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获得的三级协作权限,如同在“逐星者”号面前打开了一扇通往宏大迷宫的小窗。何婉卿感觉自己仿佛站在了一片无边无际的数据海洋岸边,每一次潮涌都带来无数闪烁着智慧与历史尘埃的信息碎片。权限依然是受限的,大量涉及“摇篮”核心机密、远古历史以及可能带来危险的知识区域仍被严密封锁,标记着刺眼的“权限不足”或“涉密信息”。但即便是这有限的开敞,也足以让她感到震撼与自身的渺小。
她的首要任务是分析“镜像迷踪”攻击模式。系统将已被标记和隔离的那段异常数据包以及其攻击路径的完整日志提供给了她。何婉卿立刻沉浸其中,像一位考古学家般,小心翼翼地清理、剥离数据包外层的伪装。
这项工作极其耗费心神。攻击者的手段极为高明,数据包的编码方式与“摇篮”的基础协议几乎同源,只是在最细微的逻辑节点处做了极其精巧的篡改,意图将一段恶意的指令伪装成正常的维护更新。若非马克那近乎直觉的、对能量“音色”的细微辨别,常规的系统扫描几乎不可能在它造成破坏前将其识别。
“这不仅仅是模仿,”何婉卿喃喃自语,指尖在交互界面上快速滑动,调出复杂的解码算法,“这像是在……理解并利用系统本身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模式’。攻击者对我们,或者说对‘摇篮’的了解,远超之前的预估。”
她尝试逆向推导数据包的来源。路径追踪显示它最初试图从一个已被标记为“低优先级维护节点”的区域渗透进来,这个节点位于光网结构相对外围的区域,能量流动复杂,便于隐藏。但更深层次的溯源工作遇到了阻碍,信号在进入“摇篮”内部网络前似乎经过了多重反射和伪装,源头如同隐藏在重重迷雾之后。
与此同时,马克面临的挑战同样艰巨。新的训练模块直接模拟“镜像迷踪”的攻击模式。他不再仅仅是抵抗精神干扰,而是需要在一片看似完全正常、和谐的能量流或信息流中,找出那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不和谐音符”。这要求他的意识感知必须达到前所未有的精度和速度。
训练场景光怪陆离:有时他仿佛置身于一条平静的光之河流,需要瞬间辨别出一滴颜色稍有不同的“水珠”;有时他又像是在聆听宏大的交响乐,必须捕捉到某个乐器极其微弱的走音。失败是常态,每一次失误都意味着模拟系统被“渗透”,会触发刺耳的警报和训练重置。高强度的专注和频繁的失败让马克的精神疲惫不堪,但他能感觉到,自己那把感知的“手术刀”正在被磨得越来越锋利。
几天的高强度工作后,何婉卿终于有了一丝突破。她发现那个异常数据包中,用于伪装的核心算法片段,其底层逻辑结构与“摇篮”早期某个已经废弃的通讯协议测试版本存在微弱的相似性。那是一个早已被主流系统淘汰、封存进历史数据库的古老版本。
这个发现让她背脊发凉。这意味着,攻击者可能并非完全从外部破解,而是掌握了一些“摇篮”系统古老、甚至是被遗忘的“后门”或知识。这些知识可能来自“摇篮”创建之初的某个失落分支,或是曾在远古时期与“摇篮”有过接触、并保留了相关记录的文明遗迹……甚至,可能来自“摇篮”内部某个早已被认定失效或隔离的古老子系统。
她立刻将这个发现连同相关证据提交给“摇篮”系统。
系统的回应再次延迟,这次甚至更长。当合成音响起时,何婉卿捕捉到了一丝几乎无法察觉的……凝滞?
