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柴荣那句关于“私事”的灵魂拷问弄得心惊胆战、落荒而逃的陆明,回到国公府后,好几天都处于一种“间歇性心虚”和“持续性埋头工作”的叠加状态。
他把自己关在书房里,美其名曰“构思国之大事”,实则也是为了暂时躲避来自符玉弦那看似温柔、实则暗藏机锋的关怀(“明郎,那位萧姑娘住得可还习惯?”“听闻折将军也已返京,不日将有封赏?”),以及萧绰偶尔投来的、带着研究意味的审视目光(“你们汉人处理这种…复杂人际关系,都这么低效吗?”)。
压力,是最好的催化剂。
在“前有狼(帝王难题)后有虎(情感危机)”的双重压迫下,陆明爆发出了惊人的工作效率。他结合自己那点半吊子历史知识、现代组织管理理论,以及对这个时代军队粗浅的了解,绞尽脑汁,奋笔疾书,终于在几天后,捧着一份墨迹未干、厚厚一叠的条陈,再次出现在了皇宫那间隐秘的暖阁内。
柴荣和王朴早已等候在此。看到陆明顶着两个浓重的黑眼圈,但眼神却异常明亮,手里还捧着那么一大摞纸,两人都露出了期待的神色。
“陛下,王相,”陆明将条陈恭敬地呈上,“臣不才,草拟了一份关于整顿军制、强干弱枝的初步构想,请陛下与王相过目。”
柴荣接过那沉甸甸的条陈,只见封面用颇为工整(相对陆明平时的狗爬字而言)的楷书写着几个大字:《强干弱枝策——关于大周军事改革与功勋将领安置之刍议》。
“强干弱枝?”王朴捋着胡须,品味着这四个字,“强化中央,削弱地方及将领私权…名字起得倒是贴切。”
柴荣翻开条陈,与王朴一同看了起来。
开篇依旧是必不可少的马屁…呃,是背景分析,高度赞扬了在陛下英明领导下,北伐取得的辉煌胜利,以及将士们的英勇无畏。接着,笔锋一转,直接切入核心问题,即陆明上次提到的“兵为将有”的弊端,指出这不仅是朝廷的心腹之患,也制约着军队战斗力的进一步提升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然后,重磅内容来了!陆明提出了三大核心改革措施,并附上了详细的(自认为)实施方案和预期效果:
**第一策:铸剑为犁,化将为师——建立“大周皇家军事学院”。**
陆明提出,在开封设立最高军事学府,由皇帝亲自担任名誉院长(院长)。邀请所有功勋卓着、但已不适合或不便再直接统领重兵的高级将领(点名提到了赵匡胤、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等人),进入学院担任“荣誉教授”、“战略顾问”或各科系主任。
“此举有四大好处,”陆明在一旁解释道,如同产品经理介绍ppt,“其一,给予老将们极高的荣誉和地位,使其心甘情愿交出兵权,实现‘软着陆’。其二,将他们宝贵的实战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编纂成教材,培养忠于陛下、忠于国家的职业军官,彻底改变‘兵为将有’的局面。其三,将这些‘军中大佬’集中在京城,便于…呃,是便于陛下随时咨询军事,也便于统一管理。其四,可向天下示以陛下重才、惜才之心,吸引更多人才投效。”
陆明甚至脑洞大开地建议:“学院还可以开设‘荣誉殿堂’,为功勋卓着的将领塑像立传,让他们名垂青史!这比握着那点随时可能被猜忌的兵权,有吸引力多了吧?还可以发行‘学院债券’或者‘未来收益凭证’,让老将们用部分赏赐认购,分享未来大周军事强大、开疆拓土带来的红利…这叫利益绑定!”
柴荣和王朴听得目光炯炯。尤其是“利益绑定”和“分享未来红利”这个概念,让他们觉得无比新奇又极具诱惑力。把削兵权变成一场光荣的退休再就业和未来投资,这想法太绝了!
