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8年的暑假,云南大理的乡村小院被清晨的阳光裹得暖洋洋。12岁的陆念蹲在菜园边的石板路上,正对着手机支架反复调整角度——她穿着一身浅青色研学服,胸前别着的“清颜助学计划”志愿者徽章亮晶晶的,是去年爸爸陆时衍特意为她定制的。手机屏幕上,“小念的科学小课堂”几个字用彩虹色画笔写得活泼又醒目,背景是她手绘的试管和向日葵,连角落都画了个吐着泡泡的小烧杯,一看就花了不少心思。
“再高一点,这样能拍到菜园的番茄架,实验时还能给大家看植物吸水的样子。”小念嘀咕着,伸手把支架往旁边挪了挪,目光扫过菜园里的作物——几株番茄已经结出了青绿色的小果子,旁边的黄瓜藤顺着竹竿爬得老高,这些都是她跟着妈妈苏清颜学种的,如今成了她科学课的“活教材”。今天要教孩子们做“彩虹水”实验,她提前把材料摆在了石板上:六个透明玻璃杯排成一排,旁边放着温水壶、食用色素和卷好的厨房纸巾,连搅拌用的小木棒都按颜色分好了类,整整齐齐像个迷你实验室。
上午九点整,小念深吸一口气,按下直播开启键。“大家好!我是小念,欢迎来到我的科学小课堂!”镜头里的她笑容明亮,眼神里满是期待,像极了小时候跟着父母去乡村小学做公益时的苏清颜。刚开播两分钟,直播间就涌进了上百名孩子,弹幕像小蝴蝶般飞了起来:“小念姐姐好!我是云南的阿泽,终于等到你的课啦!”“今天要做什么实验呀?我准备好纸笔记笔记了!”“上次你教的‘会跳舞的盐’我做成功了,妈妈还夸我厉害呢!”
小念看着弹幕,心里的紧张一下子散了大半。她举起手里的玻璃杯,对着镜头晃了晃:“今天我们要做的实验叫‘彩虹水’,只用家里常见的杯子、水和食用色素就能完成,特别简单,大家跟着我一起做就好啦!”她一边说,一边拿起温水壶往第一个杯子里倒水,动作轻柔又熟练:“首先要注意,水不能太满,大概到杯子的三分之二就够了,不然一会儿加色素会溢出来,弄脏桌子就不好啦。”
她从颜料盒里拿出红色色素,小心翼翼地滴了两滴进杯子:“色素要慢慢滴,一滴就够鲜艳了,太多的话颜色会混在一起,就做不出漂亮的彩虹啦。”说着,她用小木棒轻轻搅拌,红色的色素在温水里慢慢散开,像融化的红宝石。直播间里的孩子纷纷留言:“我家也有这种色素!”“小念姐姐搅拌得好慢,我上次搅拌太快,溅到衣服上了!”小念看到留言,忍不住笑了:“对呀,搅拌要轻一点,实验不仅要有趣,还要细心,就像妈妈常说的,做公益要用心,做实验也一样。”
很快,六个杯子分别被染成了红、橙、黄、绿、蓝、紫六种颜色。小念拿起提前剪好的厨房纸巾,将一端浸进红色杯子里,另一端搭在橙色杯子的边缘:“大家看,纸巾要搭稳,不能掉下来,这样色素水才能顺着纸巾‘爬’过去。”她依次把纸巾架在相邻的杯子间,像给杯子们搭起了彩色的小桥,“现在我们要耐心等一会儿,看看会发生什么神奇的事情。”
等待的间隙,小念镜头一转,对准了旁边的番茄架:“趁这个时间,我给大家看看我种的番茄。你们看,番茄藤上长了好多小绒毛,这些绒毛能帮助番茄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就像我们实验里的纸巾一样,能‘运’送水分哦。”她伸手轻轻碰了碰番茄叶,眼里满是温柔,“这是我春天种的,每天给它浇水、晒太阳,现在终于结果了,科学是不是很神奇?”
没过五分钟,弹幕里突然有人喊:“小念姐姐!我的纸巾变红了!”小念赶紧转回镜头,只见屏幕里的纸巾已经吸上了红色色素,正慢慢向橙色杯子爬去,两种颜色在纸巾中间渐渐融合,晕出淡淡的粉橙色。“太好啦!大家看,色素水真的在‘走路’呢!”小念的声音里满是兴奋,镜头里的她眼睛亮晶晶的,“再等等,一会儿六种颜色会在中间汇合,变成漂亮的彩虹!”
