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的战局,自朱元璋御驾亲征以来,便如同被注入了磅礴的生命力。
洪武帝的龙旗所到之处,不仅是明军士气的顶点,更是对江西这片饱受清廷盘剥土地的一次彻底唤醒。
朱元璋深刻理解林凡与现代英灵带来的“人民战争”精髓。
在徐达、常遇春稳固前线,不断消耗清军的同时,他将大量精力投入到了新收复地区的政权建设与土地改革之中。
一道道盖着大明皇帝玉玺的诏令,从抚州、从临川、从一座座光复的城镇发出:
“凡大清旗人、依附鞑虏之汉奸劣绅,其田产一律充公!”
“按丁口分与无地、少地之贫苦农户,颁发‘大明田契’,永为准业!”
“投身王师,保卫田亩者,家属优恤,赋税再减!”
这并非空头许诺。随军的文官和投诚的本地士绅,在明军刀锋的保障下,雷厉风行地推行着《新田制令》。
无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颤抖着从“王师”手中接过写有自己名字的田契时,那积压了数十年的屈辱与困苦,化作了滚烫的泪水与震天的欢呼!
“洪武爷万岁!”
“大明万岁!”
民心,如同干涸的禾苗逢甘霖,彻底倒向了明朝。青壮年踊跃参军,不为别的,就为保住这来之不易、属于自己的土地!
父送子,妻送郎,场景感人至深。
明军的兵源,不再是捉襟见肘的补充,而是如同滚雪球般迅速膨胀。
许多刚刚分到土地的农民,拿起清军遗弃的武器,经过短暂训练,便怀着保家卫田的朴素信念,走上了战场。
反观裕亲王福全一方,局势则日益艰难。
后勤线被明军袭扰,粮草转运困难;军心因抚州失守、后方受到威胁而浮动;更让他头疼的是,地方上的百姓不再顺从,甚至自发组织起来,袭击小股清军,传递明军消息。他感觉自己像是在一片正在燃烧的泥潭中作战,四面八方都是潜在的危险。
此消彼长之下,明军在江西的兵力迅速恢复并超越战前水平。
朱元璋麾下,汇聚了徐达、常遇春带来的百战精锐,新招募的满怀激情的江西子弟兵,以及从福建抽调的部分预备队,总兵力竟达到了八万之众!
虽然新兵比例较高,但士气高昂,信念坚定,更有改良火器作为支撑。
而福全,虽然不断向康熙求援,但清廷援军调度缓慢,他手中能机动作战的兵力,加上各地守军,勉强维持在十万左右,但成分复杂,士气已然不高。
朱元璋敏锐地抓住了战机。他决定不再与福全进行无休止的纠缠,要在清廷大规模援军抵达前,与福全进行战略决战,一举奠定江西胜局,甚至威胁江南!
决战的地点,选在了赣北重镇南昌外围,鄱阳湖西南的广阔区域。
这里水网密布,地势相对平坦,既有利于发挥明军火器优势,也能一定程度上限制清军骑兵的机动。
“陛下,福全兵力仍多于我军,且据城而守,是否……”徐达出于谨慎,提出疑问。
朱元璋站在巨大的沙盘前,目光如炬:“天德,你可知为何我军越打越多,而福全越打越少?民心向背,便是最大的优势!我军为保家卫田而战,士气如虹!福全军为谁而战?为那远在北京的皇帝?为那些高高在上的旗人老爷?此战,我军必胜!”
他手指重重点在沙盘上南昌城的位置:“福全想倚仗南昌坚城?朕偏不让他如愿!传令全军,推进至南昌城外,摆开阵势,逼他出城决战!”
洪武帝的意志,便是明军的最高指令。八万明军,浩浩荡荡,开出营垒,在南昌城西南方向,背靠赣江支流,面向南昌城,构筑起连绵不绝的营寨和野战工事,旌旗蔽日,刀枪如林,摆出了一副不死不休的架势。
裕亲王福全在南昌城头,望着城外无边无际的明军营盘,尤其是那面迎风招展的“朱”字大纛和明黄龙旗,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
他深知朱元璋这是阳谋,逼他出战。若龟缩不出,军心士气必将彻底崩溃,各地守军也可能望风而降;若出战……面对挟大胜之威、民心归附的朱元璋,他并无必胜把握。
然而,身为亲王、大将军,他别无选择。康熙的催战旨意一道接着一道,朝中的压力也巨大无比。
“擂鼓!聚将!”福全苍老的声音带着决绝,“明日拂晓,出城,与伪明逆匪,决一死战!”
康熙三十年秋,鄱阳湖西岸,一场决定江西乃至整个东南命运的大决战,骤然爆发!
