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三年的中秋,长江水面上的薄雾如轻纱般弥漫,将黄鹤楼的飞檐斗拱晕染成一幅朦胧的水墨画卷。我抱着祖传的罗盘,踩着湿漉漉的青石板来到楼前,檐角的铜铃在江风中轻轻摇曳,发出细碎的声响,恍惚间竟与记忆中那若有若无的哭声重叠。守楼的老卒提着一盏昏黄的灯笼迎了上来,灯笼的光晕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跳动,他瞥了眼我腰间系着的鲁班锁,沙哑的嗓音中带着一丝警惕:“这个时辰来登楼,不怕撞见鬼?”
我名叫沈墨,是世代为黄鹤楼修缮的工匠后人。祖父临终前攥着我的手,枯瘦的手指因用力而泛白,他告诉我,黄鹤楼的地基下藏着三具枯骨,每到月圆之夜,他们的冤魂便会在楼中哭泣。祖父还说,当年修建此楼时,祖父的曾祖父是掌墨师,亲眼见证了那些悲惨的往事。如今楼体出现多处裂痕,节度使下令三日内必须修缮完毕,否则就要问罪,我只能趁着月色前来勘察。
跟着老卒登上二楼,木质的楼梯在脚下发出“吱呀”的呻吟,仿佛不堪重负。月光透过窗棂洒进来,在地面上投下交错的光影,空气中弥漫着一股陈旧的木料气息,还夹杂着淡淡的霉味。忽然,一阵低沉的啜泣声从楼上传来,那声音纤细而哀伤,像是女子在诉说着无尽的悲痛。老卒的身体明显僵了一下,手中的灯笼晃了晃,光晕里的影子也跟着扭曲起来。“是她又来了,”老卒的声音带着颤抖,“那为爱殉情的姑娘,每到月圆就会在楼顶哭。”
我握紧了手中的罗盘,罗盘的指针疯狂转动,最后指向了楼顶的方向。循着哭声往上走,三楼的栏杆边隐约站着一个白色的身影,她身着古代的襦裙,长发如瀑,正望着江面出神。月光洒在她身上,勾勒出纤细的轮廓,却看不到她的面容。当我试图靠近时,她突然转过身,一阵冷风扑面而来,哭声戛然而止,身影也消失在了月光中。栏杆上只留下一片冰凉的水渍,像是她未曾擦干的泪水。
老卒追到三楼时,脸色已是惨白如纸。他靠在柱子上,大口喘着气,过了好一会儿才缓过神来,给我讲起了那个女子的故事。相传在南朝宋时期,黄鹤楼已是文人墨客汇聚之地。有一位名叫苏婉清的女子,出身名门,却与寒门书生柳梦卿相爱。苏家人坚决反对这门亲事,将苏婉清锁在府中,还派人殴打柳梦卿,逼他离开武昌。柳梦卿无奈之下,只能在黄鹤楼下与苏婉清遥遥相望,约定三日后在楼中相会,一同私奔。
然而,三日后柳梦卿如约来到黄鹤楼时,却迟迟不见苏婉清的身影。他在楼中从清晨等到黄昏,从黄昏等到月上中天,最终等来的却是苏婉清被家人逼迫,嫁给当地权贵的消息。柳梦卿悲痛欲绝,在楼壁上写下一首绝命诗,随后纵身跳下了黄鹤楼。苏婉清得知消息后,趁着出嫁前的混乱,逃到了黄鹤楼上。她看着楼壁上柳梦卿的字迹,又望着江面上来来往往的船只,想起两人曾经的海誓山盟,最终在月圆之夜,也从楼顶一跃而下。
“自那以后,每到月圆之夜,就会有人听到楼里有女子的哭声。”老卒叹了口气,眼神中充满了怜悯,“有人说,她是在等柳梦卿的魂魄归来,也有人说,她是在为自己悲惨的命运哭泣。”我蹲下身,抚摸着楼壁上隐约可见的刻痕,那是岁月留下的印记,也或许是柳梦卿当年写下的诗句。罗盘的指针渐渐稳定下来,指向了墙角的一处裂缝,那里似乎藏着什么秘密。
第二天一早,我带着工匠们来到黄鹤楼。按照罗盘的指示,我们在三楼墙角的裂缝处开始挖掘。当挖到三尺深时,一把锈迹斑斑的匕首露了出来,匕首的柄上刻着一个“柳”字。再往下挖,一副残缺的骸骨出现在眼前,骸骨的手指骨紧紧攥着,仿佛还在诉说着当年的绝望。我们将骸骨小心翼翼地取出,在旁边又发现了另一副骸骨,这副骸骨的手腕处戴着一个银镯,镯身上刻着精致的莲花图案,显然是女子的饰物。
