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特云外围阻击战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去,帝国舰队那钢铁洪流碾过友军残骸、冲破阵法陷阱的冷酷姿态,已然通过“深空之眼”网络,清晰地呈现在昆仑指挥中心以及每一位前线指挥官面前。瓦西里耶夫元帅与王也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彼此眼中的凝重。帝国的决心与实力,比预想中更甚。正面的、固守的防线,在如此绝对的力量差距面前,恐怕支撑不了多久。
“执行‘蜂群’与‘暗礁’协同迟滞预案。” 瓦西里耶夫元帅的声音透过加密频道,传达到了此刻正活跃在帝国舰队与柯伊伯带防线之间广阔空域的所有地球联军单位。这不是一道坚守的命令,而是一道将机动与诡诈发挥到极致的战术指令——不惜一切代价,将帝国舰队的主力,尽可能长时间地拖在太阳系的“门厅”之外,为内层防线的最终完善、为“昆仑”舰的最终成型、也为王也观察和锁定敌方关键目标,争取那宝贵到以分秒计算的时间。
承担“蜂群”战术核心的,是经过补充和休整的“游隼”舰队,以及大量新投入战场的、造价更低廉、速度更极致、几乎舍弃了所有重型武器的“剑鱼”级高速突击艇。它们如同宇宙中的蜂群,数量庞大,行动迅捷,悍不畏死。
帝国舰队在经历了奥尔特云外围的陷阱后,变得异常谨慎。其庞大的阵型开始收缩,外围由大量的“利刃”级驱逐舰和专门的反小型舰艇——“剃刀”级拦截舰构成了一道密不透风的移动警戒圈,强大的扫描波束如同探照灯,无死角地覆盖着舰队周边数万公里的空域。
然而,“蜂群”的战术并非强攻。
“游隼”和“剑鱼”们从不正面冲击帝国的警戒圈。它们利用其极致的速度和灵活性,如同附骨之疽,始终游弋在帝国舰队扫描范围的边缘,或是借助星云尘埃、小行星碎片的掩护,进行着一次又一次的、短暂而凶狠的突袭。
它们的攻击模式变幻莫测:
有时,它们会如同幽灵般从一片电离气体云中骤然杀出,向着帝国舰队的外围警戒舰只倾泻一轮密集的等离子鱼雷或灵能飞弹,然后根本不看战果,在帝国火力覆盖过来之前,便凭借超高的机动性,以近乎直角的方式瞬间转向,再度没入黑暗。
有时,它们会分成数十个小队,从不同方向同时进行佯动,吸引帝国警戒舰队的火力分散,而真正的杀招,则是一两支精锐的“游隼”小队,利用这短暂的混乱,如同手术刀般切入,目标直指帝国舰队中那些体积庞大、机动性稍差的补给舰或工程舰。一击得手,无论成果大小,立刻远遁千里。
更有甚者,一些“剑鱼”突击艇会执行自杀式的“撞击”任务。它们将引擎功率提升至超载状态,艇身笼罩在牺牲性的灵能护盾下,如同宇宙中的流星,以近乎自毁的速度,悍不畏死地撞向帝国巡洋舰甚至战列舰的引擎喷射口或护盾发生器节点。这种攻击成功率不高,但每一次成功的撞击,都能给帝国舰船带来不小的麻烦,严重拖慢了其整体维修和推进的效率。
“这些该死的地球苍蝇!” 一艘帝国“重锤”级巡洋舰的舰长愤怒地一拳砸在控制台上,他的战舰刚刚被两艘“剑鱼”以自杀式撞击干扰了护盾回充,导致侧翼被一枚漏网的导弹击中,虽然损伤不重,却让他感到无比的憋屈。他空有强大的火力,却难以锁定那些速度奇快、轨迹刁钻的小型目标。
“蜂群”战术的目的,并非造成多大的杀伤,而是无尽的骚扰、干扰、迟滞。它们像是一群永远也驱赶不尽的蚊蚋,不断地叮咬着巨兽,让巨兽无法安心前行,无法保持最佳的阵型,更无法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对核心防线的突破上。帝国舰队的速度,在这种无休止的骚扰下,被迫一再降低。
如果说“蜂群”是不断袭扰的刺客,那么“暗礁”就是布设在帝国舰队必经之路上的、静态却更加致命的陷阱。这便是地球联军迟滞战术的另一核心——大规模、高智能、多功能的空间雷场。
