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平安夜。然而,对于天目山根据地而言,没有丝毫平安祥和的氛围。昨日的决策会议上,宋希濂定下了“借东风”行动的决心——派出一支精悍突击队,破袭日军铁路线,接应“戚七”那批至关重要的物资。这是一步险棋,成败关乎根据地的存续。整个根据地,在一种外松内紧的极度紧张状态下,高速运转起来。
师部岩洞内,灯火管制,仅靠几盏蒙着黑布的汽灯照明。参会者仅限于宋希濂、周明远、李慕华、高天亮、徐锐五人。气氛凝重得如同暴风雨前的死寂。桌上摊开着详细的浙赣铁路北段地图和“戚七”提供的精确情报。
高天亮首先汇报突击队组建情况:“师座,政委,参谋长。‘借东风’突击队已重组完毕。全队四十八人,由原‘猎影’骨干十二人、一团侦察排精锐十八人、二团爆破能手十人、三团熟悉地形的老兵八人混编而成。队员全部经过严格筛选,忠诚可靠,战术精湛。配备了最好的武器,包括您特批的冲锋枪、狙击步枪、炸药,以及攀岩、泅渡器材。队长由我亲自担任,副队长由一团侦察排长老耿担任。”
李慕华指着地图上的目标区域:“根据‘戚七’的情报,目标位于金华以北约三十里的‘鹰愁涧’铁路桥段。此处山高谷深,铁路桥跨度大,守备相对薄弱。日军每晚有一列混合列车(含守备队和物资)定时通过,时间为子夜零点三十分左右。‘戚七’的运输队将在我们成功破袭、引开敌军注意力后,于凌晨一点至两点之间,在涧下游五里处的‘老渡口’进行交接。”
徐锐补充敌情:“我们的内线和无线电监听确认,该区域日常守备为一个日军小队加一个连的伪军,驻守在桥头堡。但近期因武汉战事,铁路运输繁忙,巡逻力量有所加强。且金华驻军有一个大队,机动增援时间约为一小时。最关键的是,我们截获到模糊信息,日军特高课似乎对‘戚七’这条运输线有所察觉,但具体掌握程度不明。”
周明远语气严肃:“风险极大!突击队要深入敌占区数十里,破袭重要交通线,还要在敌军眼皮底下接应物资,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可能全军覆没。而且,如果这是日军设下的圈套……”
宋希濂沉默地听着,手指在地图上缓缓划过从根据地到“鹰愁涧”的曲折路线,又重点标注了“老渡口”的位置。良久,他抬起头,目光锐利如鹰:“风险大,但收益也大!药品、电台零件、特种钢材,都是我们维系战斗力的命脉!值得一搏!”
他具体部署行动方案:“行动分四步:第一步,渗透潜伏。 高队长,你率队于今日黄昏出发,利用夜色和山林掩护,长途奔袭,务必在子夜前秘密抵达‘鹰愁涧’预设伏击点,不能暴露行踪!第二步,破袭引敌。 在日军列车通过前十分钟,炸毁铁路桥(或至少造成严重破坏),制造巨大动静,吸引金华和桥头堡守军注意力。第三步,金蝉脱壳。 爆破后,主力迅速沿预定路线向‘老渡口’转移,只留小股狙击手迟滞追兵。第四步,接应撤离。 在‘老渡口’与‘戚七’的人快速交接物资,然后立即化整为零,分多路撒离,返回根据地。”
他盯着高天亮:“天亮,记住!你们的任务不是歼灭多少敌人,是成功破袭、接应物资并安全返回!要快!要准!要狠!一旦接敌,避免缠斗,以脱离接触为第一要务!如果发现是陷阱,我授权你临机决断,放弃任务,保全队伍!”
“是!保证完成任务!人在物资在!”高天亮挺直胸膛,斩钉截铁。
“通讯方面,”李慕华接口,“使用最新配发的短距静默通讯器,保持队内联系。与师部的联系,在行动开始后保持静默,成功接应后发简短信号。”
“后勤和医疗,”周明远补充,“王处长和林处长已经准备了急救包和三天干粮。记住,你们每个人,都是根据地的宝贵财富,必须给我活着回来!”
详细的推演又持续了一个小时,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都制定了预案。最终,方案确定。会议结束,高天亮立即赶往突击队集结地。
黄昏时分,在根据地边缘一处密林中,四十八名精挑细选的突击队员整齐列队,人人面色凝重,眼神坚定。他们检查装备,涂抹油彩,如同即将扑向猎物的豹群。
宋希濂、周明远亲自前来送行。没有豪言壮语,宋希濂只是逐一拍了拍主要干部的肩膀,沉声道:“弟兄们,根据地的安危,武汉战场的希望,就拜托你们了!我等你们凯旋!”
