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市集格外热闹,青娘的“海贸杂货铺”前人头攒动,货架上的琉球漆器、吕宋胡椒与本地的染布、茶叶摆在一起,相映成趣。一名穿着绸缎长衫的商人正拿着一匹青底花鸟纹染布,爱不释手地问:“青娘会长,这染布纹样新颖,色泽鲜亮,是从江南运来的?”
青娘笑着摇头:“这是我染布庄新制的,纹样借鉴了琉球漆器的样式。不过染布用的靛蓝,倒是从江南运来的上等货。”她指着旁边一筐饱满的茶叶,“还有这龙井,是沈行舟茶庄的新茶,从杭州通过海运运来,比陆路快了十日,鲜爽味一点没差。”
商人惊讶道:“海运竟这么方便?我之前从江南进绸缎,走陆路花了一个月,还碰上个雨天,布料潮得发霉。若是走海运,岂不是又快又保险?”
“正是如此。”沈行舟恰好从茶庄赶来,闻言接话,“如今咱们行会的海运船队每月往返江南、琉球、吕宋三次,陆路商队也分了南北两路,北通京城、塞北,南连江南、闽地,南北货物互通,不仅效率高,成本还低。”
说话间,温景然带着医徒提着药箱走来,身后跟着几个挑着药材的伙计。“青娘,沈兄,刚从泉州港接了批药材,有江南的当归、川芎,还有吕宋的苏木,正好补充义诊点的存货。”他指着药材筐,“之前塞北商队来信说,那边风寒盛行,急需治感冒的药材,我已经让陆路商队备好货,明日一早就出发。”
青娘眼前一亮:“塞北的皮毛和药材向来紧俏,咱们正好把江南的绸缎、茶叶运过去,再把塞北的皮毛运回来,通过海运卖到琉球、吕宋,这样南北货就形成流通闭环了。”
三人当即决定在行会召开商户大会,商议南北货流通的具体方案。消息传开,商户们踊跃参与,议事堂里很快坐满了人。卢文轩率先发言:“我举双手赞成!我江南的绸缎若是能通过陆路运到塞北,再通过海运卖到海外,销量至少翻一倍。之前陆路运输慢,塞北的订单总是赶不上冬季采买期,有了海运衔接,肯定没问题。”
许掌柜也附和道:“我的瓷器也一样!江南的细瓷在塞北很受欢迎,塞北的皮毛又能镶嵌在瓷器上做装饰,运到海外肯定抢手。就是运输过程中得格外小心,得请沈公子的商队多费点心。”
沈行舟拿出早已绘制好的商路流通图,挂在墙上:“各位放心,我已经规划好了路线。陆路商队分北、南两支:北支从本地出发,经京城到塞北,运送绸缎、茶叶、药材,带回皮毛、玉石;南支从本地到江南,运送海外香料、漆器,带回绸缎、瓷器、茶叶。海运船队则从泉州港出发,将本地及塞北的货物运往琉球、吕宋,再将海外货物运回来,与陆路商队衔接。”
他顿了顿,补充道:“为了保证货物流通顺畅,我会在江南、京城、塞北设立中转站,每个站安排专人负责货物交接和储存。中转站里会备好温大夫的药材,以防伙计们生病;还会安排护卫值守,确保货物安全。”
温景然接着说:“我会给每个中转站派一名医徒,一方面负责伙计们的健康,另一方面也能在当地推广咱们的药材,开拓新的医馆合作。比如塞北气候寒冷,风湿、风寒的病症多,咱们的当归、川芎正好派上用场,还能把塞北的防风、黄芪运回来,丰富咱们的药材种类。”
青娘则提出了货物搭配的想法:“咱们可以把南北货物搭配着卖。比如把江南的绸缎和塞北的皮毛缝制成裘衣,运到海外;把本地的染布和吕宋的香料打包,卖给江南的商户。这样不仅能提高货物的附加值,还能满足不同地区的需求。”
商户们听后纷纷称赞,当场就有不少人报名参与:“我想把本地的酒运到塞北,塞北的烈酒在本地也很受欢迎!”“我要把江南的糕点运到海外,说不定外国人也喜欢吃!”
