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的上海,秋意渐浓。上海历史博物馆的展厅内,一抹醒目的“中原红”格外亮眼——明远楼联合举办的“豫味千年——豫菜文化展”正式开展。
展厅入口处,一组复刻的汉代青铜食器(鼎、簋、爵)整齐陈列,搭配“豫菜溯源?商周至今”的巨型展板,瞬间将观众带入豫菜三千余年的历史长河。
这场展览是明远楼“文化赋能品牌”战略的重要实践,核心目标是通过文物、实物、互动体验,系统梳理豫菜从商周宫廷菜到现代创新菜的发展脉络,让更多人了解豫菜的历史底蕴与文化魅力,打破“豫菜只有家常菜”的刻板印象。
展览筹备历时半年,明远楼团队联合上海历史博物馆、河南省餐饮协会、河南博物院等机构,从文物征集、史料整理到展区设计,每一个环节都力求“专业、生动、有温度”。
展览总面积1200平方米,分为“古代豫菜溯源”“近代豫菜发展”“当代豫菜创新”3大展区,通过“文物复刻+实物展示+多媒体互动+现场演绎”的形式,全方位呈现豫菜的“前世今生”。
第一展区:古代豫菜溯源(商周-明清)——从宫廷盛宴到市井风味
走进“古代豫菜溯源”展区,仿佛穿越时空。
左侧展台陈列着一组复刻的商周青铜食器,讲解员介绍道:“河南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商周时期,豫菜就已是宫廷宴饮的主流,这些青铜鼎、簋用于盛放‘太牢’‘少牢’等祭祀宴席菜品,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展台旁的电子屏播放着《周礼》中关于豫菜烹饪的记载,配合动画演示,让观众直观了解古代豫菜的礼仪与技法。
中间区域聚焦“北宋汴京菜”——作为豫菜发展的鼎盛时期,北宋都城汴京(今开封)的饮食文化繁荣兴盛。展区复刻了《清明上河图》中的“孙羊正店”场景,店内摆放着宋代常见的饮食器具(瓷碗、陶盘、铜筷),展柜中陈列着根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复原的“北宋宫廷菜”模型:“炙子骨头”(烤羊排)、“熬炒鸡”(炒鸡)、“馉饳儿”(类似饺子的面点),每一款菜品都标注着历史出处和做法,让观众感受“舌尖上的北宋”。
右侧展台则展示了明清时期的豫菜市井风味。
展柜中摆放着明清时期的铁锅、铜勺、陶制调料罐等烹饪工具,墙上悬挂着河南地方志中关于“胡辣汤起源”“烩面演变”的记载。
讲解员说:“明清时期,豫菜从宫廷走向市井,胡辣汤、烩面等家常菜逐渐形成,成为河南人日常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胡辣汤,起源于明代,最初是民间祛寒的汤品,后来逐渐发展为河南特色早餐。”
第二展区:近代豫菜发展(清末-20世纪末)——传承与坚守
“近代豫菜发展”展区,通过老照片、旧物件、烹饪工具,展现豫菜在近代的传承与坚守。
入口处的照片墙,挂满了清末民初河南老字号饭庄(如“厚德福”“又一新”)的老照片,照片旁附有文字介绍:“‘厚德福’创立于1902年,是近代豫菜的代表饭庄,曾在北京、上海等地开设分店,将豫菜推向全国,其招牌菜‘扒广肚’‘糖醋软熘鱼焙面’至今仍是豫菜经典。”
展台中,一组保存完好的民国时期烹饪工具格外引人注目:铜制炒勺、木质擀面棍、陶制汤罐,甚至还有当年饭庄使用的菜单复刻件,菜单上“扒广肚大洋贰角”“牡丹燕菜大洋壹角五分”的字样清晰可见。
“这些工具和菜单,见证了近代豫菜的标准化发展,也反映了当时豫菜的定价和消费场景。”讲解员介绍道。
展区中央,设置了“豫菜非遗技艺展示台”,豫菜非遗传承人现场演示“牡丹燕菜”的刀工技艺——将白萝卜切成细如发丝的萝卜丝,手法娴熟,引得观众阵阵惊叹。
传承人一边演示一边讲解:“牡丹燕菜的刀工是豫菜技艺的精髓,萝卜丝要切到0.5毫米粗细,才能达到‘软嫩爽口、形似牡丹’的效果,这门技艺已经传承了上百年。”
