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古祠修复遇阻,非遗活态破局
秋雨淅淅沥沥下了三天,祠堂前的青石板路积了层薄水,倒映着檐角垂落的雨帘。林悦撑着油纸伞站在祠堂门口,看着施工队师傅们围着西厢房的残垣发愁,眉头拧成了疙瘩。
“林总,这西厢房的墙体是夯土墙,常年漏雨已经酥了,要是直接拆了重砌,又怕破坏旁边的木构架,”施工队队长老张蹲在墙根下,用铲子轻轻刮了刮墙面,黄土簌簌往下掉,“而且祠堂的瓦当也坏了大半,市面上根本找不到同款的清代青瓦,要是用现代瓦替代,又会破坏整体的历史风貌。”
林悦蹲下身,指尖触碰着冰冷的夯土墙,心里满是焦急。自从上周启动修复工程以来,问题就接连不断——先是木材的干燥处理需要专业设备,县里没有,得从省里调运;现在又遇到了墙体修复和瓦当缺失的难题,要是解决不了,整个工程就得停滞。
“张师傅,能不能先把酥坏的土层清理掉,用竹筋和糯米灰浆加固墙体?”一直站在旁边的赵磊突然开口,“我在国外考察时,见过日本修复古建筑用的传统工艺,用糯米灰浆混合草木灰,强度不比现代水泥差,还能跟原有墙体更好地结合。”
老张眼睛一亮:“这个法子我倒是听说过,就是不知道糯米灰浆的配比。而且现在村里种糯米的少,一时半会儿也凑不齐那么多糯米。”
“糯米的事我来解决,”林悦立刻说道,“我联系一下周边的村子,高价收购糯米。至于配比,周明研究员之前给过我一本古建筑修复的古籍,里面应该有记载。”
正说着,周曼撑着伞匆匆赶来,手里拿着一份文件:“悦悦,省文物局刚才打电话来,说下周会派专家组来检查修复工程,重点考察传统工艺的运用情况。另外,非遗保护中心也联系我,想在咱们祠堂里设立非遗展示区,把村里的竹编、扎染、传统豆腐制作这些手艺都展示出来,既能丰富文旅项目内容,还能申请非遗保护资金。”
“这是好事啊!”林悦眼前一亮,“非遗展示区可以设在祠堂的东厢房,那里的墙体保存得比较完整,稍微修复一下就能用。而且把传统手艺和古建筑结合起来,游客来了不仅能看古祠,还能体验非遗文化,一举两得。”
周曼点点头:“我也是这么想的。非遗保护中心还推荐了几位非遗传承人,下周会来村里跟咱们对接。不过有个问题,非遗展示区需要配备专门的展柜和照明设备,这些都得符合文物保护的要求,不能破坏古建筑的结构。”
“这个好办,”赵磊接过话茬,“我认识一家做博物馆展柜的公司,他们有专门的文物保护展柜,采用无眩光照明,还能控制温湿度,正好适合咱们的祠堂。我现在就联系他们,让他们尽快出设计方案。”
林悦看着眼前的两人,心里的焦虑渐渐消散。虽然修复工程遇到了不少难题,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总能找到解决办法。她转头对老张说:“张师傅,你先带着工人清理西厢房的墙体,我去联系周边村子收购糯米,争取明天就能开始制作糯米灰浆。”
当天下午,林悦就开车去了周边的几个村子。没想到村民们听说她要收购糯米修复古祠,都非常支持,纷纷把家里储存的糯米拿了出来。不到半天时间,就收了两千多斤糯米。
回到村里时,天色已经暗了下来。林悦刚把糯米卸到祠堂门口,就看见张大爷带着几个老工匠在院子里忙碌。他们把糯米倒进大木桶里,用清水浸泡,准备明天制作糯米灰浆。
