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微亮,木屋前的空地上就摆好了一张长桌。桌上没有茶,只有三份厚厚的文件、一支狼毫笔、一叠空白纸和几枚印章。青娘把文件依次摊开,分别是“协议草案(修订稿)”“不可抗力认定细则”“分级标准与价格表”。
“今天我们只做一件事,”青娘看着围拢来的茶农们,“把每一条谈透、改到位,让它既公平,又可执行。”
她顿了顿,补充道:“我们不是在争谁赢谁输,我们是在为一条路定规矩。”
二
“我先提一条。”北坡的赵老率先开口,“第七条里说‘不可抗力双方按比例承担’。这个比例怎么算?别到时候嘴上说共担,落到纸上还是我们吃亏。”
青娘点头:“问得好。我建议按‘损失比例=乙方实际减产\/合作社当月计划产量’来算。我们会以县气象站或村委会的证明为依据,必要时请第三方复核。损失部分,风险基金先补一部分,剩余由双方按比例共担。”
她把公式写在空白纸上:
- 损失比例 = 乙方实际减产 ÷ 合作社当月计划产量
- 风险基金补助 = 损失金额 x 30%
- 剩余损失由双方按比例分担
“这样写清楚,就不怕到时候扯皮。”赵老满意地点头。
三
“我也有个问题。”西坡的李伯皱眉,“分级加价里特级加20%,一级加10%。这个标准谁来定?会不会一年到头都是二级?”
青娘把“分级标准与价格表”翻到最后一页,露出一张彩色图示:“我们用实物标准样。特级、一级、二级各有对照样,封存在木盒里,每月初当众开封校验。验收时由‘标准员’和组长共同判定,有异议当天复检,必要时请第三方评茶师。”
她又补充:“为了避免‘永远二级’,我们设‘升级通道’——连续两次达到一级标准的,第三次自动升为一级结算;反之降级。”
李伯的眉头松开了些:“这样还差不多。”
四
南坡的王婶举手:“第五条说乙方负责把茶运到直采点。可我们南坡远,路又不好走,能不能给点补贴?”
青娘没有立刻回答,而是看向众人:“这个问题大家怎么看?”
沉默了一会儿,赵老说:“路远的确实辛苦,但补贴要是人人都要,账就乱了。”
“我有个建议。”沈行舟开口,“我们按‘距离x重量’设一个固定补贴表,公开透明。比如一公里每斤补贴1文,两公里2文,封顶5文。这样既公平,又好算。”
青娘点头:“就按这个思路。我们会后把各坡到直采点的距离测出来,贴在墙上。”
王婶想了想,点头:“行。”
五
“我再提一条。”北坡的阿牛有些犹豫,“第九条说‘延误交付按比例扣减预付’。可有时候是天气不好,不是我们故意的。怎么区分?”
青娘翻到“不可抗力认定细则”:“非人为因素导致的延误,不算违约,但必须提前三天通知,并在天气好转后优先补交。我们会在协议里加一句‘非人为延误不扣预付,但需补交’。”
她又补充:“为了防止有人钻空子,我们会登记每次延误的原因和证明,月底公示。”
阿牛松了口气:“这样就公道了。”
六
“还有返利。”李伯又把话题拉回来,“第七条说按个人算。可我们组里有人手脚慢,总拖后腿,返利都让快的人拿了,这样组里不团结。”
青娘笑了笑:“所以我们设‘双轨制’——个人返利+组进步奖。个人返利按销量和等级算;组进步奖按全组平均得分算,每月评选一次,奖金以农资形式发放,比如茶剪、竹篮、油纸。”
她看向李伯:“这样既鼓励个人,也促进团队。”
李伯点头:“行。”
七
“第十条说合作期限一年,自动续期。”赵老眯起眼睛,“要是我不想续了,怎么退?会不会被扣钱?”
“提前一个月书面通知即可。”青娘回答,“我们在协议里写明‘无理由退出权’,不扣钱。但退出前必须结清已交付的货款和返利。”
她又补充:“为了保护合作社的稳定,我们设‘过渡期’——退出后的一个月内,原组不得拒收其按标准交的茶。”
赵老点头:“这一条可以。”
八
“最后一个问题。”周老开口,“第十一条争议解决说‘提交县商会调解’。我们山里人不懂这些门道,会不会吃亏?”
