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八章 引力与涟漪
“转角”咖啡馆里,桂花拿铁的香甜气息与咖啡的醇厚完美融合,驱散了秋日午后最后一丝倦意。林薇心满意足地小口啜饮着,还在为徐卓远送书的事啧啧称奇。“瑶瑶,你说徐大神是不是对你有点特别啊?他那个人,平时眼里除了代码还有别的吗?居然会特意去找一本绝版书送你!”
封瑶捧着温热的杯子,目光落在窗外行色匆匆的学生身上,思绪却飘向了更远的地方。她没有直接回答林薇的调侃,而是轻轻搅动着杯中的拉花,低声道:“薇薇,你觉得……像徐卓远那样的人,他周围是不是存在着一个看不见的‘引力场’?”
“引力场?”林薇眨眨眼,不明所以。
“嗯。”封瑶点头,脑海中浮现出图书馆里那个惊鸿一瞥的怯生生身影——苏晓。“就像恒星,自身散发着光芒和引力,不自觉地将周围的小行星吸引过来。有些小行星会坠毁,有些则会找到自己的轨道,维持着微妙的平衡。”苏晓那混合着仰望、自卑和小心翼翼渴望的眼神,像一颗小石子投入她平静的心湖,漾开圈圈涟漪。那眼神太熟悉了,是前世的自己刻在灵魂里的印记。徐卓远这样的人,天生就是人群的焦点,是遥远星辰,无意识地吸引着无数像苏晓这样默默注视的目光。而自己,如今竟能与他并肩讨论算法,收到他特意寻来的书籍,这其中的变化,连她自己回想起来都觉得恍如隔世。她的靠近,始于重生带来的清醒与目标,基于项目合作的平等立场,而非卑微的仰慕。这种方式,似乎意外地撬开了他紧闭外壳的一丝缝隙。
“哎呀,你说得太深奥了!”林薇摆摆手,但很快被邻桌讨论的周末社团招新吸引了注意力,开始兴致勃勃地规划要去哪个摊位凑热闹,试图把封瑶也从“哲学思考”中拉出来。
封瑶却因自己的话陷入了更深的思考。那么,其他被吸引的人呢?比如苏晓,她又会以怎样的方式试图靠近?而徐卓远,他对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或明显或隐晦的注视,又是如何看待的?他周身那层无形的壁垒,究竟因何而立?这些疑问,在她心底埋下了种子。
---
几天后,数学模型进入了最关键的调试阶段。封瑶和徐卓远待在实验室的时间越来越长。这晚,窗外夜色深沉,只有实验楼的几扇窗户还亮着灯,像悬在墨色天鹅绒上的星子。
徐卓远坐在电脑前,屏幕上的代码飞速滚动,他神情专注,侧脸在冷白的屏幕光线下显得轮廓分明,带着一种不近人情的锐利。封瑶则在一旁核对数据,偶尔在笔记上记录下异常点。实验室里只有键盘敲击和散热风扇的嗡鸣声,一种高强度脑力工作特有的紧绷感弥漫在空气中。
突然,徐卓远敲击键盘的动作停了下来,眉头微蹙,盯着屏幕上反复出现的一行报错信息。他尝试了几个快速的修复,但模型运行的曲线依旧在预期之外震荡,无法收敛。
“遇到瓶颈了?”封瑶放下笔,凑近了些,目光投向那令人困扰的代码。
一股极淡的、清甜的果香混合着书卷气,随着她的靠近,悄然侵入徐卓远惯常被消毒水和电子设备气味占据的感知范围。他几不可察地顿了一下,视线并未离开屏幕,只是简短地应了一声:“嗯。梯度消失,迭代无法收敛。”他的声音依旧平稳,但封瑶敏锐地捕捉到了其中一丝被极力压抑的烦躁。这是项目推进以来,她第一次从他身上感受到如此明显的“情绪”波动。
封瑶没有急着发表意见,而是拉过旁边的椅子坐下,仔细查看了出错模块前后的代码逻辑和数据流。她秀眉微蹙,脑海中快速回溯着数据处理的每一个环节。忽然,她想起之前核对原始数据时一个一闪而过的疑虑。她沉吟片刻,轻声道:“会不会不是算法逻辑本身的问题?我记得上次数据预处理时,这一批交通流数据的采集时间标注似乎有歧义,几个监测点的时钟可能存在细微不同步。如果是数据源头的时间戳错乱,导致因果时序颠倒,再精巧的算法也是徒劳。”
