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前的黑松沟,总被一层暖融融的光晕裹着。田埂上的麦种已冒出寸许绿芽,晨露沾在叶尖,风一吹就滚进泥土里,混着新翻的土腥味,成了黑松沟最踏实的气息。刘双喜和冯伟两个老头蹲在村东头的空地上,烟袋锅子“吧嗒吧嗒”响,火星子在晨光里明灭。两人身后,一口新挖的土窑刚成型,窑壁还泛着湿润的黄土色,是这几天他们带着狗娃和几个战士一镐一锹凿出来的。
“老冯,你说这窑能住几个人?”刘双喜直起腰,捶了捶发酸的腰杆,目光扫过窑洞口。冯伟磕了磕烟袋里的烟灰,眯着眼盘算:“陈静姑娘住一间,再腾两间给后来的难民,冬天烧点柴火,保准不冷。”说话间,狗娃背着猎枪跑过来,肩上还扛着两根刚砍的松木:“刘叔,冯叔,这木头给窑里搭床用,我刚在后山砍的,结实着呢!”
不远处,陈静正跟着刘花在院子里晒玉米。金黄的玉米粒摊在竹席上,像撒了一地的碎月亮。陈静的手已经不像刚来时那样细嫩,沾了些泥土,却多了几分利落。她学着刘花的样子,把结块的玉米粒揉开,偶尔抬头望向村东头的土窑,眼里满是暖意:“花姐,等窑弄好了,咱们再给里面铺点干草,兄弟们住进去就更舒服了。”刘花笑着点头,手里的活没停:“等中秋过了,咱们再把窑周围的篱笆扎起来,防着野物窜进去。”
贺峻霖拄着拐杖在田边转,腰间的旧伤还时不时隐隐作痛,但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却敞亮。黑松沟这半年来添了不少新面孔,都是逃难来的乡亲,大家一起种地、盖房,倒比以前更热闹了。他正想着,远处山道上忽然跑来一个战士,裤脚沾着草屑,神色急促,是王世天派去山下联络的小李。
“贺大哥!吴叔呢?有紧急情况!”小李跑到贺峻霖面前,喘着粗气,从怀里掏出一个用油纸包着的小包裹。贺峻霖心里一紧,连忙领着小李往吴新辉家走。吴新辉刚吃完早饭,正坐在院子里擦枪,见小李神色不对,立刻放下手里的活:“是不是有新消息了?”
小李点点头,把油纸包递过去:“是刘志丹同志的密信,落款是‘鹰巢’,我连夜从山下送过来的。”吴新辉拆开油纸包,里面是一张折叠整齐的信纸,字迹遒劲有力。他和贺峻霖凑在一起看,越看脸色越沉。信里先是慰问了黑松沟的乡亲们,提到上次两当兵变失败后,黑松沟损失惨重,让大家务必保重;接着话锋一转,说蒋介石计划下月给邓宝珊运送一批武器,从西安经西兰公路到兰州,中共地下党已在邓宝珊的干部补习队里部署,计划在蒿店镇发动兵变夺取武器,需黑松沟提前准备,届时在蒿店附近策应,掩护兵变同志撤离。
“下月……”吴新辉捏着信纸,指节泛白,“现在离中秋还有几天,中秋过后就得着手准备,蒿店镇在六盘山下,是西兰公路要冲,地形复杂,得提前摸透情况才行。”贺峻霖扶着拐杖,眉头紧锁:“信里说补习队里有咱们的人,李华锋同志是士兵队长,陈云樵同志是军官队区队长,他们已控制部分力量。咱们当下要做的不是急着行动,是先摸清武器运输队的路线、补习队的驻地,还有国民党援军可能走的路径,得赶在中秋后、兵变前把这些摸清楚。”
两人正说着,王世天带着几个战士走了进来。听说了密信的内容,王世天立刻说道:“那我这就安排人去山下打听,看看有没有关于武器运输队的消息。”吴新辉摇摇头:“不能太急,现在风声紧,冒然打听容易引人怀疑。这样,中秋后我和狗娃先去蒿店附近踩点,狗娃熟悉山路,又会打猎,扮成猎户不容易引起注意,先把外围地形摸清楚,记下药店、粮铺的位置,万一后续需要补给也有个方向。”
贺峻霖在一旁补充:“村里这边,得趁着中秋前后多囤些干粮和草药。陈静懂医,让她多采些止血、消炎的草药晒好;刘花带着乡亲们多烙些饼、煮些咸蛋,到时候策应的人带着方便。另外,把那几杆枪好好保养,弹药再清点一遍,确保到时候能用。”大家都点头同意,各自忙活起来。
接下来的几天,黑松沟的人都在为中秋和后续的策应准备着。刘花带着几个妇女在院子里烙饼,面团在她手里揉得光滑,擀成圆饼放进锅里,不一会儿就飘出阵阵麦香。陈静则每天背着竹篓去后山采草药,柴胡、薄荷、止血草……采回来的草药摊在竹席上,晒得半干后就收起来捆成束,放进提前准备好的布包里。
狗娃也没闲着,每天除了帮刘双喜和冯伟修整土窑,还会多砍些木头回来,说是要给策应的人做几个能装干粮的木盒,“木头盒防潮,比布包结实,路上不容易坏。”他一边刨木头,一边跟冯伟念叨。冯伟看着他认真的样子,笑着点头:“狗娃长大了,考虑得比以前周全多了。”