“悦丫头,你放心,这糯米灰浆的活儿交给我们,保证跟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一模一样,”张大爷拍着胸脯说道,“我年轻时跟着师父修过县城的孔庙,用的就是糯米灰浆,到现在几十年了,墙体还结实得很。”
林悦感激地说:“谢谢张大爷,有你们在,我就放心了。对了,非遗保护中心下周会派传承人来,想跟你们聊聊竹编和扎染的传承问题,到时候还得麻烦你们多费心。”
张大爷乐呵呵地说:“没问题!只要能把老手艺传下去,让更多人知道咱们村里的宝贝,我就是累点也愿意。”
第二天一早,制作糯米灰浆的工作就正式开始了。老工匠们把浸泡好的糯米倒进大锅里,用柴火慢慢熬煮,整个祠堂里都弥漫着糯米的香气。熬好的糯米浆和草木灰、石灰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搅拌均匀后,就成了粘稠的糯米灰浆。
老张带着工人,小心翼翼地把酥坏的夯土层清理掉,然后用竹筋固定墙体,再一层一层地涂抹糯米灰浆。虽然进度比用现代水泥慢了不少,但每一步都做得非常细致,确保修复后的墙体既能保持历史风貌,又能抵御风雨侵蚀。
周曼则忙着对接非遗展示区的事情。她和赵磊一起,带着博物馆展柜公司的设计师在东厢房测量尺寸,讨论展柜的摆放位置和照明方案。设计师建议采用嵌入式展柜,固定在墙体的预留位置上,既能展示非遗作品,又不会对墙体造成破坏。
“照明方面,我们会采用LEd无眩光射灯,色温控制在3000K,接近自然光,既能让游客看清展品,又不会对文物和古建筑造成光老化,”设计师指着东厢房的梁架说道,“而且所有的线路都会隐藏在梁架内部,不会影响古建筑的整体美观。”
周曼满意地点点头:“就按照这个方案来,尽快出施工图,争取在专家组来检查前完成非遗展示区的基础建设。”
周三上午,非遗传承人如期而至。竹编传承人王师傅是个七十多岁的老人,手里提着一个竹编提篮,里面装满了各种竹编作品——小巧玲珑的竹编蚂蚱、精致的竹编茶具、还有用来装针线的竹编盒子,每一件都做工精细,栩栩如生。
“这些都是我这辈子编的得意之作,”王师傅一边展示作品,一边对围过来的村民说,“竹编这门手艺,讲究的是‘劈、剖、编、织’四个字,劈竹要均匀,剖丝要细腻,编的时候要心手合一,才能编出好东西。”
张大爷看得连连点头:“王师傅说得对!我年轻时也编过竹篮,就是没你编得这么精细。以后你得多来村里指导指导,让年轻人也学学这门手艺。”
扎染传承人李阿姨则带来了各种颜色的扎染布料,有靛蓝色的桌布、粉色的围巾、还有印有花纹的连衣裙。她现场演示了扎染的制作过程,把白布折叠、捆绑,然后浸泡在靛蓝染料里,等待一段时间后打开,一块色彩斑斓的扎染布就呈现在大家面前。
村民们看得兴致勃勃,不少年轻姑娘还主动上前请教。李阿姨笑着说:“扎染这门手艺不难学,关键是要有耐心和创意。只要大家愿意学,我就免费教,把这门手艺传下去。”
林悦看着热闹的场景,心里非常高兴。她走到王师傅和李阿姨身边,诚恳地说:“两位老师,我们想在祠堂的东厢房设立非遗展示区,把你们的作品和制作工艺都展示出来,再定期举办体验活动,让游客亲身体验竹编和扎染的乐趣。不知道你们愿不愿意合作?”
