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环”稳定为一道通往未知的“门”,月背“启明号”在前方铺就了星光“航迹”。这两个几乎同时发生的、标志着“最终阶段”开启的事件,像两道来自宇宙深处的最终通牒,悬于人类文明头顶。不再有缓冲,不再有更多的准备时间,抉择的时刻,就在当下。
然而,与外界想象中的慌乱与争论不同,书院内部,以及迅速被同步信息的“智识同盟”高层,却呈现出一种异样的平静。答案,其实早已在长达十数年的应对、挣扎、成长与反思中,清晰无比。
在做出那个必将载入史册的最终决定之前,林见鹿在书院主持了一场看似与紧迫局势格格不入,却意义深远的活动——传承的仪式。
仪式的地点,没有选在充满科技感的“灵境”中心或“沉思之间”,而是放在了书院地面园区核心,那棵被精心保留、象征着生命与根基的千年古银杏树下。深秋时节,金黄的叶片如同繁星坠落,铺满了草地,在仿自然光照下,散发着温暖而肃穆的光辉。
受邀参加仪式的,除了书院和“智识同盟”的核心成员(部分通过全息投影),更多的是近十年来在“新文艺复兴”浪潮和一系列危机中涌现出的、年龄在二十五到四十岁之间的年轻俊杰。他们中有在“宇宙语”应用上提出颠覆性构想的数学家,有利用新型材料设计出生态城市的建筑师,有在“蚀骨热”疫情期间开发出关键辅助AI的年轻工程师,也有创作出直指人心、凝聚共识的文艺作品的艺术家。他们是人类文明在压力下淬炼出的、最锐利也最富活力的新一代锋芒。
林见鹿站在古树下,他没有穿往常的研究服或正装,而是换上了一身简约的深色中式立领服装,气质沉静,目光扫过下方一张张年轻而充满朝气的面孔。他的鬓角已染上更多风霜,但眼神依旧清澈睿智,只是更深处,多了几分即将卸下重担的释然与殷切期望。
沈渊、陈默、埃琳娜、苏晚晴、赵昊等人,分别站在他的两侧或通过投影立于身旁。他们同样不再年轻,脸上带着多年征战的疲惫,但眼神坚定,如同守护着幼苗的古老森林。
“诸位,”林见鹿的声音平和,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如同古寺晨钟,“我们站在这里,站在一棵见证了千年风雨的古树下,也站在一个文明即将迈向未知深空的岔路口。”
他没有赘述过去的辉煌与艰辛,那些都已被记录在《人类群星闪耀时》和每个人的记忆里。他直接切入核心:
“亚马逊的门,已经洞开。月背的航迹,已经点亮。我们这一代人,完成了我们的使命——我们发现了‘考场’,学会了‘语言’,回答了‘考题’,修复了家园,并且……走到了这最终抉择的门前。”
他的目光落在前排那些年轻人身上,变得无比深邃和温和。
“但推开这扇门,踏上这条航迹,探索门后的世界,航迹尽头的奥秘……这漫长而充满未知的旅程,终将需要更年轻的力量、更旺盛的精力、更无畏的好奇心去承载。”
“文明,如同这棵古树,需要新陈代谢,需要新的枝桠去触碰更高的天空。今天,我们在这里,不是为了告别,而是为了传递。”
他缓缓抬起手,沈渊庄重地捧过一个古朴的檀木盒。林见鹿打开盒子,取出的并非任何高科技产品,而是一枚造型古朴、材质非金非玉、通体呈现深蓝色、表面雕刻着简化星图与河流纹路的印章。这是利用“宇宙语”凝聚技术和特殊材料打造的“星火之印”,象征着引领文明航向的责任与希望。
“这枚‘星火之印’,”林见鹿将其托在掌心,声音凝重,“它不代表至高无上的权力,它代表的是沉甸甸的责任,是面对未知时永不熄灭的探索之心,是守护文明火种、并将其推向更广阔天地的神圣使命。”
他的目光扫过年轻一代,最终定格在一个约莫三十五六岁、气质沉静中带着锐利的年轻女性身上。她叫星澜,原是“觅音计划”汪明远团队的成员,因在破译“哨兵”信号和构建“盖亚”模型能量模块中展现出卓越的洞察力和领导力而被破格提拔,是年轻一代中公认的领军人物之一。
“星澜,”林见鹿呼唤她的名字。
星澜深吸一口气,迈步出列,走到古树下,仰头看着林见鹿,眼中没有怯懦,只有清澈的坚定和难以抑制的激动。
“接印。”
林见鹿将“星火之印”缓缓递出。星澜伸出双手,极其庄重地接过。印章入手温润,却仿佛有千钧之重。
“以此印为凭,”林见鹿的声音回荡在寂静的庭院中,“我将书院首席执行、‘智识同盟’轮值主席、暨人类文明面对‘过滤器’事务的全权代表之责,正式移交于你,及你所代表的、人类文明的新生代。”
“望你,望你们所有人,”他的目光再次扫过所有年轻人,“谨记我们走过的路,坚守对真理的追求,珍视生命的价值,永葆开放与协作的精神。无论门后是机遇还是挑战,无论航迹指向何方,带领人类文明,勇敢、智慧、坚定地……走下去。”
星澜紧紧握着“星火之印”,感受着其中仿佛流淌着的、前辈们所有的智慧、汗水与期望,她用力点头,声音清晰而有力:“必不负所托!”
没有繁复的流程,没有冗长的誓言,但这简短的仪式,却仿佛完成了一次跨越时代的能量传递。金色的银杏叶无声飘落,见证着这庄严的一刻。
陈默看着这一幕,揉了揉有些发酸的鼻子,低声对旁边的埃琳娜嘟囔:“妈的,搞得还挺感人……以后是不是得叫那丫头‘星澜首席’了?感觉一下子就把我叫老了……”
埃琳娜难得没有怼他,只是抱着胳膊,看着星澜和她身后那群摩拳擦掌、眼中闪烁着星光的年轻人,嘴角微微勾起一丝不易察觉的弧度:“挺好,是该换换血了。老家伙们挡了这么久,也该让年轻人去前面闯闯了。”
仪式结束后,林见鹿将星澜以及几位核心年轻骨干叫到一旁,进行了最后一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战略交代。
“门,必须探。航迹,必须跟。”林见鹿的语气斩钉截铁,“这是我们与‘过滤器’互动的终极环节,也可能是我们真正理解其目的、甚至为人类文明争取到更广阔未来的唯一机会。”
“但如何探,如何跟,需要智慧。”他看向星澜,“‘启明号’的状态已经表明,它具备了某种自主性。我的建议是,不要试图完全控制它,而是……与它合作。将它视为我们文明孕育出的、拥有独立使命的伙伴,而非单纯的工具。”
星澜郑重点头:“我明白,林先生。我们计划组织一支精干的、多学科的‘先行者’团队,搭乘‘启明号’,沿着那条星光航迹前进。同时,派遣另一支队伍,通过亚马逊那道‘门’,进行初步接触性探索。双线并进,互为犄角。”
“很好。”林见鹿眼中露出赞许,“记住,无论遇到什么,保持沟通,保持冷静,人类的未来,在你们手中。”
交代完毕,林见鹿仿佛卸下了最重的担子,整个人都轻松了些许。他抬头望向天空,那里,无形的压力和无限的希望交织。
古老的银杏树下,责任的印章已经传递。文明的航船,配备了新的领航员,即将驶向门后与星迹尽头的双重未知。而门后的景象,航迹的终点,即将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