观众们纷纷拿出手机拍摄,不少人表示“第一次知道豫菜的刀工这么厉害,真是大开眼界”。
第三展区:当代豫菜创新(21世纪至今)——从本土走向世界
“当代豫菜创新”展区,是整场展览的“重头戏”,集中展示明远楼等豫菜企业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实践,以及豫菜“走出去”的成果。
左侧展台展示了当代豫菜的“经典创新菜品”模型,包括明远楼的“松茸扒广肚”“椰香牡丹燕菜”“娘惹味糯米糕”等,每一款菜品都配有“传统技法+创新点”的说明:“松茸扒广肚在传统扒菜工艺基础上,加入野生松茸提鲜,提升菜品营养价值;椰香牡丹燕菜融入东南亚椰浆,适配海外市场口味。”展台旁的电子屏播放着菜品制作视频,观众可以直观了解创新菜品的烹饪过程。
中间区域聚焦“豫菜出海成果”,展柜中陈列着明远楼海外门店的菜单、餐具、食材包装,以及纽约门店获得的“米其林推荐”证书、欧洲仓库的食材存储照片。
讲解员介绍道:“近年来,豫菜加速出海,明远楼已在纽约、伦敦、巴黎开设门店,通过‘本土化创新+标准化运营’,让豫菜被全球消费者接受。
比如这款‘咖喱胡辣汤’,就是为东南亚市场研发的,减少了辣度,加入了咖喱元素,很受当地消费者喜爱。”
右侧的“互动体验区”是观众最集中的地方。
这里设置了“豫菜刀工体验台”,观众可以在厨师指导下,尝试切萝卜丝、擀面条,感受豫菜技艺的魅力;“豫菜品鉴台”则提供免费的豫菜小吃(如迷你油馍头、小份胡辣汤),观众可以现场品尝,直观感受豫菜的口味。
上海市民王女士带着孩子体验了刀工,笑着说:“以前只知道河南烩面好吃,今天才了解豫菜有这么深的历史,孩子也玩得很开心,还说以后要学做豫菜。”
展览现场还设置了“豫菜文化讲堂”,每天邀请豫菜泰斗、营养专家、海外运营高管举办讲座,主题包括“豫菜的历史与文化”“豫菜的健康与营养”“豫菜出海的故事”。
首场讲座由豫菜泰斗吕长海主讲,他结合自己60年的豫菜烹饪经验,讲述了豫菜的传承与创新,现场座无虚席,不少餐饮从业者和美食爱好者认真记录笔记,讲座结束后还围着吕老请教问题。
为了让展览更具传播性,团队还在展厅出口处设置了“豫菜文化周边区”,售卖明远楼定制的豫菜菜谱手账本、河南特色食材(如焦作山药粉、开封花生糕)、豫菜主题文创产品(如牡丹纹样书签、豫剧脸谱钥匙扣)。不少观众在参观结束后,都会购买一两件周边产品,作为展览的纪念。
开展当天,上海多家媒体对展览进行了报道,《解放日报》以“豫味千年香飘上海,一场展览读懂豫菜历史”为题,详细介绍了展览内容;上海电视台的《新闻坊》栏目拍摄了展览现场画面,采访了参展观众和豫菜传承人。
展览还吸引了上海餐饮协会、上海各大酒店的代表前来参观,不少餐饮企业表示“希望能与明远楼合作,将豫菜引入上海市场”。
这场“豫味千年——豫菜文化展”,不仅是一次文化展示,更是一次豫菜品牌的深度传播。
通过展览,明远楼不仅让更多人了解了豫菜的历史底蕴和创新成果,更打破了大众对豫菜的刻板印象,提升了豫菜的文化附加值和品牌影响力。
正如李明远在开展仪式上所说:“豫菜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中原大地的历史与情感。我们希望通过这场展览,让更多人爱上豫菜、传播豫菜,让豫菜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到了傍晚,展厅内的观众依然络绎不绝,孩子们在互动区体验刀工,老人们在老照片前回忆往事,年轻人拿着手机拍摄展品、打卡留念。这场展览,就像一座桥梁,连接了豫菜的过去与未来,也连接了河南与上海、传统与现代。
今后,明远楼还将把这场展览带到北京、广州、深圳等更多城市,让豫菜文化走向全国,为豫菜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