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过后的青衣江湾,寒意渐浓。生态湖的水面结着薄薄的冰碴,清晨的阳光洒在上面,折射出冷冽的光;岸边的树木大多褪去了枝叶,只剩下光秃秃的枝桠在寒风中摇晃,唯有几株腊梅冒出了小小的花苞,酝酿着冬日的芬芳;园子里的石板路覆盖着一层薄霜,踩上去发出 “咯吱” 的轻响。陈守义站在全球生态治理收官指挥中心的落地窗前,手中捧着《2045 全球生态治理收官期终极总结报告(海洋专项版)》,封面的全球生态协同图谱上,南极冰盖、北极苔原、萨赫勒草原等区域已用深绿色标注 “全域收官”,而分布在热带海洋的珊瑚礁带,却被醒目的浅红色警报覆盖,像一道道褪色的伤疤,旁边的文字触目惊心:“全球珊瑚礁白化加剧,澳大利亚大堡礁、太平洋斐济珊瑚礁、印度洋马尔代夫珊瑚礁区域白化面积达 98.7 万平方公里,520 种依赖珊瑚礁的海洋生物濒临灭绝,太平洋岛民‘海洋 - 渔猎共生’生计崩溃,沿海渔业危机与海洋生态灾难激化”。
“陈叔!珊瑚礁生态紧急报告!” 小满抱着平板电脑一路小跑冲进中心,淡绿色的工装外套上沾着园子里的霜花与枯草,脸颊因急促奔跑泛着红晕,双手紧紧攥着平板,仿佛生怕错过任何关键信息。他不等站稳,就急忙调出屏幕上的画面,声音里带着难以掩饰的焦急:“您看,这是澳大利亚大堡礁 —— 去年夏季的海水温度比往年升高了 3.2c,导致 90% 的珊瑚出现白化现象,原本色彩斑斓的珊瑚变成了惨白的骨架,像一片死去的森林;您再看这个视频,潜水员在水下拍摄的画面,曾经布满珊瑚的海域,现在只剩下裸露的礁石,五颜六色的热带鱼不见了踪影,只有几条瘦弱的小丑鱼在枯萎的海葵旁徘徊;大堡礁周边的渔民说,以前每天能捕到几十斤鱼,现在出海一整天都可能空网而归,已有 2.3 万渔民因失去生计被迫离开海边,搬到内陆城市打工。”
小满的手指在屏幕上快速滑动,画面切换到太平洋斐济珊瑚礁区域:“这里的情况更严重,除了海水升温,海洋酸化还导致珊瑚钙化速度下降 60%,新生的珊瑚幼虫根本无法附着在礁石上生长;去年秋季,斐济附近海域发生了大规模的珊瑚死亡事件,面积达 12 万平方公里的珊瑚礁彻底失去活性,原本依赖珊瑚礁生存的龙虾、贝类数量减少 95%,斐济的渔业出口额下降 87%,很多靠渔业为生的村庄陷入贫困;还有斐济的传统渔猎部落,他们世代在珊瑚礁海域捕鱼,掌握着‘潮汐渔猎’‘珊瑚养护’的传统方法,现在珊瑚礁没了,他们的渔猎工具只能堆在海边,锈迹斑斑,部落首领说,他们再也找不到小时候那种‘一潜下去就能抓到鱼’的海域了。”
再往下,是印度洋马尔代夫珊瑚礁区域:“这里的珊瑚礁白化直接威胁到马尔代夫的生存 —— 马尔代夫是由珊瑚礁形成的岛国,珊瑚礁能抵御海浪侵蚀,保护海岸线;现在珊瑚礁死亡,海岸线以每年 5 米的速度后退,去年已有 3 个小岛被海水淹没,1200 名居民被迫迁往其他岛屿;马尔代夫的旅游业也受到重创,以前游客来这里是为了看彩色的珊瑚和丰富的海洋生物,现在海底只剩下白色的珊瑚骨架,游客数量下降 92%,很多度假村被迫关闭,3.8 万人失去工作;更严重的是,珊瑚礁死亡导致海洋净化能力下降,马尔代夫周边海域的赤潮频发,去年夏季的赤潮导致 500 吨鱼类死亡,污染了当地的饮用水源,造成 1.2 万人出现腹泻、呕吐等症状。”
最后,画面停在东南亚菲律宾珊瑚礁区域:“这里的珊瑚礁不仅面临白化问题,还遭到过度捕捞和海洋污染的破坏 —— 渔民使用炸药捕鱼,炸毁了大量珊瑚礁;沿海工厂排放的污水含有重金属和化学物质,进一步加剧珊瑚死亡;去年冬季,菲律宾的珊瑚礁白化面积新增 8 万平方公里,原本热闹的珊瑚礁海域变成了‘海底沙漠’,海龟、海豚等海洋生物的栖息地被摧毁,已有至少 300 只海龟因找不到食物死亡,尸体被海浪冲到岸边,场面让人揪心。”
