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过后的青衣江湾,已然是盛夏的热烈模样。生态湖的水面在烈日下泛着耀眼的波光,偶尔有白鹭舒展翅膀掠过水面,留下一道轻盈的剪影;岸边的紫薇花热烈绽放,紫红色的花朵缀满枝头,微风拂过,花瓣簌簌飘落,铺满了湖边的步道;园子里的薄荷长势旺盛,工作人员会采摘几片叶子泡在茶里,清凉的气息驱散了夏日的闷热。陈守义站在全球生态治理收官指挥中心的落地窗前,手中捧着《2045 全球生态治理收官期终极总结报告(大洋洲地下水生态专项版)》,封面的全球生态协同图谱上,亚洲青藏高原三江源、欧洲多瑙河流域、北美洲五大湖等区域已用深绿色标注 “全域收官”,而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大自流盆地,却被醒目的土黄色警报覆盖,像一片干涸的荒漠,旁边的文字触目惊心:“大自流盆地地下水生态退化加剧,昆士兰州、南澳大利亚州、新南威尔士州交界区域地下水超采面积达 142.6 万平方公里,土壤盐碱化面积达 98.3 万平方公里,220 种依赖地下水的生物濒临灭绝,阿南古族‘荒漠 - 水源共生’生计崩溃,农业灌溉危机与地下水系统枯竭问题激化”。
“陈叔!大洋洲澳大利亚大自流盆地地下水生态紧急报告!” 小满抱着平板电脑一路小跑冲进中心,淡绿色的工装外套上沾着几片紫薇花瓣,脸颊因奔跑泛着红晕,双手紧紧攥着平板,屏幕上的卫星影像清晰地展示着大自流盆地的生态现状。他不等站稳,就急忙调出屏幕上的画面,声音里带着难以掩饰的焦急:“您看,这是昆士兰州的大自流盆地核心农业区 —— 去年一年,这里有 48.7 万平方公里的耕地因地下水超采变成荒漠,原本肥沃的土壤干裂成一块块坚硬的土块,裂缝宽得能塞进成年人的手掌;您再看这个视频,阿南古族牧民拿着水桶在干涸的水井边等待,水井里的水位比十年前下降了 18 米,以前一桶水几分钟就能打满,现在要等上两个小时,而且水浑浊不堪,里面漂浮着泥沙;当地的阿南古族长老说,十年前他们在盆地里放牧,随处都能找到清澈的泉眼和肥美的牧草,现在泉眼干了,牧草死了,他们只能靠购买高价的桶装水和饲料度日,已有 600 多户阿南古家庭被迫离开世代居住的土地,搬到城市边缘的临时安置点。”
小满的手指在屏幕上快速滑动,画面切换到南澳大利亚州的大自流盆地湿地群:“这里的情况更严重,除了地下水超采,土壤盐碱化导致 29.6 万平方公里的湿地变成盐碱地,地面上覆盖着一层白色的盐霜,踩上去咯吱作响,原本生长在湿地里的芦苇、香蒲全部枯死,只剩下光秃秃的盐碱滩;南澳大利亚州的艾尔湖湿地,曾经是大自流盆地最大的内陆湖湿地,现在湖面面积比十年前减少了 95%,只剩下几个小水洼,水的含盐量高达 35%,比海水还咸,周边的水鸟几乎绝迹,去年冬季有 2800 多只鸸鹋因找不到淡水和食物死亡;还有阿南古族的‘水源祭祀’传统,他们每年冬季都会在泉眼边举行祭祀仪式,祈求地下水充盈、草木丰美,现在泉眼干了,祭祀仪式也只能停办,部落里的老人说,他们再也听不到泉眼的叮咚声了。”
再往下,是新南威尔士州的大自流盆地农业过渡区:“这里的地下水退化直接导致了农业灌溉危机 —— 新南威尔士州是澳大利亚重要的小麦产区,大自流盆地贡献了该州 70% 的农业灌溉用水,去年因地下水超采,灌溉用水减少 85%,小麦产量从 2800 万吨降到 420 万吨,减产幅度达 85%;新南威尔士州的墨累 - 达令河流域,是大自流盆地重要的地表水补充来源,去年因地下水枯竭,地表水向地下水的补给量减少 90%,导致墨累河下游出现断流,断流长度达 320 公里;当地的阿南古族部落,他们世代靠在盆地里放牧、采集野果为生,现在牧草没了,野果也因干旱枯死,年轻人只能去农场打工,可农场因缺水大量减产,很多年轻人找不到工作,只能靠政府救济为生,部落的游牧文化面临断裂。”