大会结束后,三人立刻行动起来。沈行舟亲自前往江南设立中转站,挑选了一处靠近码头的宅院,修整出宽敞的货仓,安装了防潮、防火的设施;又招募了熟悉江南市场的伙计,负责货物交接。温景然则带着医徒和药材,前往塞北中转站,刚到塞北就遇到了当地的瘟疫,医徒们立刻拿出药材救治百姓,赢得了当地人的信任,不少医馆主动找上门来合作。
青娘则在本地忙碌,一边指导染布庄制作搭配海外纹样的染布,一边协调商户们的货物装车。她还特意制定了货物分类清单,将易碎的瓷器、怕潮的绸缎、需保鲜的茶叶分开存放,标注好运输路线和目的地,避免出错。
一个月后,首批南北流通货物顺利返程。陆路北支商队从塞北带回了满满三车皮毛和玉石,刚到中转站就被本地商户抢购一空;南支商队从江南运回的绸缎、瓷器,经过青娘的搭配包装,通过海运卖到琉球后,利润翻了两倍。海运船队从吕宋带回的香料,一部分卖给本地百姓,一部分通过陆路运到京城,被太医院看中,签下了长期供货协议。
沈行舟看着账本上的数字,笑着对青娘和温景然说:“南北货流通真是太成功了!这一个月的利润,比之前单做海运或陆路时多了五成。江南的中转站已经接到了不少塞北的订单,塞北的皮毛在江南也卖得很火。”
温景然也欣喜地说:“塞北的医馆已经和咱们签订了长期合作,每月都会从咱们这里进药材;江南的医馆也对塞北的黄芪很感兴趣,下次商队出发就要运一批过去。药材流通起来,不仅咱们赚钱,还能让各地百姓用上好药。”
青娘拿起一匹用塞北皮毛装饰的绸缎,满意地说:“我已经让染布庄和裁缝铺合作,用江南的绸缎和塞北的皮毛制作裘衣,下次海运时运到吕宋和高丽,肯定能卖个好价钱。而且这种搭配方式,还能解决皮毛运输过程中容易受潮的问题。”
没过多久,南北货流通的消息传遍了周边地区,不少外地商户慕名而来,想要加入行会。一名来自高丽的商人找到沈行舟,希望能通过行会的海运船队,将高丽的人参运到本地,再把本地的染布和茶叶运到高丽。沈行舟当即答应,与他签订了合作协议,又添置了两艘货船,专门负责高丽的货物运输。
为了进一步促进南北货流通,青娘还提议在市集举办“南北货交易会”,每月一次,邀请江南、塞北、海外的商户前来参展。第一次交易会就吸引了数百名商户,市集上摆满了各地的货物:江南的丝绸、塞北的皮毛、海外的香料、本地的染布,百姓们穿梭其中,挑选着自己喜欢的商品,商户们则忙着洽谈合作,一派繁荣景象。
交易会上,一名江南商户拉着青娘的手说:“青娘会长,真是太感谢你了!以前我想把绸缎卖到塞北,找了好几支商队都不敢去,怕路上不安全。现在有了行会的商队,不仅安全快捷,还能帮我搭配货物,利润比以前高多了!”
塞北的商户也笑着说:“我们塞北的皮毛以前只能在本地卖,价格上不去。现在通过你们的船队卖到海外,价格翻了三倍,以后我们再也不用愁销路了!”
青娘看着眼前的热闹景象,心里充满了成就感。她知道,南北货的流通不仅让行会的生意越做越大,还促进了各地的经济交流,让百姓们能用上来自五湖四海的货物。沈行舟的茶庄因为茶叶流通顺畅,在江南、塞北都开了分店;温景然的药材生意也拓展到了海外,不少海外医馆都来订购他研制的药膏。
夕阳西下,交易会渐渐结束,商户们带着满满的收获离去,市集上还残留着香料和茶叶的香气。沈行舟、青娘和温景然站在市集中央,看着往来的人群,相视一笑。
“接下来,咱们要把中转站扩展到高丽和南洋,让南北货流通得更远。”沈行舟满怀期待地说。
“我会跟着商队去南洋,看看那里的药材,说不定能研制出更多新药方。”温景然补充道。
青娘点头道:“我也会设计更多新的染布纹样,结合各地的特色,让咱们的货物在海外更受欢迎。”
晚风拂过,带着夏日的清凉,三人的话语里满是对未来的憧憬。南北货的流通,就像一条纽带,将江南、塞北、海外紧紧连接在一起,也让通商行会的商业版图不断扩大。他们知道,只要继续坚持诚信经营、互帮互助,南北货的流通定会越来越顺畅,行会的明天也会越来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