清晨,薄雾尚未散尽,战鼓声便如同雷鸣般从双方阵营中响起。
清军十万,以八旗兵为锋锐,绿营兵为主力,如同黄色的潮水,从南昌城门汹涌而出。福全坐镇中军,试图以绝对兵力,碾压明军阵线。
明军八万,阵型严谨。徐达指挥中军,以锐步营结成的坚固方阵为核心,层层叠叠;常遇春统领左翼骑兵,伺机而动;右翼则依托河网水泽,由新附的江西兵守卫;而最令人瞩目的,是部署在中军前方的神机营以及从各军集中起来的火炮。
“稳住!放近了打!”朱元璋的声音通过传令兵,响彻前沿。
当清军骑兵开始冲锋,进入火炮射程时,明军阵中顿时爆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
改良火炮喷射出致命的火焰和弹丸,在清军冲锋的队伍中炸开一团团血雾。
紧接着,进入燧发枪射程,“砰砰砰——”爆豆般的枪声连绵不绝,形成一道密集的死亡弹幕!冲锋的清军骑兵和步兵如同撞上了一堵无形的墙壁,人仰马翻,死伤惨重。
“杀!”福全见状,眼睛赤红,严令后续部队不计代价地冲锋。
清军毕竟人多,顶着巨大的伤亡,终于有一部分兵力冲到了明军阵前,惨烈的肉搏战开始了!
徐达指挥若定,明军阵型岿然不动,长枪如林,刀光似雪,死死顶住了清军的冲击。常遇春看准时机,率领左翼骑兵如同旋风般杀出,狠狠凿入清军侧翼,将其阵型搅乱。
战场彻底陷入了混乱与血腥的漩涡。从清晨杀到午后,双方将士的鲜血染红了大地,鄱阳湖的支流都被染成了淡红色。
明军新兵虽然经验不足,但保家卫田的信念支撑着他们死战不退,往往数人换一人都毫不退缩。
而清军则在巨大的伤亡和明军顽强的抵抗下,士气逐渐跌落。
关键时刻,朱元璋竟亲自披甲,在侍卫的护卫下,来到中军前线!
他虽未直接冲杀,但那杆龙旗和洪武帝的身影,给了所有明军将士无穷的勇气!
“陛下万岁!大明万胜!”欢呼声压过了战场上的厮杀声。
福全远远望见朱元璋的龙旗,心中最后一丝侥幸也破灭了。他知道,军心已不可用。
就在这时,明军预备队投入战场,发起了全线反攻!已经苦战半日、伤亡惨重、士气低落的清军,终于支撑不住,开始了全面的崩溃!
兵败如山倒!
十万清军,在明军步、骑、炮的协同打击和决死反击下,彻底溃散。
士卒丢盔弃甲,争相逃命,自相践踏而死者不计其数。
福全在亲兵的死命护卫下,仓皇逃离战场,连南昌都不敢回,一路向北,经饶州,狼狈不堪地逃入了浙江境内。
是役,史称“鄱阳西岸大捷”。清军十万大军折损过半,被俘、投降者更众,器械粮秣损失无数。明军也付出了伤亡近两万的代价,但一举歼灭了清廷在江西的主力机动兵团!
捷报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传回北京,同时也将福全惨败、江西大局已定的噩耗,带到了康熙皇帝的御案前。
乾清宫内,瓷器碎裂的声音久久不息。
康熙皇帝脸色铁青,胸膛剧烈起伏,看着跪伏在地、瑟瑟发抖的兵部官员,从牙缝里挤出一句话:“十万大军……半月之间,灰飞烟灭……裕亲王……他还有脸逃回来?!”
盛怒之后,是刺骨的冰寒。康熙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他知道,南方的局势,已经彻底失控了。
“传旨!”他声音嘶哑,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杀意,“革去福全一切爵职,锁拿回京议罪!”
“着抚远大将军费扬古,即刻自西北启程,南下总督浙江、江西军务,赐王命旗牌,务必要给朕稳住江南防线!”
“再令浙江巡抚、将军,即刻抽调所有可用之八旗兵、绿营兵,驰援赣浙边境,绝不能让伪明匪寇,踏入浙江一步!”
费扬古,这个在历史上平定噶尔丹的功臣,康熙心中最能倚仗的帅才之一。
将他从西北调来,足见康熙对东南局势的重视与焦虑。大清王朝的东南柱石,已然崩塌,现在,轮到康熙来品尝这苦涩的败绩,并不得不派出他最后的王牌,去抵挡那自南方席卷而来的、名为“大明”的烈焰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