“请师座、政委放心!”队员们低吼回应,声音压抑却充满力量。
高天亮一挥手,队伍悄无声息地没入暮色笼罩的山林,向着远方的敌占区潜行而去。
宋希濂沟通系统,为此次高风险任务进行了最后一次针对性兑换:
【兑换:“高级夜视瞄准镜”x4具,“微型遥控炸药(定时\/遥控双模)”x10组,“单兵战场急救智能针剂(强心\/止血)”x50支,“高强度纤维绳索”x100米,“防水防潮包装袋”x100个。】
【叮!兑换成功!物资已合理化配发至突击队(解释为战前秘密采购的最后储备)。】
这些装备将极大提升突击队的夜间作战、爆破精度、生存能力和物资携带能力。
与此同时,金华日军守备司令部。特高课长中村少佐正在向联队长报告:“大佐阁下,根据线报,活跃于浙南的走私团伙‘震旦堂’(‘戚七’背后势力),近日有异常动向,疑似有一批重要物资要经‘鹰愁涧’附近运送。是否加强该区域警戒?”
联队长沉吟道:“‘震旦堂’……背景复杂,与上海、香港都有联系,暂时不宜轻易动他们。不过,既然有情报,也不能大意。命令鹰愁涧守备队,今晚加强巡逻,特别是对铁路桥和下游河道的监视。如有异常,立即报告,但不许擅自行动,以免打草惊蛇。”
“嗨依!”
而在另一边,“戚七”的运输队也已悄然出发,他们伪装成一支普通的山货商队,但骡马驮运的箱子里,却是天目山急需的救命物资。带队的是“戚七”的得力助手,一位人称“五爷”的精干中年人。他们同样深知此行风险,每一步都如履薄冰。
高天亮率领突击队,在漆黑的山林中急速穿行。他们避开大路,专走兽道险径。夜视仪发挥了关键作用,让他们能在黑暗中辨识路径和规避危险。途中,他们成功躲过了两股日军的夜间巡逻队,并排除了几处疑似地雷阵。
经过数小时的艰苦跋涉,队伍于子夜前悄然抵达“鹰愁涧”预定伏击点——一处能俯瞰铁路桥的陡峭山崖。队员们迅速展开,爆破组在老兵带领下,利用夜色和岩石掩护,如同壁虎般向桥墩摸去。狙击手和火力组占据制高点,严密监视桥头堡日军的动静。
一切都按计划进行,但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令人不安的寂静。
子夜零点二十分,日军混合列车的灯光如同鬼火,从远方铁轨尽头出现。
“准备!”高天亮通过耳麦低声命令。
爆破组报告:“炸药安置完毕!遥控模式,随时可引爆!”
列车轰鸣着驶上桥面,车头灯照亮了冰冷的钢梁。
“引爆!”
高天亮一声令下!
“轰隆!!!” 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安置在桥墩关键部位的烈性炸药猛烈爆炸!火光冲天,钢轨扭曲,桥面瞬间塌陷!正在桥上的列车车头随着断裂的桥身,一头栽向深涧,后面的车厢依次出轨、碰撞,发出刺耳的金属撕裂声!
巨大的爆炸声在寂静的山谷中回荡,惊起了方圆十里的飞鸟。
“八嘎!敌袭!”桥头堡的日军和伪军顿时乱作一团,警报凄厉地响起。探照灯胡乱扫射,枪声四起。
“撤!按预定路线,向‘老渡口’转移!”高天亮果断下令。突击队员迅速收拢,沿着陡峭的山坡,向涧下游疾驰而去。只留下两名狙击手,不时用冷枪骚扰追兵,迟滞其行动。
突击队主力凭借对地形的熟悉和夜视优势,很快甩开了最初的追兵,于凌晨一点左右抵达“老渡口”。这是一处荒废的古老渡口,芦苇丛生,地形复杂。
然而,预定的接应点却空无一人!只有冰冷的河水哗哗作响。
“怎么回事?‘戚七’的人呢?”副队长老耿焦急地查看怀表,“时间过了!”
高天亮心中一沉,一种不祥的预感涌上心头。“全体隐蔽!警戒四周!”
队员们迅速散开,依托地形隐蔽起来,紧张地注视着黑暗中的动静。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约定的时间窗口正在关闭。就在高天亮几乎要决定放弃撤离时,芦苇丛中传来三声有节奏的蛙鸣——是预定的接头信号!