最后,画面停在昆士兰州与南澳大利亚州交界的大自流盆地边缘区:“这里的生态退化引发了连锁灾害,去年春季发生了 18 次沙尘暴,沙尘暴持续了 45 小时,能见度不足 500 米,昆士兰州的罗克汉普顿市被沙尘覆盖,街道上的沙尘厚度达 12 厘米,居民出门必须戴防风镜和口罩;夏季又遭遇了特大高温,连续 38 天最高气温超过 45c,15.3 万平方公里的草原因高温干旱起火,大火燃烧了 12 天,烧毁了大量的草场和牧民房屋,仅昆士兰州就有 35 万头牛羊因高温和火灾死亡;昆士兰州和南澳大利亚州的阿南古族,他们掌握着‘地下水寻找’和‘荒漠储水’的传统方法,通过观察植物生长情况寻找地下水,在地下挖掘储水窖收集雨水,现在地下水枯竭,雨水稀少,传统方法也无法奏效,去年有 26 名阿南古族牧民在寻找水源时中暑死亡。”
陈守义接过平板电脑,指尖在屏幕上缓缓滑动,每一个画面都像一块滚烫的石头,压得他心口发闷。他点开联合国粮农组织大洋洲办公室发来的实时数据文档,一行行冰冷的数字映入眼帘,像一片片干裂的土壤:过去一年,大自流盆地地下水生态退化速度较往年加快 290%,地下水超采面积达 142.6 万平方公里,其中昆士兰州境内减少 48.7 万平方公里,南澳大利亚州境内减少 42.3 万平方公里,新南威尔士州境内减少 51.6 万平方公里;土壤盐碱化面积达 98.3 万平方公里,昆士兰州减少 32.4 万平方公里,南澳大利亚州减少 29.6 万平方公里,新南威尔士州减少 36.3 万平方公里;生物多样性危机加剧,220 种依赖地下水的生物濒临灭绝,其中澳大利亚肺鱼数量减少 94%,目前仅存不足 4000 条,鸭嘴兽减少 92%,鸸鹋减少 88%,芦苇、香蒲等湿地植物减少 97%,比十年前减少了 99%;阿南古族生计生计崩溃,大自流盆地 12 万阿南古族中,已有 10 万人因生态退化失去生计,7.2 万人被迫迁往城市,阿南古族人均收入下降 93%,贫困率上升至 92%;农业灌溉危机激化,澳大利亚小麦产量减少 85%,大麦产量减少 82%,棉花产量减少 90%,农业产值下降 91%,12 万农民面临破产;地下水系统枯竭问题凸显,大自流盆地地下水水位年均下降 3.2 米,部分区域地下水已枯竭,形成面积达 28.6 万平方公里的 “地下水漏斗区”,地下水水质恶化,含盐量从 1.2 克 \/ 升上升至 8.5 克 \/ 升,无法用于灌溉和饮用;灾害损失方面,去年澳大利亚因沙尘暴、高温、草原火灾等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达 520 亿澳元,其中大自流盆地贡献了 85% 的损失。
“当地政府的生态治理措施,到底有没有效果?” 陈守义抬起头,声音里带着一丝凝重,目光透过窗户望向江湾的夏景 —— 眼前的碧水绿树、繁花似锦,与屏幕里的 “荒漠耕地”“盐碱湿地” 形成鲜明对比,让他心里格外沉重,手指无意识地攥紧了平板电脑,指节泛白。
小满叹了口气,调出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和昆士兰州、南澳大利亚州、新南威尔士州三州政府的联合报告,语气里满是无奈:“效果基本可以忽略不计。昆士兰州政府尝试人工回补地下水,在超采区域修建了 50 座回灌井,每天回灌地下水 20 万立方米,可大自流盆地每天的地下水开采量达 150 万立方米,回灌量远低于开采量,而且回灌水的水质不佳,导致地下水进一步盐碱化,投入的 3.2 亿澳元打了水漂;南澳大利亚州政府实施‘土壤脱盐’工程,在盐碱化区域投放了 8 亿公斤脱硫石膏,可因地下水水位过低,脱硫石膏无法溶解,脱盐效果仅 0.7%,土壤盐碱化反而进一步加剧;新南威尔士州政府给农民发放灌溉补贴,每人每年才 1.2 万澳元,根本不够支付高价的灌溉用水费用,很多农民为了生存,只能偷偷超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枯竭速度加快;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开展‘大自流盆地地下水保护计划’,可因州际分歧进展缓慢,昆士兰州、新南威尔士州主张优先保障农业灌溉,南澳大利亚州主张优先恢复地下水系统,三方无法达成一致,计划实施九年来,仅投入了不到 480 亿澳元,远低于预期的 3500 亿澳元。”