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潜静静地端坐于牢房之中,面色沉静如止水,周遭那冰冷且坚硬的墙壁,以及散发着腐臭之气的恶劣环境,竟丝毫影响不了他半分。他的眼神清澈而坚毅,透着一种超脱尘世的从容与淡定,仿佛此刻他所置身之地并非那阴森恐怖的大牢。
他这副泰然自若的模样,让站在一旁的武莫道瞬间陷入了沉默,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启齿。在他漫长的人生历程中,能如此坦然直面生死之人,实在是寥若晨星。而唯一能让他忆起拥有这般心境的人,便是那位名震天下的刘基。相较之下,胡惟庸、李善长、蓝玉之流,在面临死亡之际的表现,终究是相形见绌,远不及刘基。
朱元璋下达的命令是让他消磨掉此子身上的傲气,此刻死牢里的其他人都被他调遣出去,诺大的牢房中,仅剩下他与李潜二人。
二人对视良久,还是武莫道率先打破了沉默:“小子,我知晓你与花神秀关系匪浅,老夫也曾答应他不会找你麻烦。但圣命难违,有些事并非老夫所能左右。老夫也不知圣上究竟是何意图,只让我折磨于你,并非要取你性命,你可莫要怪罪老夫食言。”
“前辈能坦诚相告,在下已是感激涕零,只是圣上为何要削去在下的功名?”李潜对此事一直耿耿于怀,他十年寒窗苦读换来的功名就这样凭空消失,直至当下,他仍不明其中缘由。
武莫道瞪大双眼,难以置信地看向他,惊愕道:“你命都危在旦夕,竟还关心此事?”
但见李潜仍旧一脸无畏地紧盯着他,武莫道无奈叹道:“罢了,闲来无事,老夫便与你讲讲其中的缘由!”
“你的试卷中所书内容和当初刘基给陛下提出的意见几乎毫无二致,刘基已被陛下毒杀身亡,你又能有何好下场?陛下不杀你已然是格外开恩。至于其他的,我也不知,你与盐帮有关之事并非老夫透露的消息,而且老夫早已将那天见过你的人调离京城。”武莫道极力澄清自己未曾告密,在他心中,虽身处朝堂,但仍自认为属于江湖之人。
李潜听后,只觉得自己的心仿佛被一只无形的巨手猛然撕裂,那种痛苦恰似万箭攒心,令人难以承受。
他的试卷之上,不过是阐述了些许有关法与理的基本理念而已。诸如那广为流传的“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还有那“法不阿贵!”,皆是李潜对于公平、公正、公理的独到见解。然而当下,仅仅是提及了这般话语,朱元璋竟然也难以容忍?莫非自己多年所修习的圣人之道竟是毫无用处?
武莫道因花神秀的关系将李潜视作江湖中人,这些年来,江湖中都把他视为朝廷的鹰犬,殊不知此人亦有难言之隐。
武莫道原本乃是元末时期声名远扬的戏法师,其技艺精妙绝伦,令人称赞。然而,生不逢时,正值天下大乱,民不聊生。每次当他在街头巷尾摆摊表演时,总会遭遇当地一群地痞流氓的无端滋事挑衅。可当时,他的家中尚有温柔贤良的妻子和年幼可爱的女儿需要照料,为了家人能够平平安安地生活下去,他只能一次又一次地选择忍辱负重。
日子就这样如水流逝,武莫道默默地承受着这些地痞流氓带来的屈辱与欺压。但命运似乎并不打算放过这个可怜之人,直到有一天,那群肆无忌惮的地痞流氓竟然将魔掌伸向了他的妻子,对她百般欺凌与侮辱。眼睁睁看着自己心爱的妻子遭受如此折磨,武莫道心中压抑许久的怒火瞬间如火山般喷发而出。在这一刻,他再也无法遏制内心的愤怒,不顾一切地奋起反抗,手中多了一把锋利的匕首,朝着那群地痞流氓狠狠地刺去。只听得一声惨叫响起,其中一名地痞流氓当场倒地身亡。
但他不知自己刚刚捅死的那人竟是当地县令的小舅子!这下可捅了大篓子,尽管武莫道认为自己只是出于自卫,但在那个黑暗腐朽的时代,权势往往能够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很快,县衙便派人将武莫道捉拿归案,并草草结案,判处他斩立决。
武莫道的妻女也因此事受到牵连,那些丧尽天良之徒,为迫使他认罪,无所不用其极,对他的妻女百般折磨。他那可怜的妻女不堪忍受这般屈辱,最终以自尽的方式结束了生命。
武莫道闻此噩耗,心中的仇恨犹如燎原烈火熊熊燃烧。此等无良狗官,实在是罪该万死,但他此刻身陷牢笼,难以反抗。就在他即将被押赴菜市口斩首之时,命运出现了惊人的转折。
恰在此时,朱元璋率领的义军队伍如同神兵天将一般攻入这座城池。这是武莫道与朱元璋的初次相遇。朱元璋目光炯炯地注视着眼前这位满脸悲愤的男子,缓缓开口说道:“男子汉大丈夫,自己的血海深仇应当亲手去报!”
武莫道听闻此言,犹如被当头棒喝,醍醐灌顶。他猛地夺过原本要用来取他性命的大刀,迈着坚定且沉重的步伐,一步步朝着那名罪大恶极的狗官走去。每走一步,都仿佛携带着无尽的怒火与仇恨。
终于走到狗官面前,武莫道毫不犹豫地举起手中的大刀,狠狠地砍向对方。只见刀光闪烁之间,鲜血四溅,那狗官发出一声声凄厉的惨叫。但武莫道没有丝毫的怜悯之心,他一刀接着一刀,毫不留情地将那狗官剁成了一堆血肉模糊的肉酱。
周围的士兵们看到如此血腥残暴的场景,纷纷指责武莫道太过残忍凶狠。唯有朱元璋的眼中透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赏之意。
朱元璋目光炯炯地盯着武莫道,掷地有声道:“咱要杀尽这天下所有的贪官污吏!让每一个百姓都能吃得饱饭,穿得暖衣!要还这片天地一个朗朗乾坤,清正廉明!”
武莫道听后,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敬佩之情,他深深地被朱元璋的雄心壮志所打动。于是,自那日起,他便如同朱元璋的影子一般,紧紧跟随着这位开创大明盛世的君主。
在朱元璋逐鹿中原、登上帝位的征程中,他默默地替朱元璋处理了许多不为人知的隐秘之事。但有些时候,他的内心深处却充满了矛盾与挣扎。比如面对陶凯、高启、杨基和张羽等人时,他实在不忍心痛下杀手。因为这些人皆非穷凶极恶之徒,他们之所以会招来杀身之祸,仅仅是由于朱元璋无端的猜忌罢了。而且,这些人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皆是极具文人风骨之士。
所谓文人风骨,往大处说,乃是支撑整个大明王朝的精神脊梁;往小处讲,则体现了文人们与生俱来的那份傲气。正是这份傲骨,使得他们在面对权贵时不卑躬屈膝,坚守自己的信念与原则。可惜,这样的品质在多疑的朱元璋眼中,反倒成了一种潜在的威胁,最终导致了他们悲惨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