她的话像一道光,瞬间照亮了徐卓远思维中某个被惯性忽略的角落。他猛地转头看向她,深邃的眼眸里闪过一丝惊讶,随即是豁然开朗的锐光。他没有说话,但动作快得惊人,立刻调出庞大的原始数据集,手指在键盘上飞舞,编写临时脚本进行时间戳的交叉验证。
封瑶安静地等待着,没有打扰他的验证过程,只是默默地将自己手边温热的丁香猴头菇茶又续了一杯。
几分钟后,徐卓远敲下最后一个回车键,屏幕上的验证结果清晰地指向了数据同步问题。他身体微微向后靠在椅背上,虽然脸上依旧没什么表情,但紧绷的下颌线松弛了些许,一直紧抿的唇线也缓和了弧度。
“你说得对。”他吐出三个字,简短,却带着不容错辨的、沉甸甸的认可。他甚至抬手,用指节轻轻按了按眉心,一个泄露了他连续高强度工作后些许疲惫的小动作。“是数据时间戳同步的问题,底层采集设备的时钟校准有漏洞。”这是他第一次在她面前,如此清晰地展现出从“困扰”到“释然”的情绪转换。封瑶心中微动,仿佛看到那座冰山上,有一小块冰雪正在悄无声息地融化,露出其下坚实的岩体。
“看来通宵作战确实消耗精力。”封瑶语气轻松,将刚才续满的、印着简单几何图案的白色瓷杯推到他手边,“喝点热茶吧,养胃。我给我爸准备的时候,自己也带了些,味道还不错。”
徐卓远的目光落在那个冒着袅袅热气的杯子上,氤氲的水汽带着淡淡的药草香升起。他沉默地看着那杯茶,足足有三秒,像是在评估一个未知的变量。然后,他什么也没说,伸手端了起来,轻轻吹了吹热气,抿了一口。
没有道谢,但这个动作本身,已是一种无声的接纳和回应。他默认了她的关心,允许了这种超越纯粹工作伙伴界限的、带着暖意的介入。实验室里重新安静下来,但空气里,似乎有什么东西变得不同了。一种基于智力平等、相互欣赏,并开始掺杂进一丝极细微生活化关怀的氛围,正在悄然滋生,如同冰雪初融时,岩缝中渗出的第一滴春水。
就在这时,实验室虚掩的门被轻轻敲响,声音怯懦,带着迟疑。
两人同时抬头。门口站着的,正是那天在图书馆见过的苏晓。她依旧穿着素雅的衣裙,双手紧张地背在身后,脸颊因窘迫而泛着红晕,眼神怯生生地,先飞快地、贪婪地瞟了一眼徐卓远清俊的侧影,然后像是被那冷峻的气息烫到一般迅速垂下,落在看起来更易接近的封瑶身上,声音细若蚊呐:“那个……封、封瑶学姐?不好意思打扰了。我是校刊编辑部的,我们想做一个关于跨学科项目合作的专题,听说你和徐学长在做一个很厉害的项目,不知道……能不能约个时间,做个简单的采访?”她的理由听起来合情合理,但那份过于明显的紧张和不时飘向徐卓远、却又不敢停留的眼神,彻底暴露了她醉翁之意不在酒。
封瑶心中了然。苏晓是借着她这个突然出现在徐卓远身边的“例外”,鼓足勇气,试图搭建一个能够靠近他的、看似合理的桥梁。她看到了苏晓眼中那份与自己前世如出一辙的、飞蛾扑火般的渴望,以及深藏其下的、害怕被拒绝的恐惧。
徐卓远的反应则直接得多,甚至带着一种近乎残忍的漠然。他甚至没有看苏晓第二眼,目光重新回到屏幕上那片代码的海洋,冷淡地丢出两个字,如同掷出两颗冰砾:“没空。”
苏晓的脸瞬间血色尽褪,变得惨白,眼眶迅速泛红,积聚起水光。她无措地站在那里,纤细的手指紧紧绞着衣角,进退两难,仿佛下一秒就要哭出来。
封瑶看着眼前这一幕,前世那个在类似场景下手足无措、心碎神伤的自己仿佛与苏晓的身影重叠。她心中并无嫉妒,反而升起一丝淡淡的怜悯和理解。她站起身,走到门口,用身体稍稍挡住了徐卓远带来的无形压力,语气温和地对苏晓说:“校刊的采访吗?项目目前还在最关键的调试阶段,徐学长时间确实非常紧张,不希望被打扰。”她看到苏晓眼中希望的火苗瞬间黯淡下去,才不紧不慢地继续道,“不如这样,你先留个联系方式给我,等项目告一段落,取得阶段性成果后,如果时机合适,我再跟你联系,看看能否提供一些信息,好吗?”
