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助农直播带来的连锁反应仍在发酵,工作室的会议室内,空气中却弥漫着一种审慎的氛围。长条会议桌的一端,苏清颜将五份综艺节目标书整齐铺开,封面印着的卫视台标与平台LoGo格外醒目——有央视合作的纪实综艺,有头部卫视的公益搭档类节目,还有视频平台力推的慢生活体验秀。桌旁围坐的团队成员,脸上既有兴奋,也藏着几分顾虑。
“大家先说说看法吧,这几份邀约各有优势,也各有需要权衡的地方。”苏清颜拿起最上方的《乡村振兴进行时》标书,指尖划过“纪实跟踪、公益落地”的关键词,“这档节目是省卫视联合农业农村部制作的,定位很明确,全程聚焦乡村振兴,之前几季的口碑都不错,没有过度娱乐化的环节。”
运营组组长林薇率先开口,她将一份提前整理好的节目数据分析表推到桌中央:“从数据来看,《乡村振兴进行时》的观众群体以30-50岁为主,对公益、农业话题关注度高,和我们的核心粉丝画像重合度达68%。而且节目组承诺,每期节目的15%广告收益会定向捐赠给乡村学校,还会配合我们的公益助农直播做宣发,能直接为后续的望江县农产品品牌推广引流。”
技术组的老王皱了皱眉,提出了实际问题:“但这档节目是纪实拍摄,要求嘉宾全程跟进农户的生产环节,从播种到销售,周期至少20天。咱们接下来还要对接临县的苹果滞销项目,还要筹备望江县乡村学校的图书角落地,时间上会不会冲突?”
这话一出,会议室里安静了几分。苏清颜轻轻点头,将标书翻到拍摄计划页:“老王说的是关键问题。我看了拍摄日程,他们计划下个月去望江县取景,正好和我们的苹果助农选品时间重叠。如果要接,就得调整团队分工,可能需要分一部分人跟着我去录制,另一部分人负责临县的项目,精力会被分散。”
“那《公益星搭档》呢?”负责粉丝运营的小吴举起手,眼睛亮了亮,“这档节目是周播,每期录制时间只有2天,不会占用太多时间。而且拟邀嘉宾里有李老师、张歌手,都是国民度很高的艺人,能帮我们的公益理念触达更多年轻观众。上次公益直播后,就有粉丝说‘要是有明星一起推广,肯定能帮更多农户’。”
商务组的陈姐却摇了摇头,拿出一份艺人合作风险评估报告:“明星综艺的不确定性太高了。之前有类似节目,嘉宾因为行程冲突临时缺席,导致拍摄延期;还有的嘉宾团队对公益环节指手画脚,想加娱乐化剧本,反而影响节目口碑。咱们做公益最看重‘真诚’,要是被综艺套路裹挟,反而会让粉丝觉得我们‘商业化’,辜负之前积累的信任。”
陈姐的话戳中了苏清颜的顾虑。她拿起《公益星搭档》的标书,翻到“公益挑战”部分,里面写着“嘉宾需在24小时内完成农产品义卖,销售额最高者获胜”。“这个环节看似是助农,其实还是竞技性质,”苏清颜指着文字,“如果为了‘获胜’刻意制造话题,比如低价倾销农户的产品,反而会损害他们的长期利益。我们得和节目组确认,能不能去掉竞技元素,把重点放在‘如何帮农户卖好货’上,而不是‘谁卖得多’。”
接下来讨论的《生活相对论》,是当下热门的慢综艺。节目组计划让苏清颜在望江县住满14天,记录她从选品、打包到直播的全过程,还会拍摄她和农户的日常互动。“这档节目很适合展现您的真实状态,”林薇补充道,“之前粉丝总说想看‘颜姐幕后工作的样子’,这档节目正好能满足需求,还能通过生活化的镜头,让更多人理解公益助农不是‘作秀’,而是需要脚踏实地的付出。”
但小吴提出了不同意见:“慢综艺的节奏比较慢,容易出现‘内容注水’的问题。比如为了凑时长,拍摄大量吃饭、散步的镜头,反而弱化了公益核心。而且节目播出周期长,从拍摄到上线要3个月,可能会错过我们后续公益项目的宣传窗口期。”
剩下的《跨界歌王》和《人物志》,讨论的声音相对较少。《跨界歌王》虽然热度高,但需要投入大量时间练习唱歌,与公益关联度较低;《人物志》是深度访谈,虽然能传递价值观,但受众范围较窄,对公益项目的实际助力有限。
“其实核心矛盾就两个,”苏清颜将大家的观点汇总,在白板上写下“时间精力”和“公益纯度”两个关键词,“一是接综艺会不会影响现有公益项目的推进,二是综艺的内容是否真的能助力公益,而不是消耗我们的‘正能量’口碑。”
她顿了顿,看向团队成员:“我做直播的初心不是为了‘出圈’,而是为了帮更多农户。如果综艺能成为公益的‘扩音器’,让更多人关注乡村振兴,哪怕累一点也值得;但如果只是为了增加曝光,把公益当‘人设’,那我们宁可不接。”
林薇点点头,拿出一份调整后的工作规划:“如果我们优先选择《乡村振兴进行时》和《公益星搭档》,可以这样分工:我带商务组对接节目组,确保公益环节落地;老王带技术组负责临县的选品检测;小吴带运营组跟进望江县的图书角建设,同时在节目播出期间做粉丝互动,引导大家参与公益捐赠。这样既能保证综艺录制,也不会耽误现有项目。”
陈姐也补充道:“我可以和节目组签订补充协议,明确公益资金的使用方式和披露时间,要求节目全程无剧本拍摄,确保内容真实。另外,我们可以提前和嘉宾团队沟通,说明我们的公益理念,避免出现理念不合的情况。”
会议从下午两点持续到傍晚六点,团队成员们围绕每一档综艺的细节反复推敲,从拍摄时间、内容设计到公益落地、风险规避,每一个环节都制定了详细的预案。最终,大家一致同意优先对接《乡村振兴进行时》和《公益星搭档》两档节目,拒绝《跨界歌王》,并将《生活相对论》和《人物志》列为“备选”,待后续公益项目推进后再评估。
“太好了,有大家一起分担,我心里踏实多了。”苏清颜看着桌上密密麻麻的笔记,脸上露出了笑容,“接下来就辛苦林薇和陈姐,先和这两档节目组深入沟通,把公益环节的细节敲定;其他人继续推进现有项目,咱们既要做好公益,也要让综艺成为传递正能量的桥梁。”
散会后,苏清颜留在会议室,看着窗外渐渐暗下来的天色,心里满是感慨。她想起刚成立工作室时,团队只有3个人,连一场小型直播都要熬夜筹备;如今,大家能一起为公益与综艺的平衡出谋划策,每个人都把“传递温暖”当成自己的责任。这份凝聚力,比任何综艺邀约都更让她觉得珍贵。
她拿出手机,给陆时衍发了一条消息:“团队讨论完了,打算优先接《乡村振兴进行时》和《公益星搭档》,既不耽误公益,又能扩大影响力。不过接下来可能会更忙了,得辛苦你多帮我盯着点工作室的事。”
很快,陆时衍的消息回了过来:“辛苦你了,别太累。需要帮忙随时说,我永远是你最坚实的后盾。”
看着屏幕上的文字,苏清颜嘴角扬起温暖的笑容。她知道,接下来的路不会轻松,但有团队的支持,有陆时衍的陪伴,她一定能在公益与综艺之间找到平衡,让“正能量主播”的影响力,传递到更多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