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去春来,钱塘江的潮水再次裹挟着暖意,拍打着仁和县的石岸。鲁正的“鲁氏木艺”铺子,依旧开在城南那条巷弄里,看似与往常无异,但只有鲁正自己知道,内里已是焕然一新。
沈老爷并未因那段不堪的往事而疏远鲁正,反而因他勇于认错、诚心悔改的品格,对他更为敬重和信任。开春后,沈老爷那位在京城的同窗,果然派人送来书信和定金,并附上了上好的海南黄花梨木料,正式委托鲁正制作床榻。这一次,鲁正心无杂念,全身心投入,将所有的祝福与祥瑞的意念,都倾注于刻刀之下。他打造出的黄花梨木榻,虽形制与“百福千祥榻”不同,但气韵更为沉静高雅,工艺愈发纯熟精湛。京城那位官员收到后,喜爱不已,不仅付清了丰厚的工钱,更是将鲁正的手艺在京中同僚间广为宣扬。
自此,鲁正的名声,不再仅仅局限于临安府。通过沈老爷及其京城关系的引荐,陆续有来自各地的订单找上门来,其中不乏官宦人家、文人雅士。他的生意愈发兴隆,远非昔日可比。
然而,鲁正并未因此而骄矜自满。他始终牢记那次的教训,对待每一位主顾,无论贫富贵贱,皆以诚相待,认真听取需求,用心制作器物,绝不偷工减料,也绝不因对方态度而动摇本心。他收费合理,童叟无欺。若有经济拮据的街坊邻里求助于他,他也常常只收些材料成本,甚至分文不取。他将技艺视为修心的途径,将每一件作品都看作是对自己品格的锤炼。
他与沈家的关系,也并未因那场风波而断绝,反而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历经考验后的深厚情谊。沈老爷时常会来他铺子里坐坐,品茶论艺,不再只是主顾,更似友人。沈文轩赴京赶考前,还特意来向鲁正辞行,感谢他当初(虽然后来得知真相)打造了那张助他安眠读书的床榻。后来,沈文轩果然高中进士,消息传回仁和县,鲁正听闻,心中亦是充满了欣慰与祝福,仿佛自己也间接为这位年轻人的前程,尽了一份心力。
关于“木匠误做镇煞榻,阴差阳错反成安神宝榻”的故事,不知怎的,还是在临安府一带慢慢流传开来。人们口耳相传,添枝加叶,故事愈发具有传奇色彩。有人惊叹于鲁正那神乎其技的木工手艺,有人津津乐道于那朱砂描纹、木片卡机关的巧合,更有人从中悟出了为人处世的深刻道理。
这个故事,警示着世人:人与人相处,贵在信任与沟通。切莫因表象的些许变化,或是他人的片面之词,便轻易心生猜忌。猜忌如同毒草,一旦生根,便会滋生出难以想象的恶念。善恶往往只在一念之间,常怀善心,以诚待人,纵然一时遭遇误解或困境,终会得到福报;反之,若心存恶念,算计他人,纵然一时得逞,终将害人害己,难逃因果之网。
鲁正听闻这些流传的故事,只是淡然一笑。他依旧每日在他的小铺子里,与他的木头和刻刀为伴。空气中弥漫着熟悉的木香,刨花如雪般落下,刻刀游走,留下的是岁月的痕迹,也是一颗洗净铅华、回归本真的匠人之心。他的作品,因这份心境的蜕变,而拥有了超越技艺本身的灵魂与温度,继续在这江南一隅,静静地流传着关于诚信、宽恕与天意的古老训诫。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