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里的柳岸里,还飘着年味,“声绎匠心”工作室的玻璃窗上却贴着醒目的“春访计划”——趁着春节假期,六人要带着“烽火之声”的故事,去走访偏远乡镇的老兵,把那些藏在山村里的家国记忆,也收录进声音档案里。
出发前一天,工作室里满是打包的行李:陆则和倾喃整理了录音设备和备用电池,沈亦舟和凰慕装了满满两箱“声音明信片”——上面印着之前录好的故事片段二维码,打算送给村里的老人和孩子,温叙言和樊赟则带了厚厚的笔记本,准备记录每一个细节。程师傅还特意编了一批竹编暖手筒,塞进行李箱:“山里冷,你们拿着暖手,也给老兵们带几个,是我的心意。”
第一站是离柳岸里六十公里的清溪村,村里住着94岁的赵爷爷,他曾是抗战时期的担架队员,在前线抢运伤员。车子开到村口,就看到村支书在路边等:“赵爷爷知道你们来,一早就坐在院子里等了,还特意让家里人杀了鸡。”
走进赵爷爷的院子,老人正坐在藤椅上,手里拿着一个褪色的布兜,里面装着当年用的急救包。“当年我才二十岁,跟着部队跑,看到伤员就往后方抬,”赵爷爷的声音有些沙哑,却很有力,“有次抬着伤员过小河,冰碴子割破了脚,也不敢停,就怕伤员流血过多。”倾喃蹲在老人身边,握着他的手,轻声问:“爷爷,您当时不怕吗?”赵爷爷笑了:“怕啊,但看到伤员眼里的光,就想着一定要把他们送回去,他们还等着打胜仗呢。”
陆则把这些话都录下来,还特意录下了老人摩挲急救包的“沙沙”声——那是岁月的声音,也是坚守的声音。临走时,倾喃把程师傅编的竹编暖手筒递给赵爷爷:“爷爷,这个您拿着暖手,我们会把您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赵爷爷接过暖手筒,眼里满是笑意:“好,好,让孩子们都知道,当年的日子不容易。”
从清溪村出发,六人又去了邻县的望谷村,村里住着89岁的刘奶奶,她曾是抗战时期的“妇女救国会”成员,组织村里的妇女做军鞋、缝棉衣、送粮食。刘奶奶的家在山脚下,院子里种着几棵老梨树,树干上还留着当年炮弹炸过的痕迹。
“你们看,这棵梨树就是当年被炸的,”刘奶奶指着树干上的疤痕,“当时我正在屋里缝棉衣,听到爆炸声就往外跑,看到梨树倒了,心里疼得慌——这树结的梨,每年都要给前线的战士留一半。”凰慕拿出提前准备的布料,和刘奶奶当年用的很像:“奶奶,您当年就是用这样的布缝棉衣吗?”刘奶奶摸着布料,点了点头:“是啊,当时布少,就把家里的旧衣服拆了,洗干净再缝,针脚要密,不然不暖和,战士们在前线冷。”
沈亦舟打开录音设备,让刘奶奶讲讲当年缝棉衣的细节:“每天天不亮就起来缝,一缝就是一整天,手指都扎破了,裹块布条接着缝。有次村里的布用完了,妇女们就把自己的嫁妆布拿出来,没人心疼——能让战士们穿暖和,比什么都重要。”录音里,刘奶奶的声音偶尔会停顿,像是在回忆那些忙碌又坚定的日子,凰慕悄悄红了眼眶,把一块绣着“平安”的手帕递给刘奶奶:“奶奶,这个给您,祝您身体健康。”
温叙言和樊赟则在村里走访,收集更多“平民故事”。在村口的老磨坊里,78岁的王大爷说起自己的父亲:“我爹当年是村里的货郎,经常借着走街串巷的机会,给八路军送情报,每次都把情报藏在货担的夹层里,从来没出过差错。”樊赟认真地记在笔记本上,温叙言则录下了老磨坊的“吱呀”声:“这个声音能放进故事里,让听众好像真的看到了当年货郎走街串巷的样子。”
