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清晨,星火尖端材料研究院门口罕见地聚集了一小群人。陈薇、李静、周伟、王皓都到了,连平时这个点肯定在生产线上的吴坤也特意赶了过来。所有人的目光都不约而同地投向园区主路的方向,像是在等待着什么重要人物。
这位崔博士,架子不小啊。吴坤看了眼手表,半开玩笑地说,让咱们这么多人等。
陈薇整理了下衣襟,语气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尊重:崔明远博士是林总亲自三顾茅庐请来的,在固态离子学领域是国际公认的权威。等他一会儿,值得。
李静补充道:为了说服崔博士,林总和他进行了三次深度技术交流,最后是靠着对固态氢电池技术路径的独到见解,才打动了他。崔博士在原单位就是因为研究理念太过超前,经费申请屡屡受挫,这才被我们说动。
正说着,一辆黑色的轿车缓缓停在研究院门口。车门打开,一位戴着黑框眼镜、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约莫五十岁上下的学者走了下来。他穿着朴素的中山装,身形清瘦,眼神锐利,手里拎着一个看起来有些年头的皮质公文包。
陈薇立刻迎了上去:崔博士,欢迎欢迎!一路辛苦了。
崔明远微微颔首,算是打过招呼,目光却已经越过众人,投向了身后那栋崭新的研究院大楼:实验室都准备好了?
全部按照您审核过的标准完成了建设和设备安装,周伟上前一步,就等着您来验收了。
验收不是看表面功夫,崔明远语气平淡,却自带一种不容置疑的气场,我要看数据。洁净度的连续监测记录,温湿度的稳定性曲线,气体纯度的检测报告,还有所有大型设备的调试日志。
这番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的态度,让在场几人都微微一愣。吴坤下意识地挑了挑眉,显然对这种不懂人情世故的作风有些意外。
都准备好了,陈薇很快恢复笑容,崔博士要不要先到办公室休息一下,喝杯茶?
不必,崔明远摆摆手,直接去实验室。
众人只好簇拥着他走进研究院大门。通过三道风淋室时,崔明远在每个房间都停留了远超规定的时间,仔细观察着气流组织和过滤器的工作状态。
这个角落的气流速度偏弱,他指着第二道风淋室的右上角,会有清洁死角,需要调整送风口的角度。
老谢连忙记下:好的崔博士,我们马上处理。
进入核心合成区,崔明远从公文包里取出一个精致的温湿度计,与墙上的监控仪表进行比对。误差0.1摄氏度,可以接受。他自言自语道,然后又从包里拿出一个静电测试仪,在实验台的不同位置进行测量。
吴坤看得目瞪口呆,凑到周伟耳边低语:这位崔博士出门还随身带这么多家伙事儿?
周伟苦笑着小声回应:典型的学者作风,只相信自己的数据。
来到手套箱前,崔明远仔细检查了每个手套接口的密封性,又查看了气氛净化系统的运行日志。再生周期设置得太保守了,他指着屏幕上的数据,按照这个使用频率,完全可以延长30%的再生间隔,节省耗材。
负责设备调试的工程师面露难色:厂家建议的保守一些,怕影响箱内气氛纯度...
