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五年的盛夏,西山镇的空气中除了潮湿与闷热,更增添了一种难以言喻的躁动。一种看不见、摸不着,却足以改变战争形态的力量,正在格物院最深处的实验室里孕育成型。
实验室中央,一个造型粗糙的木盒正在发出持续不断的“滴滴”声。木盒正面是几个简单的旋钮和一根可伸缩的铜线天线,侧面有一个耳机插孔。这便是格物院通讯研究所的最新成果——基于火花隙发射和金属屑检波原理的**原始无线电收发报机**。
“成功了!伯爷,我们成功了!”负责该项目的年轻教习方以智激动得声音发颤,他戴着耳机,双手小心翼翼地调整着旋钮,“虽然杂音很大,但信号很稳定!距离……距离已经超过五里了!”
林枫站在一旁,看着这个简陋却意义非凡的设备,眼中闪烁着光芒。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这条“无形的纽带”将带来怎样的变革。
“方教习,立刻整理所有实验数据和图纸,进入小批量试制阶段。”林枫压下心中的激动,命令道,“优先生产二十台,不,三十台!要尽可能小型化,目标是能由单兵携带或搭载在铁甲车上。”
“是,伯爷!”方以智立刻领命,随即又有些为难,“只是……伯爷,这机器耗电甚巨,现有的蓄电池过于笨重,且续航很短。若要单兵使用,电力是个大问题。”
“先解决有无,再解决好坏。”林枫果断道,“第一批就按照固定台站和车载来设计。同时,成立专项小组,攻关小型化蓄电池和手摇发电机的技术。”
仅仅半个月后,五台经过加固处理的“传音盒二号”无线电电台,被紧急配属到了驻扎在马伸桥前线的快反旅。
旅长赵胜(已从前线轮换回来)亲自监督测试。在一场连级规模的实兵对抗演习中,扮演红军的前沿侦察兵,利用电台将“蓝军”的防御薄弱点位置实时传回指挥部。赵胜立刻通过电台调动预备队和配属的炮兵,对目标区域进行了精准的炮火覆盖和突击,瞬间撕开了蓝军的防线。
整个战斗过程行云流水,指挥效率提升了数倍。那些身经百战的老兵们,看着这无需信使、无需旗语、瞬息即达的通讯方式,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
“他娘的……这玩意儿,比多一个营的兵力还管用!”赵胜摸着那还有些发烫的木盒子,爱不释手,“伯爷,有了这东西,咱们的部队真就成了千里眼顺风耳了!以后打仗,敌人还在摸黑,咱们就已经洞若观火!”
林枫看着演习报告,满意地点点头:“这只是开始。立刻组织报务员培训,制定简易密码本。优先装备快反旅各连及炮兵观测哨,我要在下次与建虏交手时,让这条‘无形的纽带’成为他们的噩梦。”
无线电的成功,不仅带来了战术优势,更开启了一个全新的信息维度。
林枫在伯府地下,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通讯枢纽。这里摆放着数台功率更大的固定电台,天线高耸。通过它们,西山镇可以与河口集、马伸桥前线、乃至正在建设的登州港口保持近乎实时的联系。政令、军情、商讯的传递速度,发生了质的飞跃。
“知微”系统也因此获得了更丰富、更及时的数据流。林枫可以随时调阅前线部队的位置、后勤仓库的存量、甚至海上商船的大致航向。这种对整个势力范围近乎“实时”的感知能力,是任何对手都无法想象的。
然而,新的技术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天深夜,通讯枢纽的值守人员发现,在特定的频段上,出现了来源不明的微弱信号干扰。虽然无法破译内容,但这足以证明,无线电波并非绝对安全。
“看来,有人已经注意到空中这些看不见的涟漪了。”林枫对沈墨说道,“我们的‘镜厅’,业务范围要扩大了。成立电子侦听部门,不仅要监控空中信号,还要研究反侦察和抗干扰技术。这条无形的战线,同样重要。”
沈墨立刻领会:“属下明白!我们会尽快培养这方面的人才。”
无形的电波,如同纤细而坚韧的丝线,开始将西山的力量更紧密地编织在一起。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效率和优势,也引来了暗处的窥探与无形的对抗。
林枫知道,掌握了信息,就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这条无形的纽带,终将成为勒紧敌人脖子的致命绞索。当西山的军队在无线电的指挥下,如同臂使指般协同作战时,这个时代所有的军事智慧,都将在这降维打击面前,黯然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