在“蜂群”舰艇不惜代价的掩护和引导下,一支支由特制工程舰和阵法师组成的“布雷小队”,正争分夺秒地在帝国舰队可能的推进路线上,布设着新一代的智能机雷。这些机雷,远比奥尔特云外围布设的更加先进,也更加致命。
它们不再是简单的爆炸物,而是融合了尖端科技与玄奥阵法的死亡艺术品:
· ‘隐匿者’机雷: 核心刻有强大的“芥子藏虚”阵符,能完美模拟周围宇宙环境的热量、引力和能量辐射特征,几乎不可能被常规扫描发现。只有当成建制的帝国舰船进入其极近的感应范围,才会被触发。
· ‘破盾者’机雷: 内部蕴含高频振荡灵能核心,爆炸后不产生巨大火光和冲击,而是释放出针对能量护盾特定频率的共振波,能像水银泻地般渗透护盾,直接攻击舰体本身的结构,或者导致护盾发生器局部过载。
· ‘空间扭曲者’机雷: 由王也亲自参与设计,引爆后能在极小范围内制造短暂但剧烈的空间褶皱,足以将试图进行战术跃迁或高速机动的帝国舰船强行“挤”出航道,甚至导致其引擎熄火、舰体结构受损。
· ‘连锁反应’雷区: 大片大片的机雷通过微弱的量子信号或灵能感应连接在一起,形成一片智能雷场。一旦其中一枚被触发,周边特定范围内的所有机雷会根据预设算法,自动选择最佳目标和攻击模式,形成一片覆盖性的死亡风暴。
这些机雷被巧妙地布设在引力异常区、小行星带边缘、星际尘埃云的进出口等关键节点,构成了一道道无形却致命的“暗礁”地带。帝国舰队即便再谨慎,其庞大的体积也决定了它无法完全避开这些预设的死亡走廊。
推进中的帝国舰队,不时会有一艘外围警戒舰突然毫无征兆地解体,或是整支小型编队陷入空间乱流,或是大片区域的护盾莫名失效,遭到来自“蜂群”的集火打击……每一次遭遇,都意味着短暂的停顿、阵型的调整、以及对前方航路更加小心翼翼的侦察和排雷。
帝国工程师不得不派出大量的扫雷艇和工程舰,试图清理这些无处不在的死亡陷阱。但这本身就是一个耗时巨大且充满风险的过程。“蜂群”的舰艇会像饿狼一样盯着这些落单的扫雷单位,一旦有机会便会扑上去撕咬。排雷的速度,远远赶不上地球联军布雷的速度。
迟滞战术的效果是显着的,但其代价也无比惨烈。
“蜂群”舰队在帝国绝对优势的火力下,损失速度惊人。每一份战报传回,都意味着数十甚至上百名优秀的飞行员和舰员血洒星空。“剑鱼”突击艇的战损率更是高得吓人,它们几乎是用自身的毁灭,来换取帝国舰队几分钟、甚至几秒钟的停顿。
“布雷小队”的行动同样充满危险,他们必须在帝国舰队的眼皮底下工作,时常与死亡擦肩而过,一旦被发现,几乎没有生还的可能。
然而,没有一名联军将士退缩。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每多拖延帝国舰队一秒钟,内层防线的准备就更充分一分,地球上的亲人就多一分安全的保障。这种信念,支撑着他们在这片广阔的死亡空域中,与强大的帝国舰队进行着这场看似不对等的、却关乎文明存亡的意志比拼。
帝国舰队的指挥官显然也意识到了地球联军的意图。对方的顽强和层出不穷的骚扰手段,让他感到愤怒,却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凝重。这支看似弱小的文明,所展现出的战争韧性和战术智慧,超出了他的预期。他下令舰队保持阵型,加大扫雷力度,并派出更多的快速反应舰队清剿“蜂群”,但整体推进速度,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时间,在这场惨烈的迟滞战中,一分一秒地流逝。
帝国舰队那庞大的阴影,在“蜂群”的袭扰和“暗礁”的阻拦下,如同陷入泥潭的巨兽,虽然依旧在坚定不移地向前,但其扑向柯伊伯带防线的锋芒,已被悄然磨钝。
而在地球联军用鲜血和生命争取到的宝贵时间里,柯伊伯带的钢铁要塞群,炮口已校准完毕;近地轨道的死亡光环,能量已充盈欲溢;“昆仑”舰的舾装,正进入最后的倒计时;王也的仙识,也如同最耐心的猎手,牢牢锁定着那三艘“星球毁灭者”和那艘怪异的“污染巨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