她给了苏晓一个体面的台阶,既没有完全拒绝(保留了校刊采访的可能性),也坚决地维护了徐卓远不愿被打扰的边界,同时用一种温和却不容置疑的方式,掌控了接触的主动权。
苏晓如蒙大赦,连忙点头,飞快地报出一串数字,又感激又羞愧地看了封瑶一眼,低声道谢后,几乎是逃跑般离开了这个让她窘迫窒息的地方。
封瑶关上门,回到座位,神色如常地继续整理刚才的数据笔记,仿佛刚才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插曲。
徐卓远却在这时忽然开口,声音依旧平淡,但敲击键盘的节奏慢了下来,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探究:“你没必要理会这些。”他指的是苏晓这种明显借故接近的行为。
封瑶抬眸看他,清晰地回答:“举手之劳。她看起来……很紧张,也很不容易。”她顿了顿,意有所指地补充,目光平静而通透,“而且,被人仰慕,并不是你的错。引力场本身并无善恶。只是,身处引力中心的人,如何处理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轨道倾角’各不相同的注视,需要一点智慧和同理心,避免不必要的‘碰撞’或‘坠毁’。”
徐卓远敲击键盘的手指彻底停了下来。他侧过头,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地、长时间地凝视封瑶。他的目光深邃,像是要穿透她平静温和的表象,看清其下隐藏的真实想法和运行逻辑。她的话,和他预想中任何一种反应都不同——没有趁机讨好示好,没有故作清高撇清,没有寻常女生的八卦好奇或戒备敌意,只有一种近乎通透的理解和一种沉稳的、掌控局面的从容。她看到了他所处的“引力场”,并能以一种冷静甚至带着悲悯的视角去分析其中的动力学。
这个女人,和他认知中的所有同龄人都不一样。她不怕他,不盲目崇拜他,却能精准地理解他的算法思路,甚至在他陷入思维盲区时提供关键破局点;她主动关心,却不过分逾越,尺度拿捏得恰到好处;她处理像苏晓这样的“麻烦”,手段圆融而不失原则,既保全了对方面子,也扞卫了他的边界。
她像一道温暖而坚定的阳光,不仅试图照亮他这座冰山,甚至开始让他感觉到,冰层之下,并非永恒的死寂,或许也存在着对理解和共鸣的潜在需求。
他收回目光,重新看向屏幕,没有再说话。但实验室的空气不再像之前那般绝对零度,一种微妙的、无声的交流在沉默中流淌。
但封瑶知道,她的话,他听进去了。关于“引力场”的探索,似乎又向前迈进了一小步。而他对自己那细微的、不同于他人的“容忍”和“接纳”,也在这一次次的碰撞、磨合与智力共鸣中,悄然加深,如同冰面下汇聚的暗流。
与此同时,她放在桌面的手机屏幕亮起,是母亲杨婉发来的信息。照片上是她新买的家用血压监测仪,父亲封文斌虽然嘴上抱怨着“瞎折腾”、“麻烦”,但还是乖乖坐着测量了,照片背景里还能看到他微蹙的眉头。母亲的信息紧随其后:【瑶瑶,测了!你爸这血压,还真有点偏高!虽然不算太严重,但也够吓人的!以后可得盯紧他,少吃咸的,少喝酒,多运动!这次多亏了你提醒!】文字里带着后怕、庆幸和前所未有的坚定。
看着手机屏幕上的文字和图片,封瑶的嘴角微微上扬,心中一块大石稍稍落地。亲情守护的链条,正在被她一点点重新紧固,命运的轨迹,在她有心的干预下,正朝着更温暖、更安全的方向偏转。
爱情的谜题,亲情的牵挂,友情的温暖,自我成长的道路……这一切交织成一张细密而充满希望的网,托举着她,在这个重生的秋日里,稳步走向更加明亮、更加确定的未来。徐卓远这座冰山依旧沉默矗立,但她能感觉到,冰面之下,已有春水开始流动,缓慢却坚定。而她自己,也在这双向的救赎(或许是她救赎他于孤寂,或许是他成就她于成长)与自我的砥砺中,蜕变得更加光芒内蕴,坚韧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