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会筹备工作的整改正在紧张进行,江辰又将目光投向了另一项省里重点推动的工作——新能源产业发展,特别是光伏发电项目的落地。省里下达了硬性的新能源装机指标,并将其纳入地方党政领导干部考核体系。这对于能源结构偏煤、环保压力较大的清河市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市发改委拿出的初步方案中,一个重点方向是推广“农光互补”模式,即在基本农田或一般农用地上方架设光伏板发电,下方继续从事农业生产,实现“一地两用”。方案选取了几个日照条件好、土地相对平整的乡镇作为试点,其中位于清河市北部、以传统种植业为主的青田镇被列为重点区域。
方案提交到市政府常务会讨论时,获得了方远市长和多数参会领导的支持。大家认为,这既能完成省里指标,又能为农民带来稳定的土地租金收入,还能发展绿色能源,是“一举多得”的好事。方远要求发改委和青田镇政府加快前期工作,尽快与投资企业对接,启动土地流转和项目申报。
然而,当青田镇政府开始入村宣传、动员村民流转土地时,却遭遇了意想不到的阻力。与以往征地拆迁时常见的激烈对抗不同,这次村民们的反应出奇地“平静”,甚至可以说是“沉默”。镇村干部开会宣讲政策,台下村民大多低头不语,问及意见,也只是含糊地表示“再想想”、“看看别人”。土地流转协议签署工作进展极其缓慢。
这种异常的“沉默”,引起了青田镇党委书记的警觉,他将情况汇报到了市里。方远听后不以为然,认为可能是村民对政策不了解、或者想抬高租金,要求镇政府加大宣传力度,适当提高补偿标准,尽快打开局面。
江辰得知后,却感觉这“沉默”背后可能另有隐情。他决定不打招呼,直接去青田镇看看。
在一个春寒料峭的下午,江辰的车悄然驶入了青田镇规划中的“农光互补”项目区。眼前是大片平整的麦田,绿油油的麦苗长势喜人。田间地头,一些村民正在劳作。江辰让车停在路边,步行走向田埂。
他试图与几位正在给小麦浇水的村民攀谈,询问他们对光伏项目的看法。村民们的反应几乎一致:先是警惕地打量他,然后露出拘谨而疏远的笑容,摆摆手说:“领导,俺们不懂这个,政府定就行。”或者“挺好,挺好。”便不再多言,继续埋头干活。那种客气而戒备的态度,让江辰无法了解到真实想法。
就在江辰感到一筹莫展时,一位戴着草帽、皮肤黝黑、年纪约莫六十多岁的老农,扛着锄头从另一块田里走过来。他看了看江辰和身后的轿车,眼神复杂,似乎犹豫了一下,最终没有像其他人那样避开,而是蹲在田埂上,掏出旱烟袋默默地抽着。
江辰走过去,蹲在老农身边,递上一根香烟,用闲聊的语气说:“老人家,今年麦子长得不错啊。”
老农接过烟,看了看牌子,没点,别在耳朵上,叹了口气:“也就这样吧,靠天吃饭。”
“听说咱们这要搞光伏发电,上面架板子,下面还能种地,您觉得咋样?”江辰切入主题。
老农沉默地吸了几口旱烟,烟雾缭绕中,眼神望向远方绿油油的麦田,良久,才缓缓开口,声音沙哑:“领导,你们是干大事的,俺们庄稼人,就知道土里刨食。”他顿了顿,从怀里摸索出一张折叠得有些发皱的纸条,递给江辰,“俺没啥文化,这是俺让上高中的孙子帮着写的,您要是有空,就看看吧。”
江辰接过纸条,展开。上面用工整的钢笔字,写满了密密麻麻的计算和分析:
光伏板遮光对小麦、玉米等喜光作物产量的影响估算(依据相关农业期刊数据);
架设光伏板后,大型农机下田作业可能受限,增加人工成本;
土地租金一次性给付与长期种植收益的对比,考虑通货膨胀因素;
项目结束后,光伏板拆除、土地复垦的成本和风险由谁承担?
对当地小气候、土壤墒情可能产生的长期影响未知……
最后,纸条上写了一句话:“地是命根子,不能只看眼前租钱,断了子孙后路。”
看着这张凝聚着一位老农和他孙子心血与智慧的纸条,江辰的手微微颤抖了。这哪里是“不懂”?这分明是经过了深入调查和理性思考后的深切忧虑!这无声的抗议,比任何喧嚣的呐喊都更有力量!
“老人家,谢谢您!您这比我们很多干部都想得深、想得远!”江辰紧紧握住老农粗糙的手,郑重地说,“您放心,这件事,政府一定会慎重考虑,绝不会草率决定,更不会做损害农民长远利益的事!”
离开青田镇的路上,江辰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立刻通知市委办,第二天上午召开专题会议,重新研究“农光互补”项目方案,要求发改委、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局、生态环境局主要领导和相关专家参加,并特别指示青田镇要邀请包括那位老农在内的村民代表列席会议。
会议上,江辰展示了那张纸条,动情地说:“同志们,这是我们基层群众用最朴实的方式,给我们上的一堂生动的科学发展课!他们不是反对新能源,而是担心生存的根本受到威胁!如果我们不顾实际情况,不顾群众意愿,为了完成指标而搞‘一刀切’,那就是最大的形式主义,是对人民不负责任!”
他要求,项目必须暂停推进,重新进行科学、严谨的评估:
第一,由农业部门牵头,组织专家深入评估光伏板架设对不同作物、不同区域的实际影响,必须有详实的数据支撑。
第二,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土地流转必须自愿有偿,绝不能搞变相强制。
第三,要探索更灵活、更普惠的合作模式,比如鼓励利用荒山荒坡、滩涂等未利用地,或者创新“光伏+特色种植”、“光伏+养殖”等真正互利共赢的模式。
第四,要明确运营期结束后的退出机制和生态恢复责任。
江辰的决策,暂时摁下了“农光互补”项目的快进键,却开启了一场关于如何真正实现绿色、可持续、惠及民生的新能源发展之路的更深层次思考。那位默默递上纸条的老农,用他的理性与远见,守护着脚下的土地,也警示着执政者:任何发展,都不能脱离脚下的土地和生活在土地上的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