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坐在那张宽大的红木椅子上,身着一袭长袍,衣袂飘飘,更显得他气质儒雅而沉稳。他微微抬起头,目光落在陈阳身上,眼中流露出满满的赞赏与欣慰。
“不管怎样,这都是你的功劳,我们俩都会铭记在心的。”先生的声音温和而有力,仿佛能穿透人的灵魂,“你这次立下的奇功,其意义远不止对国家有巨大贡献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你让那些心怀不轨的人清楚地看到了我们的力量,让他们知道我们绝不是好惹的。而且,你带回来的那些东西,其价值和意义更是非同凡响啊。”
陈阳摆了摆手,一脸无所谓地说道:“这东西再多也就是个数量而已,怎么处理你们看着弄就行了。我当时只想着为国家出份力,没想那么多。”
先生站起身来,缓缓走到陈阳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要不刚刚我们为什么要问你发展商业模式的原因呢?本来我们还在规划,想着还要韬光养晦几年,慢慢积蓄力量。但现在有了你带回来的这些金银,情况就大不一样了。这些金银已经让我们在发展经济上有着相当的底气了。它们就像是一把钥匙,能打开我们国家经济腾飞的大门。”
陈阳微微皱眉,思索片刻后说道:“这事也不能太操之过急。有句老话讲的好,领导一句话下边跑断腿。一个政策法规的出台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决定的。这几年时间,国家信用背书已经明确下降,下边老百姓信不信还另说呢。我们不能只看到表面的繁荣,而忽略了潜在的问题。”
先生脸上露出疑惑的神情,眉头紧锁,问道:“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怎么不知道?难道有人故意糊弄我们,粉饰太平?这可不能容忍,我们国家的发展容不得半点虚假。”
陈阳的脸色异常凝重,他的声音低沉而坚定:“我从倭国弄来那些东西,可不是为了让你们在做事时畏首畏尾,而是要给你们足够的底气!这个底气,就是要毫不留情地清理掉我们内部的那些蛀虫,确保国家层面的稳定,绝不能让国家出现动荡!”
他的话语如重锤一般敲在两人的心头,两人的眉头紧紧皱起,脸色也变得愈发沉重。
陈阳沉默片刻,深吸一口气后,缓缓说道:“难道你们还对这些蛀虫有所留恋吗?他们就像隐藏在暗处的毒瘤,看似微不足道,但若不及时清除,便会像瘟疫一样慢慢侵蚀国家的根基。他们表面上对国家政策言听计从,背地里却在暗中搞小动作,不择手段地为自己谋取私利!”
先生满脸苦涩地笑了笑,然后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长叹一声后说道:“这并不是舍不舍得的问题啊!我们都是从革命的风风雨雨中一路走来的,经历了数不清的艰难险阻,才好不容易有了今天这样的局面。可我直到现在都难以相信,他们竟然会和我们背道而驰,甚至不惜以牺牲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他们自己的野心。想当年,他们可不是这样的啊!那时候,大家都怀着一颗赤胆忠心,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而不懈奋斗。”
陈阳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冷漠的笑容,他的眼神中却透露出一种超乎常人的睿智与坚定。只听他缓缓说道:“人性是最脆弱、最经不起考验的东西。在利益的巨大诱惑面前,有些人会渐渐地迷失自我,最终忘却了自己最初的信念和目标。你们现在还不赶紧采取行动,难道还想等着他们挟天子以令诸侯吗?到那个时候,恐怕你们就算后悔也来不及了吧!一旦让他们得逞,国家的局势必将陷入一片混乱,而无辜的老百姓也会因此遭受更多的苦难。”
先生深深地叹了口气,仿佛全身的力气都随着这声叹息被抽走了一般。他的眼神中流露出一种深深的疲惫和无奈,那是一种对现实的无力感,也是一种对过去的怀念和惋惜。
他真的不想亲自去面对那些曾经一起并肩作战的战友们。那些人,曾经是他最亲密的伙伴,他们一起经历过无数的风风雨雨,共同面对过无数的艰难险阻。然而,如今的他们却走上了不同的道路,这让先生感到无比的痛心。
大先生静静地站在一旁,他将先生的犹豫和痛苦都看在眼里。他轻轻地拍了拍先生的肩膀,安慰道:“既然已经做出了决定,就不要再儿女情长了。为了国家的长远发展,我们必须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
先生缓缓地点了点头,他知道大先生说得对。然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又谈何容易呢?他的心中充满了矛盾和挣扎,但最终还是无奈地说道:“好吧,我们俩好好商量一下吧,看看这件事情究竟该怎么处理才好。毕竟这件事情关系重大,绝对不能草率行事。我们需要制定一个周密的计划,确保万无一失。”
就在这时,一直沉默不语的陈阳突然开口了。他的声音很平淡,没有丝毫的波澜,但却如同重锤一般敲在先生和大先生的心上:“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
先生表情凝重地点了点头,他深知陈阳所言极是。如果对这些蛀虫的处理不够彻底,他们极有可能会在暗中默默积攒力量,等待时机成熟后,再次掀起波澜,给社会带来更大的危害。
陈阳稍稍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等这件事情彻底解决之后,我们就可以将精力集中到推动经济发展转型这一重要任务上来了。然而……”
先生听到这里,面露疑惑之色,追问道:“然而什么呢?”
