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辛基智慧半岛项目管委会的会议中心,充满了斯堪的纳维亚式的简洁与冷峻。巨大的落地窗外是灰蒙蒙的天空和覆盖着薄雪的城市景观,室内则是温暖的木质色调与利落的金属线条,但空气中弥漫的紧张感却与这宁静的设计格格不入。
长条形的会议桌一侧,坐着近十位管委会的评审委员,他们来自市政府、学术界、环保组织及商业界,表情严肃,目光审慎。另一侧,则是答辩的舞台。
首先登场的是苏氏联盟的代表团。他们阵容庞大,穿着统一的深色西装,显得专业而强势。主讲人是苏氏集团一位资深副总裁,他利用精心制作的视频和渲染图,展示了“生命茧房”技术的“成熟可靠”与“全球广泛应用案例”,强调了其低廉的成本和“无需复杂调试”的即插即用特性。他的陈述流畅而自信,不断引用各种国际认证和用户满意度数据。
在提问环节,苏氏团队对评委们关于能耗、数据隐私的问题应对自如,答案标准而圆滑。一切似乎都在他们的掌控之中。
轮到“普罗米修斯”团队上场时,气氛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林微光只带了伊莎贝尔和埃罗上台,阵容精简。她本人穿着一身剪裁合体的深蓝色套装,神色平静,步履从容地走到了演讲台前。
她没有急于展示技术,而是先向评委们微微颔首致意,然后用清晰而平稳的语调开场:“各位委员,上午好。今天,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一套环境优化方案,我们带来的是关于建筑空间如何与未来城市智能网络深度共融的一种可能性。”
她的开场白立刻抓住了评委们的注意力。接着,她没有使用花哨的渲染图,而是直接切入核心,展示了一张智慧半岛的抽象能量流图谱,以及五个标记出的节点位置。
“我们基于自主研发的‘节点最优布点算法’,并结合半岛的实际情况,选定了这五个位置。”林微光解释道,“它们并非随意指定,而是能够最大化能量效率、并激发网络‘耦合共振’效应的关键点。”她简要解释了“耦合共振”带来的额外能效提升,并用模拟数据展示了其潜力。
然后,她将话语权交给了伊莎贝尔。伊莎贝尔用最快的语速,精准地阐述了“回声”协议的核心原理——节点如何通过局部规则和场域感应实现自组织协同,以及如何在极端干扰和通信中断下保持自治与快速恢复。她展示了在迪拜模拟测试和赫尔辛基现场勘测中对抗“相位噪声”的数据对比,证明了协议的有效性。
整个技术陈述部分,逻辑严密,数据扎实,充满了技术自信。
进入提问环节,风暴如期而至。
一位与苏氏关系密切的学术评委率先发难,语气尖锐:“林女士,你提到‘耦合共振’,这听起来很美妙,但这更像是一种理论假设,而非经过严格验证的现象。你们如何证明它在真实、动态的城市环境中能够稳定存在,而不是一种偶然的、不可复现的波动?”