就在我们准备继续挖掘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拄着拐杖走了进来。他看到那两副骸骨,突然老泪纵横,哽咽着说:“终于找到了,终于找到了。”老者告诉我们,他是苏家和柳家的后人,当年苏婉清和柳梦卿的事情在家族中一直是禁忌,直到他偶然发现了家族的族谱,才知道了这段悲惨的往事。他一直在寻找两人的骸骨,想要让他们入土为安,却没想到他们竟然藏在黄鹤楼的地基下。
我们将两副骸骨合葬在黄鹤楼旁的山坡上,立了一块墓碑,上面刻着“苏婉清柳梦卿之墓”。下葬那天,天空飘着细雨,仿佛也在为这对恋人哀悼。然而,当天晚上,楼中的哭声并没有消失,反而变得更加凄厉,还夹杂着男子的怒吼和孩童的啼哭。我知道,这是第三个传说中的冤魂在哭泣,那个修建黄鹤楼的工匠,还有他守护的黄鹤。
祖父曾告诉我,当年孙权下令修建黄鹤楼作为军事了望楼时,征召了数千名工匠。其中有一位名叫赵铁山的工匠,手艺精湛,被任命为掌墨师。赵铁山有一个年幼的儿子,名叫小虎,因为无人照顾,只能跟着他一起上工。修建黄鹤楼的过程异常艰苦,监工们手段残忍,稍有不慎就会遭到毒打。许多工匠因为劳累过度、伤病缠身而死去,他们的尸体被随意丢弃在江里,或者埋在地基下。
赵铁山看着兄弟们一个个倒下,心中充满了愤怒和无奈。他知道,这样下去,所有人都会死在这里。于是,他暗中策划着逃跑。就在工程即将完工的前一天晚上,他带着小虎和几个信任的工匠准备翻墙逃走,却被监工发现了。监工们将他们团团围住,赵铁山为了掩护小虎和其他工匠逃走,与监工们展开了搏斗。最终,他被乱刀砍死,尸体被埋在了地基的最深处。小虎和其他工匠虽然逃了出来,但小虎因为受到惊吓,不久后也夭折了。
而那只黄鹤,据说是赵铁山在修建黄鹤楼时发现的。当时黄鹤翅膀受了伤,落在了工地上,赵铁山偷偷将它藏了起来,每天给它喂食、疗伤。黄鹤通人性,渐渐与赵铁山和小虎产生了感情。赵铁山死后,黄鹤不知去向,有人说它被一位贪婪的富商捕捉,折磨致死,也有人说它飞回了仙界,只是在每年的月圆之夜,会回到黄鹤楼,为赵铁山的冤魂哭泣。
为了找到赵铁山的骸骨,我带着工匠们在黄鹤楼的地基下仔细挖掘。经过两天两夜的努力,我们终于在地基的中心位置找到了一副骸骨,骸骨的旁边放着一根残缺的木匠尺,上面刻着赵铁山的名字。在骸骨的不远处,我们还发现了一堆羽毛,羽毛的颜色洁白如雪,显然是黄鹤的羽毛。
我们将赵铁山的骸骨与小虎的骸骨合葬在一起,就在苏婉清和柳梦卿的墓旁。下葬的那一刻,天空突然放晴,月光透过云层洒下来,照亮了整个山坡。黄鹤楼的方向传来一声清脆的鹤鸣,随后,楼中的哭声彻底消失了。老卒告诉我,他看到一只白鹤从楼顶上飞起,盘旋了三圈后,朝着月亮的方向飞去,再也没有回来。
修缮工作顺利完成,节度使对我们的手艺赞不绝口,赏赐了我们许多钱财。但我并没有留下,而是带着祖父的鲁班锁,离开了武昌。临走前,我再次登上黄鹤楼,月光洒在楼的飞檐斗拱上,显得格外宁静而祥和。檐角的铜铃在江风中轻轻摇曳,发出悦耳的声响,再也没有了往日的哀伤。
多年以后,我再次回到武昌。黄鹤楼经过多次修缮,依然屹立在长江之畔,成为了着名的风景名胜。来往的游客络绎不绝,他们欣赏着楼的宏伟壮观,吟诵着文人墨客留下的诗篇,却很少有人知道,这座名楼的背后,藏着三个如此悲惨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