**第二策:金帛荣衔,赎权安身——建立功勋赎买与荣誉体系。**
对于那些对进入学院不感兴趣,或者年纪较大、只想安度晚年的将领,陆明提出了“赎买”方案。朝廷可以拿出巨额的金银、田宅、珍宝作为补偿,换取他们主动上交兵权。同时,建立一套完整的勋爵、散官、荣誉称号体系,比如什么“镇国大将军”、“光禄大夫”、“柱国”之类的虚衔,可世袭罔替或延及数代,确保其家族富贵绵长。
“总之,就是要让交出权力的人,觉得不亏,甚至血赚!”陆明总结道,“面子给足,里子塞满!让他们安心做个富家翁,总比整天提心吊胆、琢磨着怎么保住权力要舒服吧?”
王朴点头:“此乃阳谋。以堂堂正正之利,化解潜在之险。若能推行,可免去许多刀光剑影。”
**第三策:流水不腐,兵无常将——推行“更戍法”与“官兵分离”。**
这是最具颠覆性的一策。陆明建议,对全国军队,尤其是禁军,实行定期轮换戍守制度。比如,驻守京师的部队,每隔两三年与边境或内地的部队进行换防。同时,严格实行“官兵分离”,将领的升迁调动由枢密院统一负责,不再固定隶属于某一支部队;士兵的招募、训练、管理也由兵部及地方专门机构负责,打破将领与士兵之间长期形成的私人隶属关系。
“这样一来,”陆明比划着,“兵不识将,将不知兵…呃,这个说法有点绝对,但大意如此。军队的指挥权、人事权、后勤权分开,最大程度上杜绝了将领拥兵自重的可能性。军队真正成为陛下手中如臂使指的工具!”
柴荣看到这里,呼吸都不由得急促了几分。这一策,直指问题的核心!若能实现,困扰中原王朝百年的藩镇割据、骄兵悍将问题,将得到根本性的缓解!
条陈的后半部分,还详细阐述了如何逐步推行这些策略,如何设置过渡期,如何安抚可能出现的抵触情绪,甚至包括如何利用舆论(比如通过《大周日报》引导风向)、如何利用经济手段(比如给予配合改革的将领在商业、海外贸易上的优先权)等进行辅助。
洋洋洒洒数万言,虽然有些名词(如“职业军官”、“利益绑定”、“系统工程”)听起来古怪,但逻辑清晰,构思缜密,考虑周全,堪称一份划时代的改革蓝图!
暖阁内陷入了长时间的沉默。柴荣和王朴都被这份条陈深深震撼了。他们能感觉到,这不仅仅是解决赵匡胤一个人的问题,这是要为整个大周,打造一个全新的、稳固的军事骨架!
良久,柴荣才长长吐出一口气,目光灼灼地看向陆明,语气中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和赞赏:“陆明!此策…此策若能施行,可保我大周百年太平!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王朴也感慨道:“老夫自诩熟读经史,通晓治道,今日方知天外有天!陆国公之才,非止于格物,实乃经天纬地之才!此《强干弱枝策》,高屋建瓴,谋划深远,老夫…佩服!”
得到皇帝和宰相如此高度的评价,陆明心里乐开了花,表面上却还得保持谦虚:“陛下、王相过誉了!此乃臣一点浅见,纸上谈兵,其中疏漏不足之处定然不少,还需陛下与王相斧正。而且,此策牵涉甚广,触动利益巨大,推行起来,必定阻力重重…”
他适时地泼了点冷水,也是为自己留点余地。
柴荣霍然起身,在暖阁内踱了几步,眼神越来越坚定:“再大的阻力,也要推行!此事关乎国本,关乎朕之身后名,更关乎大周万世基业!朕意已决!”
他看向王朴和陆明:“二位爱卿,此策由你们二人总揽,秘密筹备!王相负责协调朝堂,稳住文官系统;陆明,你…你就负责给朕把这‘皇家军事学院’的架子,先搭起来!尤其是如何说服那些老将,你得给朕拿出更具体的‘话术’和‘方案’来!”
“臣,领旨!”王朴和陆明齐声应道。
陆明心里明白,最艰难、最考验人的部分,马上就要开始了。这不仅仅是献个策那么简单,而是要亲自下场,去撬动那些根深蒂固的势力。
他看着斗志昂扬的柴荣和目光深邃的王朴,知道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即将拉开序幕。
而他自己,无疑已经被推到了这场风暴的最前沿。
“唉,”他在心里默默叹了口气,“想安安稳稳搞个科研,怎么就这么难呢…”
不过,一想到能把赵匡胤弄去当“校长”,把石守信忽悠成“荣誉教授”,他又觉得…这事儿好像还挺带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