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巴黎,夏阳正好。明远楼巴黎门店的后厨里,5名身着明远楼工装的新厨正围在资深厨师身边,专注地记录着笔记.
他们是首批赴欧洲历练的“十强签约厨师”,将在巴黎、伦敦两家门店进行为期6个月的实战学习,核心目标是掌握海外门店的本土化运营技巧、跨文化服务能力和应急处理经验,为即将开业的新加坡门店储备“能打仗、打胜仗”的核心力量。
这场海外历练早在签约时就已规划清晰。
欧洲门店(巴黎、伦敦)作为明远楼海外运营的“成熟样板”,不仅有稳定的客流和标准化的运营体系,更积累了丰富的“豫菜本土化”经验(如针对欧洲人调整辣度、适配分餐制),是新厨学习实战经验的最佳平台。
团队为5名新厨制定了“一对一导师制”培养方案:每位新厨匹配1名欧洲门店的资深厨师(平均海外工作经验5年以上),从菜品调整、服务配合到团队协作,进行全方位带教。
第一课:口味本土化——在“守味”与“适配”间找平衡
欧洲消费者的口味偏好与国内差异显着:普遍不喜重辣、重咸,偏爱清淡、酸甜口味,对食材的新鲜度和健康属性要求更高。
新厨们抵达的第一周,就面临“口味调整”的实战考验。
在巴黎门店,导师刘师傅(明远楼海外资深厨师,驻法3年)带着新厨陈师傅(擅长娘惹融合菜)调试“咖喱胡辣汤”。
按国内配方制作的胡辣汤,欧洲顾客反馈“太辣、太咸,喝着烧心”。
刘师傅指导陈师傅:“第一步减胡椒用量,从1.5克\/份减至0.8克;第二步用蜂蜜代替20%的盐,增加清甜感;第三步加入10克香茅碎,用草本香中和辣味。”
调试后,邀请10位当地顾客试喝,8人表示“辣度适中,有独特的香料香”,2人建议“再淡一点”。
陈师傅据此再次调整,最终确定“胡椒0.6克+蜂蜜5克+香茅15克”的配方,成为巴黎门店的“爆款胡辣汤”。
伦敦门店的新厨周师傅(擅长传统热菜“鲤鱼焙面”)则遇到了“甜度适配”问题。
国内版鲤鱼焙面的糖醋汁偏酸,欧洲顾客觉得“酸味过重”。
导师李师傅建议:“用枫糖浆代替30%的陈醋,增加甜度;同时减少炸制时间,让鲤鱼外皮更薄,减少油脂吸附,更符合健康需求。”
周师傅反复试验5次,终于找到“酸甜平衡”的配方——枫糖浆与陈醋的比例1:2,炸鱼时间从8分钟减至6分钟,调整后的鲤鱼焙面,伦敦门店的点单率提升了25%,不少外国顾客称赞“Sweet and crispy,delicious!”(甜脆可口,太好吃了!)
“口味调整不是丢了豫菜的魂,而是在保留核心风味的基础上,让当地顾客接受。”
刘师傅在带教中强调,“比如牡丹燕菜,萝卜丝的刀工、高汤的鲜度不能变,但可以加入少许欧洲人喜欢的柠檬叶提香,既不影响本味,又能增加新鲜感。”
这种“守核求变”的理念,让新厨们快速理解了本土化的精髓。
第二课:食材替代与烹饪改良——应对海外“食材荒”
海外门店常面临“河南特色食材短缺”的问题,如何用本地食材替代,同时保持菜品风味,是新厨们的第二堂实战课。
巴黎门店的新厨小张(擅长融合面点)在制作“芝麻叶面条”时,发现当地买不到新鲜芝麻叶,只能用干芝麻叶代替。
干芝麻叶口感偏硬,直接使用会影响面条口感。
导师刘师傅教他:“干芝麻叶用温水泡发30分钟,再用少许葱油炒香,加入高汤煮5分钟,让香味和软度都出来;同时在面条中加入5%的全麦粉,增加口感层次,弥补芝麻叶的不足。”
小张按此方法制作的芝麻叶面条,口感与新鲜芝麻叶相差无几,得到顾客认可。
伦敦门店的新厨小赵(擅长创意凉菜)则需要解决“十香菜短缺”的问题
。十香菜是豫菜凉菜的特色食材,欧洲本地难寻。
导师李师傅建议:“用当地的罗勒叶代替部分十香菜,罗勒叶的清香与十香菜相近,再加入少许薄荷提味,既能保留凉菜的清爽,又能适配本地食材。”
小赵尝试制作“罗勒薄荷十香菜”,用罗勒叶50%+十香菜干30%+薄荷20%的比例混合,搭配凉拌汁,口感清新,成为伦敦门店的“夏季爆款凉菜”。
为了让新厨们系统掌握食材替代技巧,导师们还整理了《欧洲食材替代手册》,详细列出河南特色食材的本地替代品及处理方法:
如焦作山药可用欧洲的“荷兰薯”替代,需蒸制后压成泥增加软糯度;开封花生可用“西班牙花生”替代,需提前用盐水浸泡提升香味。新厨们随身携带手册,遇到食材问题随时查阅,快速提升应对能力。