这个问题直指技术核心的前沿性和不确定性。
林微光没有回避,坦然回应:“您的问题非常关键。‘耦合共振’确实是我们基于大量模拟和初步实验数据发现的‘涌现特性’,其深层物理机制我们仍在探索。但是,”她话锋一转,调出了一组数据,“在超过三千次的模拟测试和我们的实地原型x-7节点长达数月的运行中,这种效应在网络达到高度协同时,出现的概率和稳定性远超随机波动。我们将其视为我们技术路径带来的潜在红利,而非保证。我们方案的核心价值,建立在即使没有‘耦合共振’,也能通过‘回声’协议实现卓越能效和稳定性的基础上。”
她巧妙地将一个尚未完全定论的前沿概念,转化为了锦上添花的可能性,而非根基。
紧接着,一位环保背景的委员提问,问题带着明显的倾向性:“苏氏的技术已经有多年的应用历史,环境足迹清晰。你们的技术如此新颖,其制造过程、运行能耗、乃至最终废弃处理的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是否有详尽的评估?我们智慧半岛的理念是可持续发展,不能接受‘绿色浮夸’。”
这个问题背后,显然有苏氏舆论铺垫的影子。
这次,埃罗主动接过了话题,他用流利的芬兰语回答道:“委员先生,您提出的全生命周期评估非常重要。我们‘北极光顾问’作为本地机构,已协助‘普罗米修斯’团队,依据欧盟最严格的标准,完成了对其核心元器件、生产过程以及预估能耗的初步LcA(生命周期评估)分析。报告显示,得益于其高效能,‘场协同’系统在十年运营周期内的综合碳足迹,低于传统方案。详细报告我们已经提交给管委会秘书处。我们坚信,真正的可持续,是使用更少的能源,创造更大的价值,这正是‘普罗米修斯’技术的核心。”
埃罗的本地身份和专业的回答,有效地化解了这个带有地域保护色彩的问题。
答辩在激烈的问答中持续。林微光团队三人配合默契,林微光掌控全局,伊莎贝尔攻坚技术难点,埃罗化解本地化疑虑,应对得滴水不漏。
然而,就在答辩接近尾声,看似顺利时,苏氏代表团的首席技术官,一位一直沉默寡言、眼神阴鸷的中年男人,突然举手要求提问。管委会主席点头同意。
他站起身,没有看林微光,而是直接看向主席和各位委员,声音低沉而带着某种刻意的忧虑:
“主席先生,各位委员,我只有一个问题。我们注意到,‘普罗米修斯’的技术方案中,涉及到了对空间能量场的‘主动干预’和‘精确调控’。这需要极其精密的算法和强大的实时运算能力。我们不禁要问,如此深度的环境控制权,交予一个……嗯,与其深厚背景和战略意图尚不完全清晰的实体,是否符合智慧半岛,乃至芬兰,对于技术主权和公共安全的核心诉求?我们是否在引入一个我们无法完全理解的‘黑箱’?”
他没有攻击技术本身,而是将问题上升到了“技术主权”、“公共安全”和“背景意图”的层面!这是一个极其阴险的盘外招,直接利用地缘政治和公共安全的敏感神经进行抹黑,暗示“普罗米修斯”及其背后的陆氏集团可能怀有不可告人的目的!
会议室内瞬间一片寂静,所有评委的目光都聚焦在林微光身上。
林微光感觉心脏猛地一缩,但她脸上没有任何波澜。她想起了陆时砚“明辨慎言”的提醒。此刻,任何情绪化的辩解都可能落入陷阱。
她缓缓站起身,目光平静地迎向那位首席技术官,然后转向评委,声音清晰而坚定:
“这位先生的问题,关乎信任,而非技术。我想请问,评判一项技术及其背后企业的标准,应该是其公开透明的技术原理、经过验证的实际效能、以及受法律约束的商业行为,还是基于毫无根据的揣测和影射?”
她略微停顿,让话语的力量沉淀,然后继续说道:“‘普罗米修斯’的技术白皮书已公开,其数据采集和处理边界在《数据信托联盟》框架下受到严格约束,我们在全球包括欧洲在内的商业活动,始终遵循当地法律。至于您提到的‘背景’,陆氏集团作为全球知名的商业实体,其合法合规的经营记录有目共睹。将商业竞争上升到无端的安全指控,这不仅是对我们企业的不尊重,更是对在座各位委员判断力的低估。”
她没有愤怒,没有怯懦,只有有理有据的反击和不容置疑的尊严。她巧妙地将问题抛回给对方,并暗示对方的指控是出于商业竞争的低劣手段。
那位首席技术官脸色变得有些难看,还想说什么,但管委会主席适时地敲了敲桌面。
“提问环节到此结束。感谢双方的陈述和答辩。委员会将进行闭门评议,结果将另行通知。”
答辩,在最后时刻的刀光剑影后,戛然而止。
林微光带着团队平静地离开会场,她能感觉到背后苏氏成员投来的冰冷目光。
走出会议中心,赫尔辛基冰冷的空气涌入肺腑。她知道,刚才那一轮,他们在技术上占据了上风,但在那最后一刻关于“意图”的抹黑,其影响难以预估。
真正的胜负,尚未可知。
但无论如何,他们已经在这片冰雪覆盖的战场上,发出了属于自己的、最响亮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