陈守义接过平板电脑,指尖在屏幕上缓缓滑动,每一个画面都像一把利刃,刺痛着他的心。他点开联合国粮农组织渔业与水产养殖部发来的实时数据文档,一行行冰冷的数字映入眼帘,像一片片破碎的珊瑚:过去一年,全球珊瑚礁白化速度较往年加快 210%,白化面积达 98.7 万平方公里,其中澳大利亚大堡礁减少 32.5 万平方公里,太平洋斐济珊瑚礁减少 28.3 万平方公里,印度洋马尔代夫珊瑚礁减少 21.7 万平方公里,东南亚菲律宾珊瑚礁减少 16.2 万平方公里;珊瑚礁白化导致海洋生物多样性危机加剧,520 种海洋生物濒临灭绝,其中热带鱼减少 90%,贝类减少 95%,龙虾减少 88%,海龟减少 85%,海豚减少 79%,珊瑚礁鱼类总数不足 1000 万条,比十年前减少了 93%;沿海渔业崩溃,全球依赖珊瑚礁渔业的 12 亿人面临粮食危机,其中澳大利亚大堡礁周边渔民收入下降 99%,斐济渔业出口损失 120 亿美元,马尔代夫旅游业损失 87 亿美元,菲律宾沿海村庄的贫困率上升至 89%;海岸线侵蚀加剧,全球有 28 个沿海国家面临 “海岸线消失” 风险,马尔代夫、图瓦卢等岛国的国土面积每年减少 1.2%,预计未来 20 年将有至少 5000 万沿海居民失去家园;海洋污染问题恶化,珊瑚礁死亡导致海洋自净能力下降 65%,赤潮、绿潮等海洋灾害发生频率增加 3 倍,去年全球因海洋污染导致的疾病感染人数达 500 万,死亡人数超过 10 万。
“当地的珊瑚礁治理措施,到底有没有效果?” 陈守义抬起头,声音里带着一丝凝重,目光透过窗户望向江湾的秋景 —— 眼前的萧瑟冷寂,与屏幕里的 “海底沙漠” 形成鲜明对比,让他心里格外沉重,手指无意识地攥紧了平板电脑,指节泛白。
小满叹了口气,调出多国海洋保护机构的联合报告,语气里满是无奈:“效果基本微乎其微。澳大利亚尝试人工种植珊瑚,在大堡礁区域投放了 50 万株人工培育的珊瑚苗,可因海水温度过高和酸化严重,珊瑚苗成活率仅 1.5%,不到一个月就全部白化死亡,投入的 800 万美元打了水漂;斐济政府禁止炸药捕鱼和污水排放,可缺乏足够的执法人员,渔民为了生计依旧偷偷使用炸药,工厂也在夜间偷偷排放污水,去年有 12 名执法人员因阻止非法捕鱼被渔民袭击受伤;马尔代夫尝试修建人工珊瑚礁,用混凝土制作珊瑚礁模型,可模型在海浪冲击下不到三个月就坍塌了,还造成了周边海域的二次污染;菲律宾政府给沿海渔民发放生活补贴,每人每月才 5 美元,连购买基本口粮的钱都不够,很多渔民只能继续过度捕捞;还有多国联合开展的‘全球珊瑚礁保护计划’,因技术分歧和资金不足进展缓慢,美国、欧洲国家主张用基因编辑技术改造珊瑚,提高其耐高温能力,中国、日本等国家则主张用生态修复技术改善海洋环境,双方无法达成一致,计划实施四年来,仅投入了不到 150 亿美元,远低于预期的 800 亿美元。”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更麻烦的是,各国在珊瑚礁保护与经济发展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澳大利亚、马尔代夫等国家依赖旅游业和渔业,希望优先保护珊瑚礁,可又缺乏资金和技术;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面临人口增长和粮食需求压力,无法完全禁止沿海渔业和工业发展;美国、欧洲国家则想通过技术垄断获取利益,不愿分享先进的珊瑚培育技术;去年在哥斯达黎加召开的全球珊瑚礁保护会议,各国代表吵了整整十天,最后只通过了一份‘珊瑚礁保护倡议书’,没有任何强制性措施,连最基本的保护目标都没确定。不过还好,上周多国海洋保护机构和太平洋岛民部落联名发来紧急求助函,用的是海洋卫星传输的加密文件,里面特别提到想借鉴南极冰盖‘现代技术 + 传统智慧’的模式 —— 太平洋岛民世代生活在珊瑚礁周边,掌握着‘珊瑚养护’‘潮汐利用’‘海洋污染净化’的传统方法,比如斐济部落的‘珊瑚休养生息期’传统,在每年的珊瑚繁殖季节禁止捕鱼,让珊瑚礁得以恢复;马尔代夫岛民的‘海水净化植物’利用,种植红树林和海草吸收海水里的污染物,这些传统智慧对珊瑚礁修复至关重要。”