“分析结果已接收。关于早期协议相似性的发现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该协议版本(标记为:t-7-Alpha)已于标准纪年七万三千四百二十一轮前全面废弃并封存,其所有接入端口及逻辑关联均已物理及逻辑隔离。”
“此发现提高了内部历史遗留漏洞被利用的可能性。系统将启动对全部封存及废弃协议库的深度安全审查。审查期间,部分非核心历史数据库访问将受限。”
“任务优先级更新:何婉卿,继续深入分析‘镜像迷踪’与已废弃协议的潜在关联,尝试构建其可能的攻击图谱。马克,加强针对基于历史协议变种的伪装识别训练。‘摇篮’防御网络将据此调整扫描过滤参数。”
命令清晰,但何婉卿心中的不安却加剧了。系统启动对自身历史漏洞的审查,这本身就说明情况可能比预想的更复杂。敌人不仅强大而隐蔽,其攻击的根源可能深埋在“摇篮”自身的历史之中,这无疑增加了防御和追溯的难度。
她望向窗外那片永恒宁静的光网,第一次感觉到这壮丽的奇迹之下,可能潜藏着连其守护者都未曾察觉的裂痕与阴影。他们面对的,是一个了解“摇篮”过去弱点的敌人,这场防御战,正在滑向一片未知而危险的深水区。
“摇篮”系统启动的深度安全审查,如同在平静的湖面下投入了一颗深水炸弹。虽然表面上看不出任何变化,但何婉卿能通过权限接口感受到系统内部资源正在被大量调动,流向那些尘封已久的数据库和隔离区。她获准访问的部分历史数据库也变得时断时续,显然正在被高优先级的安全扫描进程所占用。
在这种背景下,何婉卿的工作变得更加困难,但也更具针对性。她不再试图漫无目的地大海捞针,而是集中精力研究那个已被废弃的t-7-Alpha协议,以及与其相关的历史记录。
t-7-Alpha协议,根据有限的非密资料显示,是“摇篮”在早期尝试构建更高效内部通讯网络时的一个实验性版本。它强调极低的延迟和极高的带宽,但在稳定性和安全性上存在先天缺陷,尤其是在应对复杂逻辑冲突和外部恶意代码注入时表现脆弱,因此在经过短暂测试后便被更稳健的后续版本取代并彻底封存。
何婉卿试图找出“镜像迷踪”攻击包与t-7-Alpha之间的具体联系。她将攻击包中那些细微的、异常的编码逻辑与能够找到的t-7-Alpha协议碎片进行比对。这是一个极其精细且枯燥的工作,如同在亿万片拼图中寻找图案和颜色都相似的几片。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无数次尝试和算法优化,她终于捕捉到了一条关键线索:攻击包中用于绕过初级逻辑验证的那段伪装代码,其核心算法与t-7-Alpha协议中一个用于处理高优先级数据包、但后来被发现存在设计瑕疵的“快速通道”机制,在逻辑结构上高度同源。攻击者像是找到了这个早已被遗忘的“快速通道”的蓝图,并以其为基础,用更现代、更隐蔽的技术手段重新构建了一个专门用于渗透的“后门”。
这个发现让她心跳加速。这几乎证实了她的猜测——攻击者对“摇篮”的了解,带有某种“考古”性质,他们挖掘并利用了系统古老的历史漏洞。
与此同时,马克的训练也进入了新的阶段。系统根据何婉卿的发现,更新了模拟攻击模式,加入了基于t-7-Alpha协议逻辑变种的伪装。起初,马克极不适应,因为这些古老协议的逻辑与现代系统差异很大,产生的“不和谐音符”更加古怪和难以捉摸。他经历了新一轮的频繁失败。
但渐渐地,他开始找到感觉。他不再仅仅依赖对能量“音色”的直觉,而是尝试去理解不同协议逻辑背后所代表的“意图”和“风格”。t-7-Alpha协议给他的感觉是“急躁”而“脆弱”的,像是一个追求速度却忽略了稳固的年轻系统所发出的声音。而基于它的攻击变种,则像是在这急躁的底色上,又涂抹了一层冰冷的、充满恶意的油彩。
“我好像……能稍微感觉到一点它们的‘味道’了。”马克在一次成功的拦截训练后,疲惫但兴奋地对何婉卿说,“古老的协议,就像有它独特的‘老旧气息’,而渗透者的恶意,是覆盖在上面的‘腐臭味’。”
何婉卿将马克的感悟与自己的技术分析相结合,构建出了一份更为详细的报告,指出“镜像迷踪”攻击很可能源于某个对“摇篮”古老体系有深入了解的敌方实体,其攻击方式带有明显的“利用历史漏洞”的特征。
这份报告得到了“摇篮”系统的高度重视。
“分析结论具有极高战略价值。”“摇篮”系统的合成音这次回应得很快,“已确认t-7-Alpha协议相关逻辑漏洞被利用。系统防御策略将进行针对性调整,加强对所有历史协议变种信号的筛查与隔离。”
“基于你们的卓越贡献,‘逐星者’号三级协作权限转为永久,并开放部分低级历史数据库(非涉密)的查询功能。请继续协助监控与分析,重点转向识别其他可能被利用的古老协议模式。”
权限的巩固和扩展是对他们工作的肯定,但何婉卿和马克都高兴不起来。敌人展现出的这种“考古式”攻击能力,意味着“摇篮”可能还潜藏着多少类似的、不为人知的历史弱点?这些弱点如同沉睡的火山,随时可能被引爆。
战斗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他们窥见的,却是更庞大、更古老的威胁阴影。敌人仿佛一个从历史长河中归来的幽灵,熟知这片土地古老的秘密与伤疤。而他们,必须尽快学会与这个幽灵作战,在对方利用下一个古老回响发动致命一击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