村里的孩子们听说来了“讲故事的叔叔阿姨”,都围了过来,樊赟拿出“声音明信片”,教孩子们扫码听故事。有个小女孩听完刘奶奶的故事,拉着樊赟的手说:“阿姨,我以后也要像刘奶奶一样,做有用的人,保护我们的家。”樊赟笑着摸了摸她的头:“你现在好好学习,就是在为祖国做贡献呀。”
元宵节前夕,六人结束了“春访计划”,带着满满的录音和故事回到柳岸里。工作室的桌子上,摆满了走访时收集的老物件:赵爷爷的急救包、刘奶奶的旧针线筐、王大爷父亲的货郎拨浪鼓,还有孩子们画的“我心中的英雄”图画,处处都是温暖的记忆。
“咱们把这次走访的故事,做成‘春访特辑’,分成‘担架上的坚守’‘针线里的家国’‘货担上的情报’三个篇章,”陆则指着录音设备里的素材,眼里满是期待,“每个篇章都加上当地的乡音背景,比如清溪村的流水声、望谷村的磨坊声,让故事更有烟火气。”
倾喃点头,拿出整理好的笔记:“我还想在特辑里加一段‘跨时空对话’,让这次走访的老兵,和之前的张爷爷隔空对话,聊聊现在的生活,也聊聊对孩子们的期待。”她还提议,把孩子们画的图画扫描下来,作为特辑的配图,“这些画虽然稚嫩,却是最真实的‘家国情怀’,能让听众感受到传承的力量。”
沈亦舟和凰慕则开始设计“春访特辑”的互动环节:“咱们可以发起‘我家的抗战故事’征集,让听众分享家里长辈的故事,选中的故事可以做成音频,收录进‘烽火之声’档案,”沈亦舟指着电脑上的设计图,“还可以做‘声音地图’,把咱们走访的村庄标在地图上,点击村庄就能听到对应的故事,让大家直观地看到,家国记忆藏在每一个角落。”
温叙言和樊赟则联系了当地的文旅部门,希望能把“春访计划”和乡村振兴结合起来:“咱们可以在清溪村、望谷村这样的地方,设立‘烽火之声’体验点,让游客既能听故事,又能体验当年的生活,比如学做军鞋、编竹编,”温叙言说,“这样既能让更多人知道这些村庄的故事,也能帮村里带动经济,是双赢的事。”
元宵节当天,“烽火之声·春访特辑”正式上线,首期《担架队员赵爷爷的故事》一发布,就登上了音频平台的热门榜。评论区里,满是感动的留言:“赵爷爷说‘怕伤员流血过多’时,我又哭了,这些平凡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听到望谷村的磨坊声,好像真的走进了那个年代,太有代入感了!”还有听众分享自己的故事:“我爷爷当年也是担架队员,他说过和赵爷爷一样的话,看到这个特辑,感觉爷爷又回到了我身边。”
柳岸里的元宵节,夜空里绽放着烟花,工作室的灯光却依旧亮着。六人围坐在桌前,听着特辑的回放,看着评论区里的留言,脸上满是欣慰。陆则握着倾喃的手,轻声说:“咱们做的事,虽然小,却很有意义——这些故事,这些声音,都是家国的根,只要有人听,有人传,根就不会断。”
倾喃点头,看着窗外的烟花:“以后咱们还要去更多地方,收集更多故事,让‘烽火之声’传遍每个角落,让更多人知道,我们的祖国,是无数普通人用坚守换来的,我们要好好守护它。”
“轻折柳”的故事,还在继续——在走访的路上,在录音的灯下,在故事的传递里,更在六人对初心的坚守里,让烽火岁月里的精神,在新时代的春风里,开出更绚烂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