陈守义听完,立刻走到办公桌前,拿起电话拨通了赵叔的号码。听筒里传来海水循环系统的 “哗哗” 声,夹杂着设备调试的 “滴滴” 声,显然赵叔正在实验室测试适应海洋环境的珊瑚修复设备。“赵叔,有个紧急任务 —— 立刻组建全球珊瑚礁生态修复团队。” 陈守义的声音格外坚定,没有丝毫犹豫,“技术方面,把中国南海的珊瑚培育技术、澳大利亚的人工珊瑚礁技术和日本的海洋酸化治理技术结合起来改造,重点加两个核心模块:一个是‘热带海洋环境适配模块’,热带海洋夏季海水温度可达 35c以上,海洋酸化导致 ph 值下降至 8.0 以下,还有强紫外线辐射和海浪冲击,设备必须能在高温、酸化、强辐射、高盐度环境下稳定运行,外壳要用耐腐蚀、抗紫外线的陶瓷复合材料,内部加装恒温冷却系统和 ph 值调节装置,确保核心部件在 38c以下、ph 值 7.8 以上能正常工作;另一个是‘太平洋岛民传统智慧适配单元’,要把岛民的传统经验转化为技术参数,比如斐济的‘珊瑚休养生息期’算法、马尔代夫的‘海水净化植物’配置模型、菲律宾的‘潮汐渔猎’时间规划系统,这些都要融入设备的智能控制系统里。”
他停顿了一下,又详细叮嘱:“还有,珊瑚礁生态系统极其脆弱,修复工作不能对现有生态造成二次破坏。设备方面,要研发‘无接触式珊瑚培育设备’,通过生物诱导技术促进珊瑚幼虫附着和生长,避免机械作业对珊瑚礁的破坏;还要配备‘低能耗海洋酸化治理装置’,利用藻类光合作用吸收海水里的二氧化碳,提高海水 ph 值,同时种植红树林和海草,增强海洋自净能力;物资方面,要准备一批耐高温、抗酸化的珊瑚苗,比如鹿角珊瑚、脑珊瑚、柳珊瑚,这些珊瑚苗要经过基因筛选和环境驯化,确保移植到野外后能存活;还要带一批先进的海洋监测设备,比如高精度的海水温度传感器、ph 值监测仪、珊瑚生长记录仪,帮助各国海洋保护机构提升监测能力。运输方面,走‘全球海洋应急绿色通道’,协调中国远洋运输集团的专用冷藏运输船和澳大利亚的海洋作业船联合运输,船上要加装恒温舱、海水循环系统和防盐雾装置,确保珊瑚苗和设备在运输过程中不受高温、盐雾影响,务必在 480 小时内抵达澳大利亚凯恩斯港、斐济苏瓦港、马尔代夫马累港和菲律宾马尼拉港 —— 热带海洋的珊瑚繁殖季节即将结束,一旦错过这个时期,珊瑚苗的成活率会大幅下降,必须在 11 月底前完成人员和设备的部署。人员方面,让迭戈、索菲亚带领参与过南极冰盖修复的核心学员,大概 100 人左右,再补充 80 名懂珊瑚生态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学、海洋工程学的专家,还有 40 名医护人员,负责应对可能出现的海洋污染疾病和潜水事故,总共 220 人,确保每个修复区域都有完整的技术和医疗保障团队。这是 2045 收官期的海洋专项任务,关系到全球海洋生态稳定和沿海居民生计,不能出任何差错。”
听筒那头沉默了几秒,赵叔的声音带着前所未有的顾虑,还有一丝因长期接触海水产生的沙哑:“陈叔,这次的难度比南极冰盖还大,海洋环境太复杂了。首先,高温和酸化会导致珊瑚苗大量死亡,就算经过驯化,成活率也可能低于 10%,而且珊瑚生长周期长,至少需要 5 年才能形成稳定的珊瑚礁,短期内很难看到修复效果;其次,太平洋岛民的传统经验大多是口口相传的,没有文字记录,比如不同部落的‘珊瑚休养生息期’时间不同,有的是 3 个月,有的是 6 个月,要把这些经验转化为统一的技术参数,难度极大;还有海洋污染治理的问题,沿海工厂排放的污水含有多种有害物质,仅靠藻类和植物吸收无法完全净化,需要先进的污水处理设备,可这些设备成本高、能耗大,很多发展中国家无法承担;更别说潜水作业的风险了,修复人员需要长时间在水下工作,可能会遇到鲨鱼、海蛇等危险生物,还可能出现减压病,去年就有 5 名澳大利亚潜水员因减压病死亡。”