厂家的建议是基于通用工况,崔明远打断他,我们要根据实际研发需求来优化。记录:后续所有设备的运行参数,都要经过研发团队的验证调整,不能完全照搬厂家设定。
是,崔博士。工程师连忙记下。
一圈巡视下来,崔明远已经指出了七八处需要改进的地方,从通风系统的微调到某台仪器接地电阻的精确值,事无巨细,要求严苛。跟在他身后的研究院行政主管额头已经冒出了细汗,笔记本上记得密密麻麻。
最后,崔明远在实验室中央站定,环视众人:实验室的硬件基础不错,但细节决定成败。我希望三天内看到所有问题的整改报告。
没问题,陈薇立即应下,研究院的所有资源都会优先配合您的工作。
崔明远这才微微点头,脸色稍霁:带我去看看团队吧。
在研究院的小会议室里,十几位已经报到入职的研究员正襟危坐。这些人中,有从国内外知名高校挖来的年轻博士,有从企业研发部门重金聘请的资深工程师,还有几位是刚毕业就被星火优厚条件吸引来的顶尖院校硕士。
崔明远走进会议室,没有寒暄,直接走到白板前,拿起笔写下了一个复杂的化学方程式。
今天我们就从固态电解质的离子输运机理开始,他的声音在会议室里回荡,有人能告诉我,为什么传统的掺杂策略在氢离子导体中收效甚微?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几位年轻的研究员面面相觑,没想到第一次团队会议就这么硬核。
一位从镁国国家实验室回来的博士试探性地回答:是因为氢离子的半径和迁移机制与锂离子存在本质差异?
太笼统,崔明远面无表情,我要的是定量分析,是能指导材料设计的理论模型。
他转身在白板上画出一个复杂的相图:氢离子在固态基质中的传导,关键在于界面工程和晶格动力学的协同作用。我们接下来要突破的,不是简单的材料替换,而是要从第一性原理出发,重新设计氢离子的传输路径...
接下来的一个小时,崔明远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固态氢电池面临的核心科学问题和技术挑战。他的讲解逻辑严密,数据翔实,展现出了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对前沿方向的精准把握。原本有些紧张的研究员们渐渐被他的讲解吸引,开始积极提问和讨论。
会议结束后,崔明远叫住了准备离开的众人:提醒一下,研究院不鼓励加班,但要求高效。每天早上的组会八点准时开始,我要看到每个人的实验日志和数据分析。另外,他顿了顿,所有发表论文和专利申请,必须经过我的审核。我不希望看到为了追求发表数量而牺牲研究深度的行为。
研究员们陆续离开后,陈薇等人走进会议室。
崔博士,感觉团队怎么样?陈薇问道。
基础不错,但需要规范。崔明远直言不讳,有三个人的研究方向需要调整,太追随热点,缺乏独创性。另外,实验员的培训要加强,我不允许任何不规范操作影响数据可靠性。
吴坤忍不住插话:崔博士,咱们是不是可以先集中精力做出个原型?林总那边等着要阶段性成果...
没有扎实的基础研究,哪来的可靠原型?崔明远立刻反驳,如果只是为了拼凑一个展示用的样品,我就不必来这里了。我要做的是开创性的工作,急功近利是大忌。
吴坤被噎得说不出话,脸色有些难看。
周伟赶紧打圆场:崔博士说得对,基础研究确实需要耐心。我们都会支持您的工作方式。
崔明远的神色这才缓和了些:感谢理解。科研不是工厂生产,不能简单用时间表来驱动。但我可以向各位保证,只要给予足够的支持和时间,我们一定能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
送走崔明远后,吴坤长舒一口气,抹了把额头:我的老天,这位崔博士可真是不好相处啊。这要求严的,比我管生产线还狠。
陈薇却露出满意的笑容:就是要这样的掌舵人。新材料研发需要的就是这种严谨甚至固执的精神。林总果然没看错人。
可是他那套按部就班的工作方式,会不会太慢了?吴坤不无担忧地说,咱们可是在林总那里立了军令状的。
欲速则不达,周伟若有所思,特别是在材料科学这种基础领域。崔博士虽然固执,但他的专业能力和敬业精神无可挑剔。我们要做的,就是给他创造最好的工作环境,让他能够心无旁骛地带领团队攻坚克难。
就在他们讨论的时候,崔明远已经回到了自己的办公室。他放下公文包,从里面取出一叠厚厚的文献资料,在书桌前坐下。窗外,星火科技园区的其他建筑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而在这栋新落成的研究院里,一场关乎未来的科技攻坚战,才刚刚拉开序幕。
崔明远戴上眼镜,翻开笔记本,在上面工整地写下第一行字:固态氢电解质研究计划——星火研究院,第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