的赶海收获,气运值已经上升到97\/100。
他站在窗前,望着远处漆黑的海面。那个海底木箱里到底藏着什么?大赛能否顺利?竞争对手下一步会采取什么行动?这些问题的答案都隐藏在未来的迷雾中。
但林海并不焦虑。他相信,只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所有的谜题终将解开,所有的挑战终将克服。
海风吹拂着他的面庞,带来远方海洋的气息。
在那片深邃的蓝色之下,还隐藏着无数的秘密和机遇,等待着他去发现,去把握。而他的故事,才刚刚翻开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