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方吐了口烟,悠然道:“当然是自己开厂。
大陆建厂成本低,十几万就能搞定厂房,再加十几万买设备。
工人工资也便宜,三十万就能开个小厂。
要是资金充裕,规模还能更大,毕竟东南亚市场潜力不小。”
严宽迟疑道:“可您刚才不是说可能会亏钱?”
“你要明白,东南亚市场只是其中一个选择。
大陆的市场更为广阔。
当然,这取决于你的能力,能否把品牌做起来。
如果做得好,肯定不会亏本。
但要是不会宣传,那些衣服生产出来,就只能堆在仓库里发霉。”
“原来如此!”
严宽点了点头,陷入沉思。
他经商已有十年。
这十年来,他借着香江市场的蓬勃发展,积累了不少财富。
如今,他的账户里有五十万港币现金。
另有三十多万的股票资产。
再加上名下的商铺,算得上是名副其实的百万富翁。
但他意识到,在香江这个地方,自己的资产根本不算什么。
距离真正的衣食无忧还差得远。
因此,他必须继续奋斗。
然而,眼见越来越多人投身商海,未来的竞争只会愈加激烈。
赚钱恐怕也会越来越难。
必须另寻出路。
刚才那位小老板的话,让他看到了一条新路。
如果这条路能走通,即便生意不能大红大紫,至少比现在强得多。
犹豫片刻后,他暗暗下定决心——
一定要去大陆开一家工厂。
规模不必太大,能满足生产需求即可。
况且……他手底下还有几家商铺从他这里进货。
如果这些商铺能帮他铺货,再把价格压低三分之一呢?
这不就是现成的市场吗?
再发展一些新客户,生意不就好起来了!
严宽的选择,让他的身价后来暴涨至数亿港币。
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但不得不承认,真正有想法并付诸行动的人——
未必百分之百成功。
可如果不去尝试,失败的概率就是百分之百。
随着香江的发展,商铺间的竞争日趋激烈。
不少人开始转向大陆进货,为了保证质量,他们绞尽脑汁,将香江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都带了过去……
……
商家们积极备货,以充足库存迎接年货节。
而香江市民则摩拳擦掌,攥紧青山集团的优惠券,等待年货节拉开帷幕。
腊月十五,香江年货节正式启动。
当天虽非假日,但前来购物的人群依然络绎不绝。
一些媒体原本打算采访年货街商家备货情况,却未能如愿。
记者转而将镜头对准外围驻足观望的市民,他们脸上写满困惑。
记者问道:“每年年货节都吸引大量顾客,今年似乎格外热闹。
你们是来买年货的吗?”
“是啊!”
“为什么不进去呢?”
市民苦笑着回答:“我身体不好,挤不动。
先等等,等人少些再进去。”
“往年也这样吗?”
“前两年还好,后来年货节总是人山人海。
可离过年还有半个月,这么早囤货,不怕年前就吃光吗?”
记者忍俊不禁——对方似乎没意识到自己也属于“提前采购”的一员。
香江年味浓郁,大家自然忍不住抢先购置。
何况家电之类的商品,现在还能精挑细选,临近春节根本抢不到。
“能冒昧问个私人问题吗?”获得许可后,记者继续:“您每年在年货节大概消费多少?”
市民踌躇片刻,不好意思地说:“说不准……看到喜欢的优惠商品就停不下来。
第三次年货节时,我花了五千港币,相当于半年工资。”
“觉得值得吗?”
“当然!平时买要八千港币,那次省了三千。
而且这些东西带给全家欢乐,是金钱换不来的。
对了,必须感谢一个人——”
“是林先生吧?”