中秋前一天,吴新辉把贺峻霖、王世天叫到自己家,拿出一张空白的纸,凭着记忆画出蒿店镇周围的大致地形:“我以前去过蒿店镇,镇西有关帝庙,镇北是泾河,河边上有片芦苇荡,要是后续接应,芦苇荡是个好地方,能藏人。镇东是一片农田,镇南连着六盘山的山口,咱们从黑松沟去蒿店,走山口最方便。”贺峻霖凑过来看,指着纸上的山口位置:“中秋后你和狗娃从这里走,路上尽量避开国民党的岗哨,到了蒿店别直接进去,先在镇外的山林里观察,看看补习队的人是不是已经到了。”王世天在一旁补充:“我在村里留守,要是有什么紧急消息,我会让人尽快通知你们。另外,我会把村里的年轻小伙子组织起来,每天练练兵,万一有国民党的人来村里搜查,也能应对。”
中秋这天,黑松沟格外热闹。村民们把提前准备好的月饼、苹果摆上桌,还有刘花烙的饼、煮的咸蛋。月亮升起来,圆圆的,像一个银盘挂在天上。大家围坐在一起,却没像往年那样只聊家常,话题时不时会落到后续的策应上。
“吴叔,中秋后你和狗娃去蒿店,路上要多小心,要是遇到国民党的人,别硬拼。”刘花给吴新辉递了一块月饼,轻声说道。吴新辉接过月饼,点点头:“放心,我们会注意的,就是去摸个情况,不会惹麻烦。”陈静也说道:“我给你们准备了两包草药,一包止血的,一包消炎的,都放在木盒里了,你们记得带上。”
贺峻霖看着大家,举起手里的碗:“今天是中秋,咱们先好好过节,祝大家平安。中秋过后,咱们就要为策应蒿店兵变做准备了,虽然任务不容易,但只要咱们齐心协力,一定能完成任务,把同志们平安接回来。”大家都举起碗,碰在一起,碗里的米酒洒出来,落在地上,像是开出了一朵朵小小的花。
中秋过后第二天一早,吴新辉和狗娃就背着准备好的干粮、草药和武器,悄悄离开了黑松沟。刘花和陈静站在村口送他们,刘花又把一包刚烙好的饼塞到吴新辉手里:“路上饿了就吃,注意安全,有消息尽快给我们传回来。”陈静也叮嘱道:“要是受伤了,记得及时用草药,别硬扛着。”吴新辉接过东西,重重地点头:“放心,我们一定把情况摸清楚,等我们回来。”
月亮慢慢从山头升起来,银辉洒在山道上,像铺了一层霜。狗娃走在最前面,脚步轻快,时不时停下来辨认方向。“吴叔,前面就是六盘山的山口了,过了山口,再走二十里地,就能看到蒿店镇了。”狗娃指着前方的山口说。吴新辉停下脚步,从背包里掏出之前画的地形纸,借着月光看:“咱们先在山口附近找个山洞住下来,明天一早去蒿店镇外围观察,看看补习队的驻地和周围的岗哨情况。”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吴新辉和狗娃就从山洞里出来,朝着蒿店镇的方向走去。离镇还有几里地时,他们就钻进了路边的山林,趴在草丛里观察。镇西的关帝庙外,果然有穿着补习队军装的人在巡逻,人数不多,看起来还算平静。镇口有两个国民党的士兵在站岗,检查进出的人。
“看来补习队的人已经到了,就是不知道武器运输队什么时候来。”吴新辉小声对狗娃说。狗娃点点头,指了指镇北的方向:“吴叔,你看,那边就是泾河,河边上的芦苇荡好大一片,要是后续接应,咱们就在那里等,肯定安全。”吴新辉顺着他指的方向看,芦苇荡在风里轻轻摇晃,确实是个隐藏的好地方。
接下来的几天,吴新辉和狗娃每天都在蒿店镇外围观察,摸清了补习队巡逻的时间、国民党岗哨的换岗规律,还注意到镇里的粮铺每天都会有补习队的人去买粮食,“看来补习队的人暂时还没起疑心,咱们的地下党同志应该还在按计划准备。”吴新辉心里想着,把这些情况都记在心里,准备等观察得差不多了,就回黑松沟跟大家汇合,商量后续的策应细节。
黑松沟里,贺峻霖和王世天也没闲着。王世天每天带着村里的年轻小伙子练兵,从基本的队列训练到开枪瞄准,大家都学得很认真。贺峻霖则时不时去检查弹药和干粮,确保每一样都准备到位。刘花和陈静还在继续烙饼、整理草药,“多准备点,万一到时候需要的人多,也能有得用。”刘花一边揉面,一边跟陈静说。
这天傍晚,贺峻霖正在田边查看麦苗的长势,忽然看到远处山道上跑来一个人,是吴新辉派回来传消息的战士。“贺大哥,吴叔让我回来报信,说蒿店镇的情况已经摸清楚了,补习队的人都在,国民党的岗哨不多,他和狗娃明天就回黑松沟,商量后续的策应计划。”战士喘着气说道。贺峻霖心里一松,连忙说道:“好,你先去歇会儿,吃点东西,明天咱们等吴叔回来,一起商量。”
夕阳落下,把黑松沟的田埂染成了橘红色。田里的麦苗在风里轻轻摇晃,像是在期待着即将到来的任务。贺峻霖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充满了信心——只要黑松沟的人齐心协力,做好准备,一定能顺利完成策应任务,帮蒿店兵变的同志平安撤离。