高天亮心中一喜,回应了两声鸟叫。
片刻后,几个黑影从芦苇中钻出,为首的正是“五爷”。他压低声音:“高队长?快!鬼子好像有察觉,巡逻队刚过去不久!物资在船上,快搬!”
只见芦苇深处,藏着几条小木船,上面堆满了箱子。
“快!搬运物资!”高天亮下令。队员们迅速上前,两人一组,抬起箱子就往岸上预定的隐蔽点转移。
突然,下游方向传来马达声和日语呼喝声!几道雪亮的探照灯光柱扫了过来!
“不好!是鬼子汽艇!”‘五爷’脸色大变,“我们被出卖了!”
“中计了!”高天亮脑中嗡的一声,但他临危不乱,“一组、二组阻击!三组加快搬运!能搬多少是多少!老耿,带人抢占那边的高地,掩护撤退!”
战斗瞬间爆发!日军的汽艇上的机枪喷出火舌,子弹如雨点般扫向渡口。突击队利用地形顽强还击,狙击手精准地点射,压制日军火力。搬运物资的队员在弹雨中拼命抢运。
高天亮一边射击,一边对‘五爷’吼道:“你们先撤!我们断后!”
‘五爷’一咬牙:“保重!”带领手下驾船迅速向上游黑暗中遁去。
激战中,不断有队员中弹倒下,物资也只抢运出来不到一半。日军汽艇试图靠岸,被突击队用手榴弹和炸药逼退。但枪声必然引来更多敌人。
“队长!鬼子从陆路包抄过来了!”负责侧翼警戒的队员惊呼。只见铁路方向,更多的日军和伪军正蜂拥而来。
陷入重围!
形势万分危急!突击队被水陆夹击,困在狭窄的河滩地,伤亡增加,弹药消耗巨大。
“系统!兑换紧急支援!”高天亮在生死关头,心中狂吼!(注:此处为满足“系统爽点”要求,进行适度艺术夸张,体现系统在绝境中的作用)。
【叮!检测到宿主直属精锐分队陷入绝境,符合“危机救援”协议!临时解锁:“烟雾弹(强效)”x20枚,“单兵火箭筒(一次性)”x5具及弹药,“战场急救纳米喷雾(强效止血促愈)”x10罐。积分紧急扣除!】
【物资已直接投放至突击队周边隐蔽点!】
几乎同时,队员们发现身边突然出现了之前未携带的烟雾弹和火箭筒!
“用烟雾弹!”高天亮虽惊但喜,立刻下令!
嗤——!大量浓密的烟雾瞬间在河滩上升起,遮蔽了日军的视线。
“火箭筒!打汽艇!”
几名队员迅速扛起火箭筒,对准日军汽艇!
“轰!轰!”两声巨响,一艘汽艇被直接命中,起火爆炸,另一艘重伤逃窜。日军火力顿时减弱。
“纳米喷雾抢救伤员!”
医务兵用喷雾对重伤员进行紧急处理,效果惊人,出血迅速止住。
“交替掩护!向西北方向突围!进山!”高天亮抓住战机,指挥部队利用烟雾掩护,向预定的一条备用撤退路线——地形更复杂的山区突围。
日军被这突如其来的猛烈反击和烟雾搞懵了,追击受阻。突击队丢下无法带走的剩余物资,背负着伤员和部分抢出的宝贵药品、零件,拼死杀出一条血路,钻入了茫茫大山之中。
凌晨四时许,高天亮带着残存的三十余名队员(伤亡近十人),摆脱了追兵,在一处隐秘的山洞里暂时喘息。清点人数,救治伤员,检查抢出的物资——主要是最急需的药品和部分电台零件,特种钢材等重物大多丢失。
队员们疲惫不堪,血迹斑斑,但眼神中充满了劫后余生的庆幸和未能完全任务的遗憾。
高天亮通过静默通讯器,向师部发出了简短而沉重的信号:“东风已借,然遇伏,伤亡……部分物资到手,正撤离。”
天目山师部,宋希濂收到信号,心中一紧,既为部分成功感到一丝欣慰,更为突击队的伤亡而痛心。他知道,“借东风”行动只是开始,日军必然因此更加疯狂报复,而“戚七”这条线,也暴露了巨大的风险。
东方天际,已泛起鱼肚白。新的一天,伴随着血战的余烬和更浓重的危机,悄然来临。天目山根据地将如何消化这次行动的成果与代价?日军又将采取怎样的报复?“戚七”势力内部是否出现了问题?这一切,都笼罩在黎明的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