“没错!没有他创办年货节,我们哪能享受这些年味和优惠?林先生对我们老百姓的帮助太大了!你们媒体该多报道他。”
“您说得对,这确实是林先生的功劳……”
1692年,记者先后与三位人士交谈,耗时一个多时辰,入口处的人流才消退半数。
此刻步入其中,已不似先前那般摩肩接踵。
但年货街的各家商铺却迎来空前盛况。
每位店员至少要同时应对七八位顾客,忙得连擦拭额间汗珠的间隙都没有,足见场面之热烈。
在这里完全不必担忧交易达成率,既然走进店铺,必是存有购买之意。
只要主动询问店员,几乎必定成交。
加上优惠加持,顾客往往当即掏钱。
讨价还价?趁早打消这个念头。
若说出这话,店员多半无暇理会。
这并非怠慢,而是这里的规矩本就如此——平日原价打八折,还要什么优惠?此刻不买,转眼货品就可能进了他人之手,届时就只能另寻他处了。
因此,绝大多数顾客都是相中衣物后简单试穿,合身便径直付款。
只有极少数好事者才会纠缠不休,这也从侧面印证了商铺生意的红火。
这般盛况并非昙花一现,而是从破晓持续到深夜,直至凌晨方歇。
不少店主为多揽钱财,甚至昼夜不休。
店员们虽疲惫至极,但想到三倍薪资外加分红,依然咬牙坚持。
首日营业额便突破五亿港币大关,刷新去年纪录。
次日四亿六千万,第三日又攀升至五亿八千万......今年年货节的空前盛况令所有人瞠目,连林朝文也不例外。
他原已看过王荣的预估报表,预计日营业额至多四亿。
谁知连续十日,每日都远超预期,着实出人意料。
不过这般景象也让林朝文心潮澎湃,因为他清楚,这主要得益于房价飙升。
商品房虽仅关联建筑业,但建材涨价终将波及各行各业。
当万物皆涨之时,消费力虽受制约,但别忘了——这可是年货节啊。
同时这也是少数几个折扣力度很大的节日。
因此消费额自然会大幅上涨……
除夕当天!
许多公司这天上午仍需工作,下午才放假。
中午一放假,人们便迫不及待地涌入年货街采购。
然而,当他们来到最大的商业街时,发现入口处搭建了一个临时舞台。
台上还聚集了不少记者。
看到这场景,大家立刻意识到,这大概又是某家公司在举办新品发布会。
不过眼下购物更重要,新产品可以回头再关注。
抱着这种想法的人很多,所以驻足围观的人寥寥无几。
下午两点,发布会准时开始。
一群工作人员手持小型方盒装置,将它们固定在三脚架上,随后对着舞台频频按下按钮。
每按一次,台上便闪过一道刺眼的白光,但持续时间极短,并未引起不适。
这一幕却让在场的媒体记者一头雾水,完全不明白这些人在做什么。
正当他们准备上前询问时,主持人登台了。
他挥手示意工作人员停止操作,后者随即收起设备,在一旁摆弄起来。
记者们虽然好奇,但眼下需要专注录制发布会,只能暂时按捺住疑问。
主持人开口道:感谢香江各位媒体朋友莅临青山电器的发布会。
今天我们要展示的并非家电,而是一款前所未有的创新产品。
具体是什么,我先卖个关子。
稍作停顿后,他继续道:首先介绍这款产品的功能:第一,它能记录时间;第二,可以捕捉最美的瞬间;第三,比传统设备更加便捷。
各位不妨猜猜看?
台下观众纷纷猜测起来:
有人说是录像机——既能回放影像,又能记录美好画面;
有人猜是电视机——认为青山电器为其增添了新功能;
还有人觉得是记者用的摄像机——最符合这些描述;
其他猜测则越来越天马行空。
台上的主持人并未打断他们的交谈,只是默默注视着他们。
直到刚才那位工作人员带着一叠照片回到现场,他才不紧不慢地说道:先让大家看看我们即将推出的电子产品最终呈现的效果吧!
工作人员随即将印刷好的照片分发给在场的记者们。
记者们接过照片,虽然感到惊讶,却一时说不出哪里不对劲。
有人忍不住询问身旁的同行:你有没有觉得这些照片有点古怪?
我还以为只有我这么想,原来你也有同感!
到底是哪里奇怪呢?
众人仔细端详着照片,突然有人惊呼:天哪,这......这怎么可能!
其他记者纷纷皱眉,不明白他发现了什么。
那人很快揭晓了答案:这些照片......居然是彩色的......
彩色?
这时大家才恍然大悟。
他们手中的照片竟然是彩色的。
要知道,在这个时代,彩色照片极为罕见。
传统的胶卷照片需要复杂的冲洗工艺才能呈现彩色效果,而这些材料和工艺都相当繁琐。
因此,彩色照片通常只用于特定行业,市面上流通的几乎都是黑白照片。
他们之所以觉得奇怪却没能立即发现,是因为这些彩色照片对比度不高,阴影较重,乍看之下并不显眼。
主持人适时开口道:没错,各位手中的都是彩色照片。
现在,大家不妨猜猜我们即将发布的新产品是什么?
该不会是照片冲洗机吧?有人猜测道。
但这个猜测很快被否定,因为照片上的内容明显是工作人员刚刚拍摄的,从拍摄到打印整个过程只用了十分钟左右,传统冲洗工艺根本不可能这么快完成。
如果不是冲洗机,那会是什么?
应该是......照相机!
那彩色照片又是怎么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