陈阳略微沉思了片刻,然后不紧不慢地解释道:“然而,这仅仅只是一个商讨的过程,是会议的议题而已。我们需要通过召开几次会议,来摸摸底,看看大家对于经济发展转型这件事情的态度究竟如何。我们绝对不能盲目地去推行相关政策,而是要在充分了解各方的意见和需求之后,再做决策。在会议上,大家都可以畅所欲言,毫无顾忌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制定出一套更加贴合实际情况、更具可行性的政策。”
先生疑惑地问道:“这是为什么?”
陈阳耐心地解释道:“这是为了看看他们对政策的解读和把握。如果他们不支持,那么基本上对应的下边就很难执行下去。政策再好,如果得不到基层的支持和配合,也只是纸上谈兵。反之,通过消息扩散出去,让下边的人有反应时间,再针对性的做出调整。那时候政策也能有弹性调整,这样可以更有效一些。我们可以根据基层的反馈,及时对政策进行优化和完善,使其更加贴近实际,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
先生听后,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说道:“你说的有道理。我们在针对具体问题进行研究论证时,要听取多方意见和建议,这样群众才能真正理解支持我们政府。只有让群众参与到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他们才会更加积极地响应和配合。我们要建立一个开放、透明的决策机制,让每一个人都能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窗外,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地上,形成一片片斑驳的光影。微风轻轻拂过,带来一丝凉爽。而在书房内,一场关乎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讨论正在继续着,他们的每一个决策都将影响着无数人的命运。
陈阳端起茶盏轻啜一口,青瓷杯底与檀木桌面相碰发出清脆声响。他望着地图上蜿蜒的海岸线,目光如炬:大家不妨将目光投向东南沿海,那些被季风与潮汐滋养的土地,或许正是破局的关键。
先生且看,他指尖划过泛黄的地图,自泉州港千年灯塔亮起,这片海域便流淌着商贾的血液。宋元时期,这里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阿拉伯商船载着香料与瓷器在此卸货,中国丝绸经此远销大马士革。这种商贸传统早已融入沿海百姓的骨血。
大先生抚须问道:为何不能以四九城为试点?此地乃天下枢纽,何愁商事不兴?
陈阳摇头轻笑,起身踱至窗前。暮色中的紫禁城飞檐勾连,晚钟声里,他缓缓道:四九城是龙首,是定海神针。若在此地大举兴商,恐动摇国本。您可曾见过钟鼓楼下的茶摊?百姓们议论的是朝堂更迭,而非商贾盈亏。他转身指向墙上天下粮仓的匾额,再者,国营大厂在此林立,工人端的是铁饭碗。您让他们弃稳从险,如同劝渔民弃船登岸,何其难也?
话音未落,坐在一旁未曾说话的先生:那沿海又何以为先?
问得好。陈阳展开一幅《海错图》,以闽南为例,此地七山二水一分田,百姓世代以海为田。您可知他们如何计算潮汐?每月初二、十六大潮,渔民便驾舟出港;初八、二十三小潮,则修补渔网。这种与海洋共生的智慧,正是经商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