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更麻烦的是,澳大利亚联邦政府与三州政府在地下水保护与经济发展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昆士兰州想通过扩大棉花种植增加出口收入,可棉花种植需水量大,加剧了地下水超采;南澳大利亚州想通过发展旅游业增加就业,可生态退化导致游客数量下降 92%;新南威尔士州想通过发展畜牧业提高农业产值,可草场退化导致畜牧业产量锐减;去年在澳大利亚堪培拉召开的大自流盆地地下水保护会议,联邦政府与三州政府代表吵了整整三十八大,最后只通过了一份‘大自流盆地地下水保护声明’,没有任何强制性措施,连最基本的地下水开采限额都没确定。不过还好,上周澳大利亚联邦环境部门和阿南古族部落联名发来紧急求助函,用的是大洋洲卫星传输的加密文件,里面特别提到想借鉴亚洲青藏高原三江源‘现代技术 + 传统智慧’的模式 —— 阿南古族世代生活在大自流盆地,掌握着‘地下水寻找’‘荒漠储水’‘生态平衡’的传统方法,比如昆士兰州阿南古族的‘植物寻水’传统,通过观察金合欢树的生长状态判断地下水位置,金合欢树长势茂盛的地方,地下必有水源;南澳大利亚州阿南古族的‘地下储水’经验,在地下挖掘深达 5 米的储水窖,收集雨水和地表径流,用于干旱时期的饮用和灌溉;新南威尔士州阿南古族的‘轮牧节水’技术,根据牧草长势和地下水水位调整放牧区域,避免在地下水稀缺区域过度放牧,这些传统智慧对大自流盆地地下水修复至关重要。”
陈守义听完,立刻走到办公桌前,拿起加密电话拨通了赵叔的号码。听筒里传来地下水修复设备测试的 “嗡嗡” 声,夹杂着耐旱植物培育系统的 “沙沙” 声,显然赵叔正在实验室测试适应热带草原气候与地下水枯竭环境的生态修复设备。“赵叔,有个紧急任务 —— 立刻组建大洋洲澳大利亚大自流盆地地下水生态修复团队。” 陈守义的声音格外坚定,没有丝毫犹豫,“技术方面,把中国西北的地下水回补技术、澳大利亚的土壤脱盐技术和以色列的节水灌溉技术结合起来改造,重点加两个核心模块:一个是‘热带草原与地下水枯竭环境适配模块’,大自流盆地属于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干季降水量不足 50 毫米,湿季降水量达 800 毫米,地下水系统脆弱,土壤盐碱化严重,设备必须能在高温干旱、土壤盐碱化、地下水枯竭环境下稳定运行,外壳要用耐高温、抗盐碱腐蚀、防紫外线的碳纤维陶瓷复合材料,内部加装降温系统和盐碱过滤装置,确保核心部件在 - 5c至 50c之间、盐碱浓度 10% 以下能正常工作;另一个是‘阿南古族传统智慧适配单元’,要把阿南古族的传统经验转化为技术参数,比如昆士兰州阿南古族的‘植物寻水’算法(根据金合欢树的胸径、冠幅确定地下水深度和位置)、南澳大利亚州阿南古族的‘地下储水’模型(计算储水窖的深度、直径和储水量)、新南威尔士州阿南古族的‘轮牧节水’系统(根据牧草覆盖率和地下水水位确定放牧周期),这些都要融入设备的智能控制系统里。”