第三课:跨文化协作与高效出餐——融入海外团队节奏
欧洲门店的运营节奏、团队协作模式与国内差异显着:实行“分时段排班制”(早班8:00-16:00,晚班16:00-24:00),强调“前厅-后厨”高效配合,出餐速度要求严格(热菜从下单到上桌不超过15分钟),且团队成员多为多国籍(法国、英国、中国、越南等),沟通需用英语。
新厨们刚到门店时,普遍面临“节奏慢、沟通不畅”的问题。
巴黎门店的新厨陈师傅,因不熟悉英语菜单,曾将“椰香牡丹燕菜”错做成“传统牡丹燕菜”,导致顾客投诉。
导师刘师傅立即组织“英语菜单专项培训”,教新厨们熟记菜品英文名、食材成分和口味特点,还制作了“图文对照菜单卡”,方便新厨快速查阅。
一周后,陈师傅不仅能准确理解订单,还能用法语简单介绍菜品,与法国同事的沟通也顺畅了许多。
为提升出餐速度,欧洲门店实行“预制+现做”的高效模式:提前预制高汤、处理食材(如萝卜丝切好冷藏),订单来了只需快速烹饪、装盘。新厨周师傅刚开始不适应这种节奏,鲤鱼焙面的出餐时间常超过20分钟。
导师李师傅帮他优化流程:“鲤鱼提前炸好,用保温箱存放;糖醋汁提前熬制,分装成小份;订单来了,只需加热鲤鱼、浇汁、撒面条,5分钟就能出餐。”周师傅按此方法练习,出餐速度提升至10分钟内,达到门店标准。
跨文化团队协作也需要“磨合”巴黎门店的法国服务员Emma,曾因不理解“牡丹燕菜”的摆盘逻辑,将菜品端错给顾客。
新厨陈师傅主动向她讲解:“这道菜的摆盘像牡丹,代表中国的富贵吉祥,要正面朝上端给顾客,让他们看到完整的造型。”Emma听完后恍然大悟,之后每次端送豫菜,都会特意确认摆盘方向。
这种“文化互懂”的协作,让门店的服务效率和顾客满意度显着提升。
定期考核+复盘:确保历练“有成果、不走过场”
为避免海外历练“流于形式”,团队建立了“周考核+月复盘”机制:
周考核:每周五由导师对新厨进行实操考核,随机抽取3道海外门店的核心菜品,考核口味、出餐速度、摆盘规范性,考核结果计入《海外历练成长档案》;
月复盘:每月底召开线上复盘会,新厨汇报本月学习成果、遇到的问题及改进方案,总部管理层(李明远、王建业)针对性点评,提出优化建议;
实战检验:每月安排新厨独立负责1天的“午市出餐”,从接单、备料到出餐、顾客反馈,全程独立完成,导师在旁观察指导,事后复盘总结。
7月底的首次月复盘中,5名新厨的表现超出预期:
周师傅的鲤鱼焙面出餐速度稳定在8分钟内,顾客好评率90%;陈师傅的娘惹椰香油馍头成为巴黎门店的“新品爆款”,月销量突破200份;小张的芝麻叶面条(本地食材版)点单率位列面点类前三。
李明远在复盘会上肯定道:“你们用一个月时间适应了欧洲门店的节奏,掌握了本土化核心技巧,这是‘实战出真知’的最好证明!”
8月初,新厨们开始参与巴黎、伦敦门店的“秋季新品研发”,尝试将欧洲食材融入豫菜,如用“法国奶酪”制作“芝士扒广肚”,用“英国苹果”制作“苹果醋溜土豆丝”。这些创新菜品将在九月上线,为海外门店注入新鲜活力。
在巴黎门店的后厨里,新厨们还在忙碌着准备晚市的食材,颠勺声、切菜声与英语、法语的交流声交织在一起。
他们的海外历练才刚刚开始,未来5个月,还将面临更多挑战,但每一次挑战,都是成长的阶梯。
正如新厨周师傅在《历练日记》中写道:“在巴黎,我不仅学会了做‘欧洲版豫菜’,更懂得了如何让豫菜‘走出去、融进去’。等我到新加坡,一定要把学到的经验用上,让更多人爱上豫菜!”
这场海外历练,不仅是新厨们的“成长之旅”,更是明远楼海外人才培养体系的“实践检验”。
随着首批新厨的成长,后续批次的选手也将陆续奔赴海外,为“3年十国开店”战略储备坚实的人才力量。
将来,当这些新厨站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海外门店的后厨,他们不仅能做出地道的豫菜,更能带着“本土化”的智慧和“跨文化”的包容,让豫菜在世界各地落地生根、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