王师傅和李阿姨对视一眼,都露出了笑容。王师傅说:“我们求之不得啊!现在愿意学传统手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要是能通过你们的文旅项目,让更多人了解和喜欢竹编、扎染,这门手艺就能传承下去了。”
李阿姨也点点头:“我可以每个月来村里住几天,教村民们扎染技术,还能根据游客的需求,设计一些新的扎染产品,比如印有祠堂图案的围巾、手帕,肯定能受到游客的欢迎。”
当天下午,林悦就和两位传承人签订了合作协议,约定非遗展示区开业后,他们会定期来村里开展传承活动,文旅公司则会支付相应的报酬,并负责他们作品的销售推广。
解决了墙体修复和非遗展示区的问题,林悦终于松了口气。她坐在祠堂的台阶上,看着工人们忙碌的身影,心里充满了期待。她相信,用不了多久,这座古老的祠堂就会重新焕发生机,成为林家村文旅项目的核心亮点。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周五下午,突然刮起了大风,祠堂西厢房刚修复好的一段墙体被风吹得出现了裂缝。林悦接到消息后,立刻赶到祠堂,看着墙上的裂缝,心里一沉。
“张师傅,这是怎么回事?是不是糯米灰浆的强度不够?”林悦着急地问。
老张蹲在墙根下,仔细检查着裂缝,眉头紧锁:“不是糯米灰浆的问题,是这段墙体的基础太薄弱了,又赶上大风,才出现了裂缝。要是不尽快加固,下次再遇到大风大雨,整面墙都可能塌了。”
“那怎么办?”林悦的声音都有些发颤。下周专家组就要来检查了,要是墙体出了问题,不仅会影响检查结果,还可能危及整个祠堂的安全。
赵磊和周曼也赶了过来,看到墙上的裂缝,都脸色凝重。赵磊沉吟片刻,说道:“我有个办法。咱们可以用碳纤维布对墙体进行加固,这种材料强度高、重量轻,还能和墙体很好地结合,而且不会影响古建筑的外观。我认识一家做碳纤维加固的公司,他们有古建筑加固的经验,我现在就联系他们,让他们尽快派技术人员来。”
林悦点点头,心里燃起了一丝希望:“那就麻烦你了,一定要让他们尽快来,时间不多了。”
赵磊立刻掏出手机,联系碳纤维加固公司。好在对方离村里不远,答应第二天一早就派技术人员过来。
周六上午,技术人员如期而至。他们带来了碳纤维布和专用的粘结剂,先对墙体的裂缝进行了处理,然后将碳纤维布粘贴在墙体表面,用 rollers 反复碾压,确保粘结牢固。
“林总,您放心,这种碳纤维布的抗拉强度是普通钢材的七倍,加固后的墙体不仅能抵御大风,还能承受更大的荷载,”技术人员一边施工,一边向林悦介绍,“而且我们用的粘结剂是环保型的,不会对古建筑造成任何损害,也不会影响墙体的透气性。”
经过一整天的忙碌,墙体加固工作终于完成。看着加固后的墙体,林悦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老张也忍不住称赞:“还是现代技术厉害,既解决了问题,又不破坏老祖宗留下的东西,真是两全其美。”
周日下午,林悦和团队成员一起,对修复工程进行了全面检查,确保每一个细节都符合文物保护的要求。非遗展示区的展柜也已经安装完毕,王师傅和李阿姨的作品整齐地摆放在展柜里,在柔和的灯光下显得格外精美。
周一上午,省文物局的专家组如期而至。他们仔细检查了祠堂的墙体修复、木材处理、瓦当更换等工作,对糯米灰浆加固和碳纤维布加固的结合使用给予了高度评价:“你们在修复过程中,既运用了传统工艺,又合理引入了现代技术,很好地平衡了文物保护和功能利用的关系,值得推广。”
在非遗展示区,专家组看到竹编、扎染等传统手艺的展示,更是赞不绝口:“把非遗文化和古建筑保护结合起来,不仅丰富了文旅项目的内涵,还为非遗传承提供了新的平台,这个思路非常好!”
检查结束后,专家组宣布林家村祠堂的修复工程符合要求,同意将其列为省级文保单位,并表示会尽快拨付文保补贴资金。
林悦和团队成员听到这个消息,都激动得欢呼起来。几个月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这座古老的祠堂不仅得到了保护,还将成为林家村文旅项目的核心吸引力。
当天晚上,村里举办了一场热闹的庆祝晚宴。村民们自发地准备了各种美食,有传统的糯米酒、红烧肉、还有用祠堂里的井水制作的豆腐。大家围坐在祠堂的院子里,一边吃饭,一边畅谈未来。
张大爷端着酒杯,走到林悦身边,激动地说:“悦丫头,谢谢你啊!要是没有你,这祠堂早就塌了,我们这些老手艺也没人知道。以后,我们一定好好配合你,把村里的文旅项目做好,让更多人知道咱们林家村的好!”
林悦接过酒杯,站起身,对着大家说:“谢谢大家的支持!祠堂的修复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我们还要建设民宿、开发旅游线路、举办非遗文化节,让林家村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我相信,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实现这个目标,让大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晚宴在欢声笑语中结束,林悦站在祠堂门口,看着漫天的繁星,心里充满了希望。她知道,未来还有很多挑战在等着她,但只要有村民们的支持,有团队的陪伴,她就有信心把林家村的文旅项目做好,让这座古老的村庄焕发出新的生机,让更多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