他停顿了一下,又详细叮嘱:“还有,大自流盆地地下水生态系统极其脆弱,修复工作不能对现有生态造成二次破坏。设备方面,要研发‘低耗水地下水回补设备’,采用生物过滤技术净化回灌水,去除水中的盐分和污染物,然后通过智能回灌井将水注入地下含水层,避免回灌水污染地下水;还要配备‘智能土壤脱盐装置’,利用阿南古族传统的‘雨水淋盐’方法,结合现代的滴灌技术,在雨季收集雨水,通过滴灌系统将雨水输送到盐碱化土壤,稀释土壤中的盐分,同时安装土壤盐碱度监测系统,实时监测土壤盐碱化变化;物资方面,要准备一批耐高温、抗盐碱、耐旱的植物种子和幼苗,比如耐旱的金合欢树、桉树,耐盐碱的碱蓬、柽柳,这些种子和幼苗要经过盐碱驯化处理,确保在盐碱化土壤中能存活;还要带一批先进的地下水监测设备,比如高精度的地下水水位传感器、土壤盐碱度检测仪、地下水水质分析仪,帮助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和三州环境部门提升监测能力。运输方面,走‘大洋洲应急绿色通道’,协调中国远洋运输集团的专用恒温运输船和澳大利亚的内陆运输车队联合运输,船和车队要加装降温装置、防盐碱腐蚀设施和节水储存罐,确保种子、幼苗和设备在运输过程中不受高温、盐碱和干旱影响,务必在 800 小时内抵达昆士兰州布里斯班、南澳大利亚州阿德莱德、新南威尔士州悉尼三个修复区域 —— 大自流盆地的湿季即将到来,一旦错过湿季,地下水回补和土壤脱盐的效果会大幅下降,必须在次年 5 月底前完成人员和设备的部署。人员方面,让迭戈、索菲亚带领参与过三江源湿地修复的核心学员,大概 300 人左右,再补充 260 名懂地下水水文、土壤脱盐、节水灌溉、荒漠生态的专家,还有 200 名医护人员(其中 60 名具备高温中暑救治经验),负责应对可能出现的高温中暑、盐碱中毒和灾害救援,总共 760 人,确保每个修复区域都有完整的技术和医疗保障团队。这是 2045 收官期的大洋洲地下水生态专项任务,关系到澳大利亚的农业安全和原住民生存,不能出任何差错。”
听筒那头沉默了几秒,赵叔的声音带着前所未有的顾虑,还有一丝因高温测试产生的沙哑:“陈叔,这次的难度比三江源还大,大自流盆地的环境太恶劣了。首先,高温干旱和土壤盐碱化会导致设备的金属部件腐蚀、塑料部件老化,就算用了抗盐碱材料,设备的故障率也会比高原地区高 88% 以上,而且大自流盆地地域辽阔,很多修复区域是无人区,没有电力和通讯设施,设备需要依靠太阳能供电,可干季光照强烈,太阳能板容易被沙尘覆盖,影响供电效率;其次,阿南古族的传统经验大多是口口相传的,没有文字记录,比如不同部落的‘植物寻水’判断标准不同,昆士兰州阿南古族认为金合欢树胸径超过 30 厘米的地方有地下水,南澳大利亚州阿南古族认为胸径超过 25 厘米的地方有地下水,要把这些经验转化为统一的技术参数,难度极大;还有地下水系统的问题,大自流盆地的地下水属于承压水,含水层深度达 1000-2000 米,回补难度极大,而且地下水循环周期长达数万年,一旦枯竭,短期内很难恢复;更别说高温灾害的风险了,修复人员在野外作业时,很容易出现中暑、脱水等症状,去年就有 150 名环保人员因高温中暑住院,3 人因救治不及时死亡。”
“这些困难我都知道,但大自流盆地不能丢。” 陈守义的语气没有丝毫动摇,眼神里透着坚定的光芒,“你想想,大自流盆地是澳大利亚最重要的农业区,贡献了该国 65% 的粮食产量和 80% 的畜牧业产量,如果这里的地下水彻底枯竭,澳大利亚会面临严重的粮食危机,可能需要大量进口粮食,影响全球粮食市场;而且大自流盆地是澳大利亚原住民阿南古族的家园,他们的‘荒漠 - 水源共生’文明已经延续了上万年,一旦消失,是人类文明的重大损失;还有大自流盆地的地下水系统,是地球上最大的承压水系统之一,对维持大洋洲的生态平衡至关重要,一旦崩溃,会引发连锁的生态灾害。所以,再难也要上,设备故障率高,我们就多准备 88% 的备用配件,在每个修复区域设立 8 个维修站点,每个站点配备 8 辆太阳能供电的越野维修车和沙尘清理设备,确保故障能及时处理,同时给设备安装自动沙尘清理系统,定期清理太阳能板上的沙尘;阿南古族经验难以统一,我们就邀请每个部落的长老加入技术研发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