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诗诗毫不犹豫地径直朝着朱高煦的位置行去,而后优雅落座,仿佛这个座位本就属于她。
此时,朱高炽站在一旁小声嘟囔:“那是高煦的座位……”声音细微,唯有他自己能听见。一想到眼前这位女子那鬼神莫测的手段,他便心生惧意,暗自琢磨这女子究竟是何来历。苦思良久,却依旧毫无头绪,最终只能无奈放弃。
另一边,李潜见沈诗诗竟如此大胆地坐在自己身旁,顿时如芒刺背,浑身不自在。毕竟,此女连发丝都能化作致命武器,浑身上下恐怕无一处不能伤人。尽管这女子花容月貌、娇艳动人,但李潜心智坚毅、心思澄澈,并未被其美色所迷,反倒对她充满戒备。
再说朱元璋的那份圣旨,上面只是简单写明让李景隆将圣山郡主送到此处交给黄子澄即可。但李景隆做事向来周全妥帖、八面玲珑,自然领会了朱元璋的心思,搬了个椅子独自坐在后排。
黄子澄再也不敢多瞧一眼沈诗诗,他读了多年圣贤书,自然聪慧过人。李景隆亲自陪同,沈诗诗又无所顾忌地收拾朱高煦,这每一件事都非寻常人所能做到。对他来说,只要不危及自身性命,此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为好,折子也不用自己上,做好分内之事就行。于是他低着头默默讲起课来,可讲得甚是枯燥乏味,典故引用甚少。
过了没多久,除了李潜、沈诗诗和李景隆三人还能勉强支撑着听下去,其余众人皆已昏昏欲睡。然而,即便是这三人,也是各怀心思。
李潜在心中暗自盘算着三日之后即将到来的春闱考试。尽管他对自己此次能否一举夺魁并未抱太大期望,但内心深处仍难免有所憧憬。
而另一边,李景隆则一直在思索朱元璋将此事交给他处理的真正意图。难道皇帝陛下真怀有让他施展美男计的想法?一想到这,他就不禁打了个寒颤。回想起朱高煦的悲惨下场,他更是不敢再深入思考,哪怕朱元璋到时怪罪,他也不敢亲身涉险。此刻他唯一的念头就是好好陪着这位姑奶奶度过接下来的几天,确保自己能平安无事地完成任务。
李景隆的目光不经意间扫过坐在一旁的李潜,对这个人,他感到十分陌生。虽说他已不是第一次来国子监,但眼前的李潜确实是首次见到。李景隆绞尽脑汁,试图从记忆中搜寻关于李潜的身份信息,在脑海中将所有大臣之子以及皇亲国戚的名字相貌都过了一遍,却发觉此人好似凭空出现,毫无痕迹。无奈之下,他只能轻轻摇头,暗下决心等会儿找机会向朱高炽打听此人的来历。
三人之中,最为专注听课的当属沈诗诗,她心思纯净,丝毫不觉黄子澄所讲无趣,反而听得饶有兴致,与在天山修道时的枯燥相比,这不算什么。她初次接触知识,尽管黄子澄只是照本宣科,她却能很快领悟其意。
沈诗诗从未离开过天山,天山的每代传人唯有二十岁时,方被允许下山历练,此乃入世修行,为期五年。五年期满,必须回归天山,否则将遭受自身武功反噬,最终殒命。昔日清河道人正因此事惨死,其惨状至今仍深深烙印在沈诗诗脑海中,故而她下山时,天山守墓人多次叮嘱,千万不可留恋俗世红尘,否则定遭横祸。
她并非天生冷漠,而是在天山时日已久,天山上只有她、观主和执法长老三人。
天山在明朝版图的极北之地,常年冰雪覆盖,环境阴寒凛冽。外界之人对这片神秘寒冷的地域望而却步,鲜少有人涉足。即便是偶尔有不幸流落至此者,也会在惊觉此地险恶后,毫不犹豫地第一时间逃离。稍有耽搁滞留,等待着的便是被严寒吞噬,最终化为冰冷雕像。
但在高耸入云的天山之巅,矗立着一座历经千年岁月洗礼却未曾消融的寒冰宫殿。这座宫殿宛如冰冷孤寂的堡垒,散发着令人胆寒的气息。
踏入宫殿内部,映入眼帘的只有紧密相依的一座座坟墓,整齐排列,仿佛诉说着无尽的故事与秘密。除此之外,再无任何装饰,整个宫殿格外冷清肃穆。
距离这座寒冰宫殿不远,有一座略显破旧的道观。道观的每一任观主皆由天山传人担任,肩负着守护宫殿的重任。
此外,道观中还有另一个神秘人物——执法长老,自称守墓人。关于这位守墓人的来历无人知晓,他每日的任务是给坟墓上满三炷清香,然后教授沈诗诗习武练功。
就这样,沈诗诗在如此独特的环境中逐渐成长。她清晰记得,小时候清河道人历练晚了一个月回来,观主和守墓人指责他贪恋俗世繁华,清河道人极力辩解,可观主和守墓人丝毫不为所动。
最终,清河道人因体内真气紊乱,武功反噬。在一阵凄厉惨叫中,惨死于三人面前。守墓人借机教导她,天道无情,天山传人应一心为公,不为外物干扰,似清河道人这般相助朱元璋夺得天下,已违反天道和谐,故而遭受惩罚。
沈诗诗下山历练时,守墓人对她说,天山传人不得轻易许诺,因此清河道人与朱元璋的承诺将由她来完成,但要谨记一切顺其自然,万万不可强求。
沈诗诗自是牢记于心,然天性如此,使其对诸事皆有追求完美之念,故而才会用心听讲。
黄子澄此刻心情平复许多,今日可谓气象一新。在李潜尚未露面之前,他心中最为钟爱的学生当属朱高炽。此子每次见他,面上皆露喜色,令人观之即心生愉悦。虽说朱高炽上课时时常心不在焉,但起码于表面上对他这位先生尚持应有的敬重。
但自李潜踏入此学堂后,黄子澄的注意力便不由自主地被这年轻人所吸引。经一番观察与了解,他觉得李潜在学业上确有过人之能。且不言此人乃实打实通过科举考试获秀才功名者,单论其才学与悟性,就绝非学堂中那些终日无所事事、不求上进的纨绔子弟所能比拟。更为重要的是,李潜曾为他出了一口恶气,若此次春闱李潜能够金榜题名,那么身为其师,黄子澄自然也少不了一番嘉许与赞誉。
再说李景隆,其实早在少年时期,黄子澄便已开始对他悉心教导。可以说,李景隆堪称他的得意门生之一。而那位圣山郡主,则是圣旨上亲自托付给他要精心培育的对象。倘若他果真能成功将此郡主教导成才,想必届时圣上定会对他另眼相待,委以重任亦极有可能。
每每念及此,黄子澄便不禁心潮澎湃,顿觉前途一片光明。于是,在授课时他变得愈发严谨,恨不能将自己毕生所学尽皆传授给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