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麦田的起点
七月的商丘,烈日把麦茬地烤得金黄。陈静雅踩着田垄,俯身抓起一把土——指缝间流出淡褐色的粉末,像面粉的祖先。
她回头对团队说:“鲤鱼焙面要走向世界,得先让这根面丝在老家扎稳根。”
今天,她们要在张村镇签订20份《小麦种植标准协议》,为“明远楼直供面粉”建一座“源头工厂”。
选种:一粒麦的“身份证”。
商丘农科院试验田,上百个麦穗随风摇晃,像一群举着小旗的孩子。
农艺师老赵递来三个样品:
A. 豫麦49-198:面筋30%,抗倒伏,成熟期早7天;
b. 周麦27:产量高,面筋28%;
c. 新麦26:高蛋白,但抗逆性差。
陈静雅拍板:“选A。面筋30%是底线,产量让位于品质。”
于是,20户农户的麦田统一换上“豫麦49-198”身份证——品种、地块、户主、预计产量,录入区块链溯源系统。
标准:一纸“军令状”
《小麦种植标准协议》厚达18页,被农户称为“军令状”:
1. 禁用高毒农药,只允许清单内低毒生物药;
2. 每亩控产500公斤(常规可650公斤),确保营养密度;
3. 有机肥≥200kg\/亩,氮磷钾比例1:0.8:0.6;
4. 收割前15天停水,提升面筋;
5. 农残、重金属检测达欧盟标准,不合格整田拒收。
违约条款:若检出高毒农药,赔偿明远楼每亩2000元。
农户:从“靠天收”到“靠标准收”
签约台上,20名农户按下红色指印。
老农李保田咧嘴笑:“种四十年地,第一次被‘限量’!但保护价高1毛,控产也控心。”
90后农场主王鑫更兴奋:“区块链溯源,扫码看我田,洋气!以后找对象,先扫码再看脸。”
陈静雅纠正:“不是‘洋气’,是‘底气’——咱豫麦也能按克卖!”
农技下乡:把实验室搬进麦田,团队派出“豫麦突击队”:
? 农艺师2名:每周下乡测土壤氮磷钾;
? 飞手1名:无人机遥感,拍NdVI植被指数;
? 检测员1名:每月取土样、麦样,送郑州实验室。
App“豫麦管家”同步上线,农户手机实时看:
? 土壤含水量
? 叶片氮含量
? 病虫害预警
? 农事提醒(施肥、浇水、停水)
控产实操:拔掉“多余穗”
五月灌浆期,麦浪开始泛黄。农艺师下令:每亩留基本苗18万株,多余人工拔除——叫“疏穗”,等同于果园疏果。
李保田心疼:“拔掉就是钱啊!”
农艺师算笔账:
? 常规亩产650kg,保护价2.6元\/kg,收入1690元;
? 标准亩产500kg,保护价2.7元\/kg,收入1350元;
? 差额340元,但节省肥料50kg\/亩x4元=200元,农药降30元,净利润差110元;
? 加上品牌溢价、订单稳定,亩均综合收益反增200元。
老李听完,咬牙拔穗,边拔边唱:“拔呀拔,拔出个筋道面!”
检测:麦粒也要“体检表”。收割前10天,检测员来了——
? 农残42项:全部未检出;
? 重金属:镉<0.02mg\/kg(国标0.1);
? 面筋含量:30.2%,达标;
? 蛋白质含量:13.1%,优于国标;
? 水分:11.8%,适合仓储。
每份报告生成二维码,贴在粮袋上,扫码即见——麦粒也有“体检表”。
收购:高于市场价10%。
六月收割,烘干机24小时作业,麦温降至12c以下。
保护价2.7元\/kg,比市场价高0.1元;农户平均亩产500kg,亩增收50元;20户总面积800亩,总增收4万元。
烘干机出口,麦粒像金色瀑布,流进印有“明远楼直供”的吨袋,封口处嵌入RFId芯片——产地、户主、品种、面筋值,一扫即知。
磨粉:石磨低温“轻吻”。
麦粒运至明远楼中央厨房面粉车间,石磨低速(28转\/分),温度≤35c,避免淀粉糊化,保留麦香。
筛理后出粉率65%,灰分0.45%,面筋30%,蛋白质13%,达到“高筋粉”标准;比工业面粉高出2个百分点。
面丝实验:一根面能弹到对岸?
张强用新粉做“鲤鱼焙面”测试:
? 面团:粉100g、水45g、盐1g、碱0.3g;
? 压片:厚度1.2mm,切宽2mm;
? 拉伸:双手拉至80cm,面丝不裂、不断;
? 油炸:180c,3秒,膨化均匀,色金黄;
? 折弯:90°两次,无碎裂。
张强笑:“这根面丝能弹到黄河对岸!”
溯源:扫码看“前世今生”。面粉袋上新贴二维码,扫码显示:
? 产地:商丘张村镇;
? 农户:李保田;
? 品种:豫麦49-198;
? 收割:2029年6月15日;
? 磨粉:2029年7月1日;
? 面筋:30.2%;
? 检测报告:pdF下载
消费者留言:“第一次知道自己吃的面,来自哪块地、哪个人。”
尾声:麦田里的“未来面”。
七月黄昏,陈静雅站在麦茬地,看最后一车麦粒驶远。她弯腰捡起一根麦秸,对折,圈成一个戒指,套在自己手指上。
“这是豫菜的面丝起点,也是中原味道的‘戒指’——我们把它戴在世界手上。”
车灯消失在暮色里,却有一行字在她心里亮起:“从麦田到餐桌,每一步都算数;从根到芽,每一粒麦都通向远方。”
下一站,周口山药标准化基地,她要去给山药也发一张“身份证”,让豫菜的“根与面”一起,走向更远的世界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