又过了十分钟,当紫色色素顺着纸巾爬到蓝色杯子,六种颜色在纸巾桥上连成一道淡淡的彩虹时,直播间彻底热闹起来。孩子们纷纷发来自己的实验照片:有的用塑料杯做实验,彩虹在透明杯子里格外鲜艳;有的加了太多色素,颜色变成了深紫色,却依然笑得开心;还有个小女孩把实验放在窗台上,阳光照在彩虹水上,反射出细碎的光。“哇!大家做得都好棒!”小念认真地看着每一张照片,“虽然有的颜色和预期不一样,但只要动手做了,就是最棒的科学家!”
“其实这个实验的原理,和植物吸水的道理是一样的。”小念拿起旁边的盆栽,指着根部说,“就像我们种的番茄,根会把土壤里的水吸上来,通过茎里的‘小管道’输送到叶子和果实里;我们用的纸巾里有很多细小的纤维,这些纤维就像植物的‘小管道’,把色素水一点点‘运’到了一起,这就是‘毛细现象’哦。”她的讲解通俗易懂,还特意把“毛细现象”四个字写在小黑板上,用拼音标注出来,连低年级的孩子都能跟上节奏,弹幕里满是“原来如此”“我记住毛细现象啦”的留言。
直播进行到一半,苏清颜端着一盘切好的西瓜和圣女果走过来,看到镜头里热闹的样子,忍不住笑着出现在画面里:“小念,要不要给大家看看你昨天在实验室做的‘种子发芽观察日记’?好多小朋友肯定想知道种子是怎么长大的。”小念眼睛一亮,立刻转身跑进屋里,拿来一本厚厚的笔记本——封面贴着她画的向日葵,里面每一页都贴着不同天数的种子照片,旁边用彩笔标注着温度、湿度和生长情况:“第一天,向日葵种子泡在水里,外壳有点变软;第三天,种子裂开一条缝,长出白色的小芽;第七天,芽长得有两厘米长,还长出了小小的根……”
直播间里的孩子们看得入迷,有人留言:“我也想种向日葵!小念姐姐,种子要泡多久呀?”“我的绿豆发芽了,但是根断了,还能活吗?”小念认真地一一回答:“向日葵种子要泡六个小时,泡太久会烂掉;绿豆根断了没关系,只要还有芽,放在湿棉花上还能继续长,大家可以试试看!”她还特意翻到最后一页,上面画着一株开花的向日葵:“这是我想象中它开花的样子,等我的种子开花了,一定拍给大家看!”
这场一小时的科学课结束时,小念的直播间收获了近千个关注,还有不少孩子留言问下次课什么时候开。晚上,她坐在书桌前,认真整理着孩子们的留言,把大家的问题记在笔记本上,准备下次课一一解答。苏清颜端着一杯牛奶走进来,轻轻摸了摸她的头:“今天做得很棒,妈妈像你这么大的时候,还没勇气对着镜头给这么多人讲课呢。”
小念抬起头,眼里闪着坚定的光:“妈妈,我以后想当一名乡村科学老师!像你和爸爸帮助农户卖农产品、帮助学生建图书馆一样,让更多乡村孩子喜欢上科学,知道科学不是只有实验室里才有,菜园里、田埂上都有科学的秘密。”
苏清颜看着女儿认真的模样,心里一阵温暖——她想起多年前在云南苹果基地,第一次对着镜头做助农直播时的初心,想起陆时衍为了打通供应链,跑遍十几个快递公司的坚持。原来,爱与责任真的会像种子一样,在不知不觉中生根发芽,从她和陆时衍,到王芳、林晓,再到如今的小念,一代又一代,慢慢长成参天大树。
窗外,月光洒在小院的菜园里,番茄叶在风中轻轻摇晃,那些曾经由她和陆时衍种下的蔬菜,如今正由女儿细心照料。小念还在灯下写着下次课的教案,笔记本上画满了可爱的科学小图标,就像这份公益的初心,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守护中,带着温暖与希望,慢慢传递,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