青娘合上文件:“我会请县商会的人来一次,给大家讲一讲调解的流程。我们也会在协议里加一句‘调解费用由合作社承担’。另外,我们保留‘协商优先’的原则,能私下解决的就私下解决。”
周老点头:“好。”
九
“现在,我们把今天达成的共识,逐条改进协议。”青娘拿起笔,在“协议草案(修订稿)”上快速修改:
- 在第五条后新增“运输补贴:按距离x重量计算,标准见附表”。
- 在第七条增加“升级通道:连续两次达到上一级标准,第三次自动升级结算”。
- 在第九条增加“非人为延误不扣预付,但需补交并提前通知”。
- 在第十条增加“无理由退出权:提前一个月书面通知,不扣钱,设一个月过渡期”。
- 在第十一条增加“调解费用由合作社承担,协商优先”。
她改完后,把修改处一一读出,确认每个人都听清楚。
十
“还有谁有补充?”青娘环视众人。
沉默。
“那好。”青娘把三份文件重新整理好,“我们今天把‘修订稿’定为‘最终稿’。明天上午,正式签字盖章。”
她顿了顿,又道:“为了让大家放心,我们会把今天的讨论要点和修改处,整理成一份‘条款博弈纪要’,贴在墙上,月底也会放进‘茶路笔记’。”
十一
会后,青娘和沈行舟留下来,把各坡到直采点的距离逐一测出来。他们用脚步量,用绳子估,最后把数字写在纸上:
- 北坡:2.3公里
- 南坡:3.8公里
- 西坡:1.5公里
“我们按四舍五入算。”青娘说,“北坡2公里,南坡4公里,西坡1公里。补贴分别是2文、4文、1文,封顶5文。”
沈行舟点头:“明天一早就贴出去。”
十二
傍晚,青娘把“条款博弈纪要”整理好,用大字写在一张白纸上,贴在木屋的墙上。她站在纸前,默念了一遍:
- 不可抗力比例:按“损失比例=乙方实际减产\/合作社当月计划产量”计算,风险基金补30%,剩余共担。
- 分级标准:使用实物标准样,每月校验,设升级\/降级通道。
- 运输补贴:按“距离x重量”计算,标准公开。
- 非人为延误:不扣预付,需提前通知并补交。
- 退出机制:提前一个月书面通知,不扣钱,设一个月过渡期。
- 争议解决:协商优先,调解费用由合作社承担。
她满意地点头。这些字,不只是条款,更是一条条看得见的路。
十三
夜深了,山里安静得只剩下虫鸣。青娘把“协议最终稿”放进木匣,又把木匣锁好。她坐在门槛上,望着远处漆黑的山峦,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安定。
“青娘。”沈行舟端来一杯温水,“今天你做得很好。”
“我们做得很好。”青娘纠正,“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
沈行舟笑了笑:“明天签字盖章,你紧张吗?”
“有点。”青娘坦白,“但我知道,这是我们必须走的一步。”
十四
第二天一早,木屋前的空地上再次热闹起来。茶农们陆续到来,每个人的手里都拿着一张身份证或户口本——青娘要求签字时出示,以便备案。
“在签字之前,我再说最后一句。”青娘站在众人面前,“签了,就意味着我们把‘说清楚,做得到’写进了法律。它会保护每一个按标准做事的人,也会约束每一个试图走捷径的人。”
没有人说话,但每个人的神情都很郑重。
十五
签字开始。赵老第一个上前,在“协议最终稿”上写下自己的名字,按上手印,又在旁边盖上组长的私章。王婶、李伯、阿牛……一个个名字落下,一颗颗手印按下,一枚枚印章盖下。
青娘最后一个签。她的字干净利落,像她做事的风格。她把“南山茶农合作社”的公章重重地盖在最后一页,发出一声清脆的“啪”。
那一刻,风停了,鸟不叫了,连树叶的沙沙声都听不见。
十六
仪式结束后,青娘把“协议最终稿”一份份分发给大家。每个人都小心翼翼地把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折好,放进怀里。
“从今天起,”青娘说,“我们用同一份协议说话。”
她顿了顿,又道:“下午我和行舟回城,准备试茶会。山里的事,拜托周老和各位组长了。”
“放心吧。”周老点头,“有协议在,有标准在,有我们在。”
十七
回城的路上,青娘的心情很平静。她知道,协议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接下来,她要面对的,是城里的茶商、挑剔的茶客、复杂的市场。但她也知道,她不是一个人。
“青娘。”沈行舟忽然开口,“等到了城里,我们也和茶商签一份这样的协议吧。”
“当然。”青娘点头,“标准要上山,也要下山。”
他们的脚步声在山间回响,像在为即将到来的试茶会做着最朴素的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