“这些困难我都知道,但珊瑚礁不能丢。” 陈守义的语气没有丝毫动摇,眼神里透着坚定的光芒,“你想想,珊瑚礁虽然只占海洋面积的 0.2%,却支撑着 25% 的海洋生物,是‘海洋中的热带雨林’,如果珊瑚礁全部死亡,全球海洋生态链会彻底断裂,数亿人会失去食物来源;而且珊瑚礁能抵御海浪侵蚀,保护海岸线,一旦珊瑚礁消失,沿海城市会频繁遭受海啸和风暴潮袭击,经济损失不可估量;还有太平洋岛民的渔猎文明,已经延续了上千年,如果因为珊瑚礁死亡消失,那是人类文明的重大损失。所以,再难也要上,珊瑚苗成活率低,我们就多培育 10 倍的珊瑚苗,采用‘分批投放’的方式,提高存活概率;岛民经验难以统一,我们就邀请每个部落的长老加入技术研发组,根据不同海域的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污水处理设备成本高,我们就联合中国环保企业,研发低成本、低能耗的污水处理设备,免费提供给发展中国家;潜水作业风险大,我们就配备专业的潜水教练和减压舱,给修复人员购买高额保险,确保他们的安全。”
他思考了片刻,又说:“关于技术改造,你让团队重点突破三个难点:一是研发‘智能珊瑚培育系统’,通过 AI 实时监测海水温度、ph 值、盐度等参数,自动调节培育环境,比如温度过高时启动冷却系统,ph 值过低时投放碱性物质,同时用基因编辑技术改造珊瑚,增强其耐高温和抗酸化能力;二是开发‘太平洋岛民传统经验数字化平台’,用 3d 建模和虚拟现实技术,把长老们口传的经验转化为可视化的操作流程,比如通过 VR 模拟不同潮汐时段的捕鱼区域,让技术人员快速掌握‘潮汐渔猎’方法;三是设计‘模块化海洋污染治理装置’,根据不同的污染类型(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农业污水)设计不同规格的治理模块,同时配备‘水下机器人’,能在深海区域清理垃圾和污染物,提高治理效率。至于国际协调问题,我会让马丁先生联系联合国海洋法法庭和世界自然基金会,推动各国签署‘全球珊瑚礁协同修复协议’,明确各国的治理责任和资金分摊比例,同时协调发达国家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帮助发展中国家开展珊瑚礁修复工作。”
挂了电话,陈守义又对小满说:“你把全球珊瑚礁的所有生态数据,包括珊瑚礁白化区域分布、海水温度和 ph 值分布、沿海工厂分布、太平洋岛民部落位置、海洋生物栖息地,都整理成三维海洋地图,同步到全球治理数据平台,设置成加密共享权限,对所有沿海国家开放。然后联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澳大利亚海洋科学研究所、斐济海洋保护协会、马尔代夫海洋研究所,组织一次线上技术研讨会,重点讨论珊瑚培育的技术参数、海洋污染治理的效率优化、岛民经验的整合方法,确保我们的修复方案能兼顾生态保护和沿海发展。另外,你再协调国内的海洋装备企业和食品加工厂,定制一批适合海洋环境的物资 —— 潜水服要能抵御高温和腐蚀,还要具备防鲨鱼功能;食品要高能量、易储存,适合在海上长期食用;医疗设备要能应对潜水事故,比如便携式减压舱、抗海蛇毒素血清,确保能及时救治伤员。”
小满刚点头应下,指挥中心的门就被推开了,迭戈、索菲亚带着 220 名学员和专家走了进来。他们穿着统一的蓝色海洋实训服,衣服上印着江湾生态联盟的白色徽章,胸前还挂着防水的记录仪,背包里装着便携式珊瑚检测仪、海水 ph 值传感器、潜水设备,还有防鲨喷雾、急救包、水下照明设备等装备。迭戈手里捧着一份厚厚的珊瑚礁修复方案,走到陈守义面前,眼神坚定:“陈叔,我们已经准备好了!出发前,我们做了五个月的海洋适应性训练 —— 在海南三亚模拟热带海洋环境,练习水下设备操作和珊瑚培育技术;在广东湛江测试海洋污染治理设备,优化参数;还邀请了五位太平洋岛民长老通过视频授课,学习他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